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财经证券

中国楼市十年内将有深刻转变 将面临两大危机

www.sinoca.com 2015-07-20  商业见地网


  宏观经济触底阶段,“宽货币,严信贷”成为主特征,尽管货币政策在下半年以后会进一步放松,但是,银行对楼市的“惜贷”行为仍将继续,政策层面对楼市投资风险控制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2014年,尽管政府对住房需求管控政策已经趋于宽松,但住房市场仍然在主动下调。这表明,住房市场形势正由总量供不应求进入结构性过剩阶段。

  优质住房仍将存在“结构性短缺”。虽然从量的方面看,中国城镇商品住房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

  但从质的方面看,很大一部分家庭居住条件仍然较差,狭小公寓、老旧公寓或不成套住宅占存量住房的比重很大。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对优质住房的需求还将稳步增长,优质住房仍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取代“总量供不应求”,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楼市发展的大背景。

  “住好房”将取代“有房住”,成为未来十年中国住房发展主线。根据一般的消费规律,当总量短缺问题解决后,对高品质的诉求将提升。

  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重点,将由拥有商品住房,转变为不断改善现有居住条件。

  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虽然达到33平方米以上,但多数人对自身的住房条件难言满足。

  紧凑型公寓楼仍是当前城镇住宅存量的主体,多代人共居一户现象较为普遍,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期望仍很迫切。

  挤住在小房子里的渴求搬入大房子,多代共居的希望能够独立居住以减少家庭摩擦,住公寓的期望拥有别墅,住普通社区的向往住进高档社区,住在偏远郊区的希望能够就近居住减少通勤时间,在城内有房还想要有个更接近自然的度假房产,这些都构成了潜在的住房改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简单理解为购买大户型,将小房子换购成大房子。

  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环境友好化及内部空间的改造优化等,都将构成住房实质性改善的内容。

  居民将小房子换成大房子,有时意味着离城市中心更加偏远,且家务劳动成本大大增加。

  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房屋面积增大也不能容纳更多的人居住。现代社会,多代同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摩擦很大难以和谐共居。

  以日本经验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楼市泡沫破灭以后,户均住房面积并没有增加,居民家庭没有借房价大跌之契机换购大房。

  人们更倾向于把收入用于住房内部空间利用上的改造与优化,而不是以小换大。

  这表明,日本楼市退烧后,住房消费行为变得更为理性。

  随着住房发展背景由“总量供不应求”向“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转变,以及住房发展主线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型,未来十年中国楼市将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住房存量的结构性过剩如何消化及鬼城、空城问题。

  未来十年,中国产业结构将面临深刻转型,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而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

  由于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第二产业则是三、四线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实际上指明了未来的城市的人口分布蓝图。

  未来三、四线城市人口总体将持续外流,而一、二线城市人口总体将继续保持流入态势。

  三、四线城市目前商品住房高库存及滞销问题已经较为严重,而其未来的人口又呈流出态势,住房供给结构性过剩问题必将会更加突出。

  此外,过去十年,各地方政府通过“高铁新城”、“金融中心”、“沿河新区”等各种题材,遍地开花式地开发建设了数量庞大的新城。

  这些题材新城,有一些只是为了配合政绩或地产炒作需要,通过虚构的城市发展愿景或盲目的乐观情绪投资建设起来的,并没有真实的产业发展作为支撑。

  随着房地产热的退潮,其中有部分必将沦为鬼城或空城。

  二是住宅小区物业脱管问题。未来住宅小区被物业公司主动“抛弃”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常见,形成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过去住房大开发时代,开发商为了促进楼盘销售,往往主动掏钱对旗下楼盘的物业管理费用进行补贴,从而营造出高档明星楼盘的假象。

  随着大开发时代淡出历史,部分开发商退出区域市场不再卖房,也就无需通过补贴原有楼盘物业管理来促进新楼盘销售。

  失去了开发商补贴后,小区原有的物业管理将难以维持,随时面临被物业脱管的可能。

  物业脱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住宅小区规模偏大,五千户以上的大楼盘也极为常见,这就产生了一个物业费搭便车问题。

  部分业主以各种理由拒交物业费,从而间接将物业管理成本转嫁到缴费业主的身上。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外媒:人民币汇率被大大低估 中美或有新货币战争
下一篇:贵金属全线溃败 传中国市场多达5吨黄金被抛售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