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红颜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没有红颜知己。李嘉诚和周凯旋的交往始于1992年,当年周凯旋和董建华的表妹张培薇创立的维港公司为董家与长实合作的北京东方广场项目做顾问,成为李嘉诚家族与董建华家族之间的桥梁而深受李嘉诚的赏识。
作为华人首富的红颜知己,根据香港传媒的报道,周凯旋的住宅距离李嘉诚的住宅只有5分钟车程,他们也常被看到在一起吃早餐。周身边的人士曾透露,若李嘉诚鞋带松了,她会即时蹲下来为他绑鞋带。
2006年3月,在公司业绩记者会上,李嘉诚被问及会否再婚,他先说不会,但在长子离开后,他又对记者说,可能会“改变主意”。几个月后,李嘉诚与周凯旋被发现十指紧扣一起出现在罗马大街上,自此,两人的关系昭告于天下。不过,据说李嘉诚欲再婚一事遭到了李泽楷的激烈反对,个中缘由很难说得清楚。
07 伙伴
李嘉诚的太太庄月明对他最大的支持之一,就是帮助他结交了关键的商业伙伴,这个关键“伙伴”就是沈弼。接近李家的知情人向本刊记者回忆,当时李嘉诚的英语水平不好,庄月明就当起了他和沈弼的翻译,而且,庄月明大家闺秀的气质和温文尔雅的交往方式,为李嘉诚在沈弼面前赢得了好印象。
在香港,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控制香港的不是政府,而是马会和汇丰银行。”大家都明白,谁攀上了汇丰银行,就意味着谁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因为它拥有香港超过50%的存款。
1986年,沈弼卸任,获封爵士,回到英国过起贵族生活。史塔威尔记述,临行前的告别晚宴在当时还属于李嘉诚的希尔顿酒店举行,当着众多贵客的面,李嘉诚送给沈弼告别大礼——一座新汇丰银行总部大厦的纯金复制品,高约1米。
08 峥嵘
李嘉诚顺应大势的另一关键转折则是,赶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工业萧条之前,果断退出了塑胶生产,转向地产开发。1971年,李嘉诚把长江工业公司改名长江地产公司,次年又改为长江实业,并在香港一片牛市的大好形势下成功上市,成为当时活跃在香港股市上的“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
他用中国的第一大江——长江来为自己的公司命名,意为大江之伟力乃由无数涓涓细流汇聚而成。依靠塑料生意上的盈利,李嘉诚利用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社会动荡不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暴力事件接连不断的这段时期,开始在香港各处收购公寓楼和工厂,并在后来的市场复苏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整个70年代,李嘉诚在香港地产领域左冲右突,尤其是凭借1977年在中环地铁站与金钟地铁站上盖物业的招标中,击败老牌的英资地产公司置地集团,一飞冲天。
09 商战
1967年香港爆发“五月风潮”,人心惶惶,很多人抛售物业移民,楼市一片惨淡。可是,李嘉诚看好香港的前景,他果断出手,在价格低谷时大量购入土地。当时,香港最大的地产公司为置地集团,尤其在繁华的核心地带中环,置地集团牢牢坐稳头把交椅。反观李嘉诚所拿的那些土地,大多位于偏远的港岛两侧,跟中环的价值根本无法相比。1977年,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香港开埠以来最大的基建工程——修建地铁。李嘉诚让地铁公司占大头,拿下订单。此举让他打入了英资大佬的地盘,不仅赢得了名声,一举成为华资地产商的领头羊,更赢得了港府和银行的信任,为将来的财富帝国埋下了最宝贵的种子。
10 和记黄埔
在1973年香港股灾和随之而来的世界石油危机双重打击下,和黄陷入财务危机,1975年,汇丰银行向其注资1.5亿港元,条件是和黄转让近1/3 的股权,由此,汇丰成为和黄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可沈弼无意经营这家公司,他主动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李嘉诚,明确告诉他:“我最信任你,给你吧。”
就这样,1979年9月25日夜,九龙仓一战过去刚刚一年,在华人行21楼的长实总部会议室,李嘉诚正式宣布——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的22.4%的和黄股权。此后一年多,李嘉诚陆续增持和黄股票,直到1981年1月1日,他个人和长江实业共拥有和黄39.6%的股权,李嘉诚上任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
他让赖以发家的长江实业专注地产业务,而用和记黄埔主攻多元化经营,在世界各地开疆辟土。
11 享受
跟许多穷小子一样,李成功的第一件事便是,享受财富。那是自我证明的最直接方式,历经苦难与落魄之后,再没什么比挥霍财富更能提醒自己富裕了。
那时候的李,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但这些并未给他带来快乐。至少在半年的时间里,李嘉诚一直郁郁寡欢,晚饭后,常一个人驾车到西环半山上的宝珊道发呆。李说,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李突然领悟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开始不断捐献,直至1980年,李已经52岁,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
12 善学
《明报》记者在采访中,问李嘉诚:“您的智囊人物有多少?”李嘉诚说:“有好多吧。跟我合作过,打过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数都数不清。”
他丝毫没有放弃学习,他用到废品站收购旧教材的方法自学而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包括英语这样的交流工具。他能够将塑料杂志上的信息转化为他工厂的主要产品;能够及时发现香港产业发展的方向;能够熟练地应用股市来进行他的企业扩张;能够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上市公司的合理股价;甚至紧随全球经济波动确定他在其它地区不同领域的投资。
到八九十年代,李嘉诚的发展已超越商人一词的简单含义,从一个街上遇人就推销的混生活的少年进入了当代世界精英人物之列。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