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财经证券

六大迹象揭穿中国 一二线城市房价会不会崩溃?

www.sinoca.com 2016-10-19  BWCHINESE中文网


  具体分析本次限购限贷的影响。本次限购,导致大量的购房者因无购房资格或购房资金问题而造成无法购买,可想而知,这将导致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房屋成交的极度萎靡。

  但是,我们应该了解,买卖数量是对应的,如果没有购买,那么抛售的成交量也将大幅萎靡。如果政府真要让房价跌下来,理应加大供给,而不是人为打压需求。所以,这次限购限贷最大的作用是彻底锁死了房屋抛售方,也就是房屋空头手中的房屋筹码!既然空头被锁死,那么政府就有能力完全掌控房产价格!

  而从过去十年来看,涨的最好的城市就是限购的,凡是不限购的城市,过去房价总的来看都是疲软或弱上涨。如果买房子,限购限贷名单就是最好的房产投资指南。

  六、中国会发生美国次贷危机

  或者日本房地产大崩盘么?

  很多经济学者和媒体经常拿美国与日本的房地产崩盘来恐吓中国的购房者,赢得了一阵阵无房者的掌声,却让这些购房者一次次错失买房的机会。但真相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首先,在2008年危机以前,美国的房屋首付低的可怕。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年轻人买房的首付仅仅在3%-4%左右,甚至还有很多零首付的现象。房贷经纪人为了赚取佣金,大量伪造购房者实际收入和信用。而银行贷款批得也容易,银行对贷款购房者的个人风险能力和未来的偿还性并没有进行严格审查。

  在电影《大空头》片段里,一个美国脱衣舞女谈到自己贷款购买了五套独栋和一间公寓,却对未来可调利率无一点概念,也对自己于未来支付还贷能力么有一点风险意识,这种案例在当时的美国比比皆是。最后大量的房屋信贷违约引起大面积购房者断供从而导致最后爆发全国金融危机。

  而在中国,购房者都有比例极高的首付,大部分都在20%、30%以上。所以中国在个人住房市场的杠杆率是非常低的,美国仅仅三亿多人口,但个人住房信贷达到八万亿的规模,几乎仅次于GDP总量,而中国只有GDP的五分之一。所以美国次贷危机很难在中国上演。

  而动不动就拿如果房价下跌超过20%-30%,就会有大量的购房者因为亏掉首付而选择断供,银行会有大量的坏账等等的幼稚说法的媒体们更是可笑!

  首先,我们要考虑购买时间点因素,如果房价真的暴跌30%,那么首先亏光首付的仅仅是在最高位那个点位阶段买入的购房者。而不是所有阶段买入的购房者。就像玩击鼓传花游戏,只有最后一个接绣球的是倒霉蛋,而不是全部玩游戏的人都是倒霉蛋。就算这小部分倒霉蛋亏掉了首付,中国对银行恶意欠钱的客户进行各种限制,比如没办法买机票火车票,不能银行贷款等等限制。这些人或家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恶意断供。

  更有,小范围分散化的个人债务危机会引发银行业的债务危机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笔者会令立新稿来阐述,不再本文展开。

  我们再来看日本,日本的情况与现在的中国也不可同日而语。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期是上个世纪60-80年代,在19世纪80年代,日本东京就已经建成四通八达的地铁交通网络。到了80年代末,日本的城镇化进程已完成了80%以上。东京都市圈的扩建已经到了成熟饱和期。全国有30%的人口都居住在东京都市圈。在1991年日本房价大崩溃前夕,日本又面临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而中国目前还有巨量的农村人口没有迁移到城市。未来城镇化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据统计,中国2015年末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56%,如果按照户籍城镇化率来看的话,中国的户籍城镇化率还不足40%。而事实上,真实的城镇化率远远要比这个要低。

  对比世界,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美日的房地产崩溃也很难在中国发生。

  后记:

  很多人会纠结人口大迁移与中国城镇化的区别,其实这两者最大的分歧就是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与人口是否会在一二线城市更加点集中化。

  笔者认为一二线城市房价依然有巨大的上涨空间,年轻人更应该去一二线核心城市上学、就业、购房、安家。而现实却是政府提出的房地产去库存和各种政策却把人们往三四线城市赶,以防止三四线城市的空心化,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这是相悖的。

  希望本文能让读者有更多的对未来思考。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欧盟多国不愿给中国市场地位 德媒:将出新措施
下一篇:美发现储量60亿桶大油田 背后浮现中国民企身影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