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财经证券

不管美国服不服 “中国世纪”将从2015年开始(图)

www.sinoca.com 2014-12-23  澎湃新闻


  【编者按】

  根据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数据,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法,中国的GDP已于11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一排名的转变在西方媒体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作为新凯恩斯经济学派重要的成员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在《名利场》上撰文称,中国以后将会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一如历史上那样繁荣昌盛。对此,美国不能进行遏制,也不能错误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启示,而必须加深合作。

  以下为文章编译。

  数据显示,2014年底中国将以所有人始料未及的速度发展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比较不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很困难,技术委员会最终采用“购买力平价”来作为比较不同国家的收入水平的标准。虽然数据不尽准确,然而这确实为比较不同国家经济总量提供良好的基础。2014年早些时候,世行国际比较计划项目公布了新数据(测量该数据难度十分大,二十年来才出了三份报告)。早春发布最近的数据比之前的倍受争议,之所以更受争议是因为它更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2014年底中国将以所有人始料未及的速度发展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而令人惊讶的是,消息出来后的两国争论重点大不相同,这也体现中美两国间巨大差异。美国很渴望成为第一,因为美国很享受这一地位,相反,中国则没有。一方面,中国还不想“把头伸出护栏”,成为世界第一是有代价的,这意味着要向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多缴纳会费,也要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要承担更多责任,另一方面,中国知道美国对第一很执着,也很担心一旦美国不再是第一后又会作何反应。当然,在出口和家庭储蓄等很多方面,中国一直超过美国,储蓄和投资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中国担心储蓄太多,而美国则担心储蓄太少。在生产等方面,中国也是在近几年才超过美国的。而在专利方面,中国仍落后于美国,然而差距在减少。

  美国能够与中国一较高下的领域其实并不受关注,中美在不平等方面差不多(美国是最不平等的发达国家)。中国每年被判死刑的人数超过了美国,而美国坐牢的人则远远超过中国(每10万人中有700人坐牢)。从总量上看,2007年中国赶超美国成为最大的污染国,而从人均污染量来看,美国仍然超过中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军事国,其军事开支超过排名其后的7个国家的总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合理使用了这些预算)。但美国真正实力更多依赖 “软实力”(即经济影响力)而非军事力量,这一点很重要,应谨记。全球经济以前就经历了振荡,我们也知道最终结果如何。200年前拿破仑战争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帝国延伸至世界四分之一的领土,英镑成为世界储蓄货币,与黄金一样保值。英国与盟友一道强制施行贸易规则,英国可以区别对待印度进口货品,也可以强迫印度进口英国布料。英国也能让中国敞开大门接受鸦片贸易,而中国了解鸦片危害后,英国和盟国又发动两次战争以保证鸦片自由流通。英国霸主地位持续一百年,即使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超越了英国后仍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重大转折点,只有在美国的帮助下英国才赢了德国。战后英国自动卸下担子,而美国不得已挑起重任。伍德罗 威尔逊总统竭尽全力重建战后世界,以避免再次发生战争,而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意味着美国从未加入国际联盟 。经济上,美国坚持走自己的路,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并结束贸易繁荣,英帝国仍在,然而英镑逐渐让步于美元。最终,经济决定一切,美国的很多企业成为跨国企业,美国文化也不断发展。

  二战是另一转折点,由于战乱,英国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这次美国终于接过重担,美国在联合国成立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上做出巨大贡献,这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至关重要。然而美国其他方面并未尽责,像凯恩斯所说,美国并未建立一个有利于长期稳定的货币体系,反而将本国的短期利益置于首位,妄想美元成为国际储蓄货币。美元的地位使美国喜忧参半,美国可以低利率买入,因为其他国家需要美元外汇储备,但是美元则会升值,乃至超出其正常水平,造成贸易赤字和经济疲软。二战后的45年间,全球经济由美国和苏联两大力量主导,在两种不同意识形态指导下,两国经济社会制度和对经济社会权利重要性的认识十分不同。最终苏联由于缺乏监督导致内部腐败而垮台。如今世界由单一力量主导,美国仍在军事方面投入巨大,这说明美国不仅军事力量强大,经济实力也不容小觑。

  接着美国犯了两大错误。首先,美国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意味着美国所代表的一切都胜利了。然而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贫困依然是最重要的问题,左派们长期鼓吹的平等经济权益也远未实现。其次,从柏林墙倒塌到雷曼兄弟崩溃这短短时间里,美国通过单边主义求自身经济利益——或者说跨国公司和银行的利益,而非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新秩序,1994年美国推动建立的贸易体系催生了后来的世贸组织,该体系十分不平衡,以至于五年后另一项贸易协议出台后,西雅图发生了动荡。美国一方面谈论自由公平贸易,一方面又坚持补贴富农,这体现其自私与虚伪。而美国从未充分考虑过这样目光短浅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美国希望加强其统治地位,然而事实却相反。20世纪90年代东亚危机时期,美国财政部努力降低所谓“宫泽计划”的影响力,在该计划中日本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陷入危机和衰退的企业摆脱经济萧条。美国还在这些国家推行财政紧缩和高利率政策,危机时拒绝救助银行,这与美国财政部2008年危机后所坚持的原则相悖。即使在东亚危机过去15年之后,一提到美国在危机中的作用,亚洲仍充斥着称美国虚伪的声音。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为什么美国要在意呢?的确,某种程度上我们不需要担心,世界经济不是零和游戏,中国发展不一定损害美国的利益,事实上,中国与美国发展具有互补性。如果中国发展得好,就会买更多美国产品,美国也会发展。但是只要去问问因中国制造业发展而失去工作的美国人,你就会知道很多人对此说法不买账。然而这不仅与其他国家崛起有关,与美国国内经济政策也有关系。此外,中国崛起至世界第一的确很值得关注,我们必须了解其后果。

  首先,美国最大的影响在于软实力、榜样作用与其经济政治等思想的影响力。中国崛起至第一位也会增强软实力和其经济模式的榜样作用。中国崛起也对美国模式产生冲击,后者并未惠及大多数,与通货膨胀作斗争的美国家庭比25年前更穷苦,贫困人口也持续增加。虽然中国社会也很不平等,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为人民带来了些好处,美国中产阶级发展停滞时,中国使5亿人摆脱贫困。不能惠及大多数人的经济模式就不能成为他国的好榜样。美国应将中国崛起视为安定内患的提醒。如果美国将世界经济视为零和游戏,继续压制中国以繁荣本国的话,那么美国软实力会进一步下降。如果美国认为中国发展会阻碍美国,并转而“遏制”中国以减少中国的影响力的话,那么美国则理解错了中国崛起背后的启示。这些措施不仅无效,还会减弱美国领导力和自信,美国外交政策总是走入这个误区。美国和日本与其他国家的签订的跨太平洋协议里都没有中国,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与某些亚洲国家排除中国的结果。亚洲供应链具有强大活力,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货品流动,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似乎想把中国踢出供应链。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对中国在一些方面开始承担重任持怀疑态度。中国希望能在现有的国际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国会称,老俱乐部不喜欢新成员:他们可以继续在次要位置,然而他们不能拥有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投票权。当其他二十国集团国家认为选择国际经济组织带头人不应基于国籍而应基于能力时,美国却认为旧制度已够好——比如世界银行应该由美国人领导。然而在另一个例子中,中国、法国及其他国家得到联合国主席的支持,计划结束凯恩斯时代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国际储蓄货币,美国却阻挠这一计划。最后一个例子是美国阻碍中国通过新的跨国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帮助,而中国在这些新机构里起重要或者主导作用。人们一直认可在基础设施方面还需要上千亿的投资,然而世界银行以及现有国际组织无法做到。世界银行不仅需要更加包容的多边体制,还需要更多资本。然而美国国会对此均抵制。同时,中国正努力与亚洲其他国家一道成立亚洲基础建设基金,而美国则想尽办法不让其他国家加入。

  美国正面临着许多外交政策难题:伊斯兰武装,已有70年历史的巴勒斯坦冲突;强硬的俄罗斯在邻国乃至世界大秀肌肉;核扩散带来威胁。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解决许多问题。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而非一味遏制中国。中美经济利益相互交织,一个稳定全球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符合两国利益。中国不能接受现有国际体制,因为规则都是由西方制定的,也反映了西方的利益。无论两个是否愿意,两国必须合作,也需要这种合作。同时最重要的是,美国要保持软实力以填补包括腐败等现有的体制缺陷,从而走向繁荣富强。

  由于经济形式改变,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形成。我们不能改变经济现实,但是如果美国采取错误的行动,那么有可能造成全球秩序的混乱,美国自身利益也可能无法实现。

  (编译 徐诗丛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为报道提供帮助)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中国楼市有泡沫吗?智库:14年收入买百平米住房
下一篇:韩媒:学会中文已成为韩国明洞商人的“生存之道”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