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财经证券

德媒:揭秘谁才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军?(组图)

www.sinoca.com 2016-03-10  在线报导


  对于许多西方国家来说,中国主流消费者的形象就是在巴黎、纽约、东京、伦敦的打折村里"火拼"购物的中国人。这些人被看作是崛起中的中产阶级,他们在繁 忙的工作中能抽出一点时间就奔赴世界各地,从为自己和亲朋购买的奢侈品中寻找着慰籍和满足感。然而,金融公司高盛研究公布的最新数据却能改变人们对中国消 费主力军的许多固有看法。

  高盛集团在最新推出的题为"新一代中国消费者崛起"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亚洲各国收入提高,催生了庞大的新一代消费者。最大的增长来自中国:中国就业人口超过欧洲和美国就业人口的总和。具备购买力的中国消费者与日俱增,其购物需求和喜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多数人的收入只能满足生活必需

  但如果仔细研究高盛集团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主流消费者的购买力并不像普遍认知中的那样强大。该公司援引中国国家统计局、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美国劳工 统计局、美国国防部等机构的调查数据指出,中国当前的消费市场以一小批中产阶级为主导,仅有2%的就业人口收入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水平。目前有大约 11%的中国人口可以被定义为"中产阶级"。

   "金字塔"的两端

  报告指出,中国依然拥有3.87亿农村就业人口,这也占中国劳动人口的近一半。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为2000美元,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最顶端的"高端 消费者"仅有140万,人均年收入为50万美元。在"金字塔"中间的是"都市白领"和"都市蓝领"。他们的总数与农村就业人口基本一致,"都市白领"的人 均年收入接近12000美元,"都市蓝领"的收入为大约5900美元。

  高盛集团分析称,"高端消费者"是中国最富有的一群人,在全球全球高端消费已有重大影响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他们的消费模式也将持续影响潮流。"都市白领"是"狭义的中国中产阶级",主导了娱乐、饮食和旅游等非必需品消费。将近一半人群是政府职员或国企员工。

  从消费模式来看,"食"与"衣"占中国消费者个人消费支出的一半左右。中国主流消费群体的购买力不高。他们的日均消费额为7美元。与此相对照的是,美国人的日均消费额为97美元。中国消费者消费者将近半的收入用于"衣"、"食"方面,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5%左右。

  在与旅游、餐饮、体育和游戏博彩有关的娱乐消费方面,中国消费者的相关支出远低于其他国家。2013年,中国消费者的娱乐消费占个人总支出的9.2%,而美国人则愿意为娱乐支出个人消费总额的17.3%。

  虽然中国的餐饮业非常发达。但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人食品支出的大部分还是用于在家用餐。根据北京大学在2014年进行的调查,中国过半数都市蓝领在一日三餐上的花费低于5美元。为此每日花费超过100元人民币的消费群体仅为2%。

  旅游业仍然发展空间巨大

   能在巴黎购物街上“火拼”购物的中国人仍然是少数

  高盛公布的另外一组比较惊人的数字是,中国仅有4%左右的公民持有护照,与美国35%的比例相比相差甚远。但高盛认为,10年内中国公民持有护照的比例 将上升至12%。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总和大约为1亿2千万,十年后这一数字会增长至2亿2千万人。另外高盛认为,赴境外旅游的中国消费者在购物 上的支出也将继续强势增长,从2015年的2500亿美金增长到2025年的4500亿。

  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亚洲消费研究团队 联席主管卢家骅指出,虽然中国目前60%左右的人群年收入为6000美金,只能够主要消费生活必需品。但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比如说按照中国政府到 2020年让人均收入与2010年相比翻一番的目标,"都市蓝领"的收入增长幅度会相当可观。也会"释放出非常大的购买力"来购买国际性的消费品。

  释放新市场

  比较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卢家骅认为中国消费者的活动范围仍然不是很广。因为目前中国老百姓真正拥有汽车的比重也只有4%,所以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 非常迅速。另外中国人为文化娱乐的支出从比例上来看仍然与美国有很大差距,所以娱乐市场未来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卢家 骅特别强调,虽然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消费的增速出现下滑趋势,也使市场对中国消费的长远增长动力提出了疑问。但高盛认为,中国消费者的能力还是远远没有 释放出来。企业需要了解中国的都市白领和都市蓝领。从目前都市蓝领收入增长速度很快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在将来的五年中会释放出非常大的消费市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伯南克忍不住给中国经济开药方:只能财政刺激(图)
下一篇:2月份CPI加速大幅上扬 通胀恶魔再袭中国?(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