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常政策
今年中国经济每个月的表现都在挑战人们的想象力,谁也说不清,谁也不敢打保票了。面对现在这个情况,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怎么防止经济出问题?
第一,要坚决稳住整个金融系统的放贷意愿和能力,让金融系统树立信心。为此,中央银行近期内应采取措施,发出明确的毫不含糊的稳健货币政策的信号,确保整个金融体系有稳定的流动性支持。中央银行政策的信号一定要很明确,而不是如前一阵子,让市场去猜中央银行采取回购的意图。市场看不懂,金融机构看不懂,这种状况很危险。就要告诉大家,你们不要慌,金融机构不要慌。为什么金融体系要稳住?因为金融体系一旦出事,和某个大企业出事不是一个概念,金融体系的风险传导快,影响大。从金融监管角度说,银行对每个企业的贷款,不准超过它资本金的10%。输掉了这笔贷款,资本金也就输掉了10%,整个金融系统是不会出事的。对企业是如此,但银行不是这么回事。去年6月份,在上海的银行拆借市场上,隔夜拆借利率达到30%,比高利贷还高利贷,天下奇观。银行之间有贷有存,到了晚上,一看头寸,到底贷大还是存大?差一点点,不够,到拆借市场借钱,要弥补平衡。在形势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市场利率波动不大。去年大家都在传,可能央行想采取动作,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该不贷的就是不贷。大家一听这个信息,市场紧张了。这时候如果某个银行资金紧了,而市场利率已经达到25%,又拆不着,晚上平不了资金,为了清算,再高的利率也必须去拆,一下子发生借一天钱30%的高利率。后来整个市场轰动了,央行马上不敢了。这说明央行想按市场规律办事,方向是对的,但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
第二,一旦市场上出现抵押物大幅度贬值的情况,可以宣布采取紧急会计原则,或者说,央行马上动手,直接到市场上去购买将贬值的资产。你卖我就买,把价格稳住。紧急会计原则,就是不准随便按照抵押物的原值来要求追加抵押物,越逼企业,企业越陷入危机。维持原来抵押物价,原来评估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听说美国在危机时,在会计原则上也采取了紧急措施。我们能不能采取?当然能。一旦出事,就要防止市场恐慌。
第三,当房价出现断崖式爆跌时,国务院应该马上明确,允许各级地方政府用棚户区改造资金去买房。现在的棚户区改造资金总的使用方向是对的。房价如果大跌,不如拿这笔钱买房。买了房以后,改造一下再借给或者卖给弱势群体,当作棚户区改造用。在这方面政府应该灵活些。报纸上登过,有的城市已经这么做了。这个方向是对的。
第四,当银行不良资产增幅加快,按照银行审慎监管原则,就不准贷款了,因为资本金不足,这时候应该采取紧急措施,提高银行自主核销不良贷款的最高限额。工农中建交,有不良贷款,就用资本金利润冲掉。现在能冲多少国家是有规定的。能不能在出现紧急状况时,提高这个比例,让他们自主核销。资本充足率健全就可以稳健地贷款;如果资本金不足的,赶紧增资,或者说,由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来进行重组。
那么,亟需资金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往往得不到银行贷款,导致民间高利贷,理财、利率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
第一,必须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一些,不能让这些企业占用资金。我们现在有些企业,包括有些地方政府,都在制造庞氏骗局。我们都知道,借钱是要还本的,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借钱只是用于还银行利息,根本不是用来搞新的投资和建设。因为这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如果不还银行利息,说明已是不良贷款了,银行马上要催收旧贷款。它还不了,就从第三方或通过理财借钱,把银行的贷款利息先还掉。所以,那些该破产的企业就要让它破产,让它出局,只有这样这部分资金配置才合理。简单地讲,市场必须出清,哪怕是慢慢出清。对于产能过剩,严重资不抵债的工商企业,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要坚决实施有节奏、有控制的市场出清,要么破产,要么重组,防止这些僵尸企业继续占用社会有限资源的现象再延续下去,降低整个社会的成本。我听说,李克强总理也很着急,现在社会融资成本高,为此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想把融资成本压下来。但是,社会融资成本高不仅仅是银行的问题,而是整个体制的问题,该破产的企业破不掉,混在一起搞钱,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自然就高,这是体制改革不到位、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整个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不到位的问题。这既涉及国企改革的问题,也涉及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问题,光指望银行改,没有用。
第二,加快实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中不良资产的剥离政策。通过债务重组、债转股、资产置换和出售地方国有资产的方式,向市场明确披露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的分类处置原则,以换取市场和投资者对它的信心,来恢复地方政府在市场上继续融资的能力。我们原来不知道地方债务到底是多少。这届政府组建后对此又作了全面审计,公布出来的地方债务是18万亿多。为什么现在地方政府借钱不容易?有些人为什么不敢借给地方政府?因为不知道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情况。银行也不敢,帮助地方政府理财、卖产品是可以的,但是自己是不贷了。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向市场公布这些存量资产中的不良资产有多少。对于这部分不良资产,有的重组,有的核销,有的用其他资产来置换等等。这样的话,投资者和市场就明白了,这个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干净的,清楚的,就敢借给它了。所以我建议,要防止经济僵死,有些企业该破产就破产,要动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清清楚楚,严格要求。
第三,一些结构性的改革措施,比如股权基金问题、所有制改造问题、股市问题,还有民间借贷人条例问题,都要加快改革。我个人认为,在结构性政策里面,除了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以外,国务院应该下令,各省政府在年内必须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是财政问题。什么叫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是财政拿钱和深化改革,不是搞房地产,不是搞简单的城市规划。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不是我们刻意想出来的。户籍制度的改革,一个农民工变成城市居民,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都要给予同等待遇,包括大学都要给予同等待遇。退休以后,要像城市居民一样有养老保险,看病一样报销。这意味着财政要拿钱,如果一个人要拿8万~10万,两亿农民要拿多少?因此,城镇化意味着财政要拿钱,要改革现有制度。从这个角度认识,应该要求各省政府必须在年内启动户籍制度改革,首先解决农民工的城市居民身份,然后提前按照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财税改革的方案实施,不能观望。提前围绕户籍改革引发的中央转移支出问题,抓紧改革,重点解决户籍改革中地方财政的收支缺口问题。其他的改革动不了,可以先把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地方政府缺钱了,中央财政先动,先补贴。这样的话,可以增加消费。同时,户籍改了,居民身份改了,市场就着急了,因为一下子学校不够,幼儿园不够,医院不够,这样,可倒逼加快学校和医院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工住房的民间投资,加快商品房的出售,这样可以部分对冲掉我们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整个投资水平的下降问题,把这块投资提前搞起来,有利于宏观上取得平衡。
第四,房地产政策要确定大政方针。总结这十年左右的房地产政策,就是政策碎片化,一会出这个政策,一会出那个政策。政府如果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制度,房价慢慢就会稳住。我一直认为,房地产市场不整顿,中国早晚出大事,近两年我又补充说,整狠了,马上就出事。现在确实是烫手山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方向是什么,就是以消费品为主导。一定要让市场明确,买房是为了住,买房不是为了像股票那样为了卖股票。不鼓励房地产作为资产市场交易,中国在房地产市场上,绝对不能学英国、学美国,应该学德国,学新加坡,以消费品为主导。
最后一点,采取以上一系列政策,最后可能都要涉及财税问题。因此,非常时期必须采取大胆积极的财政政策。说穿了,当前经济的困境,单靠央行政策来解决,危险很大。财政政策必须积极。中国经济仍在相对高速增长,积累的财富也相当可观,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是必须要付出点代价,当前也是有能力付的时候。各项改革深入到后面,都涉及到钱的问题。怎么办?我个人分析,不认真正视国退民进是不行的,这是中国经济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华尔街见闻)
注:本文作者夏斌,为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本文为作者于9月29日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举办的上海发展沙龙上的演讲。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