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是中国崛起的“象征性时刻”
英国《每日邮报》8日说,中国在全球经济衰退前的30年里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工业化和全面经济改革在东方造就了一个新的发展引擎。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安强调了中国赶超美国的“象征”意义。他说:“中国非常强大,而且越来越强大。这不容低估。”
报道称,中国目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新闻对于奥巴马来说是件尴尬事,也终结了美国142年来保持的第一经济大国地位。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对中国而言,这是一座里程碑,给尤其围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迅猛建设和工业化时期划上圆满的句号。
鉴于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超过别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被认为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中国的进步对美国而言却是象征性的挫折:在美国,比预期缓慢的复苏恰好赶上富人与中产阶级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比很多预测者估计得都快。这证明中国利用贸易机会的精明程度,以及中国的稳步增长与美国在2007-2009年大衰退后的疲弱复苏形成对比。
报道称,经济学家大体而言欢迎中国的进步,把这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拥抱长期贫困地区的标志。比如,把世界当成一个大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衡量时,随着印度和中国发展起来,富国与穷国之间的收入不均就有所下降。
报道称,就算关键国家(包括中国)的不平等有所加剧,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富裕阶层的崛起使他们接近西方的生活水平,即便这扩大了他们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差距。
据俄罗斯报纸网8日称,如果中国经济超越美国,这将是自1872年美国夺取英国的领导地位以来,世界经济头把交椅首次易主。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专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表示:“中国经济如此强劲增长的原因很好理解。中国的购买力平价增长始终落后于经济增长,从而拖了所有宏观经济数据的后腿。但现在,中国政府的一系列国家计划和统计方法的改变促使居民收入增速显著加快。”
国内舆论对“全球第一”的说法表现冷静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8日在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举办的一场论坛上说,在经济增长质量上中国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他强调,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针对“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说法,国内各大媒体并没有表现出过多兴奋。《环球时报》指出,“GDP显示的是中国经济规模,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被测算,因为中国工人辛苦创造出来的利润很多是流入美国人的钱包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所统计的显示经济实力的数据,现实意义不大。”
《新京报》引用经济专家的话指出,“衡量经济实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算和指标,关注中国经济的短板,不因为戴上毫无价值的‘世界第一’的帽子而沾沾自喜,才是成熟的体现。”
《国际商报》称,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分析报告,中国的贫富差距相比30年前已经扩大了一倍。同时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因此中国无法领受GDP“世界第一”的这份殊荣。
除此之外,美国彭博新闻社等部分外媒也反驳了IMF的这种说法,认为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会夸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量,无法准确反映不同国家对世界资源的不同掌控能力,以及它们对全球事务的不同影响能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9日援引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称,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IMF关于美国GDP被中国超越的说法不过是另一个错误警报罢了。
摩根大通公司驻纽约负责全球经济协调工作的戴维·汉斯莱说:“按照更普通、更被广泛接受、而且在我们看来更有用的衡量标准,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至于购买力平价,“那不算数的”。
其实早在今年4月底,世界银行就做出了“中国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经济学人》指出,中国的经济规模比之前所想象的还要大。旧的分析数据认为中国经济到2019年会超过美国,而新数据则将这一期限提前到了2014年年底前。
《当中国统治世界》作者马丁•雅克则认为,中国以超出几乎所有人预期的速度超越了一块块里程碑——最大出口国、最大制造国等。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产出很可能将占到全球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可能将超过欧美经济规模的总和。
对于西方媒体的上述说法,白明认为虽然不排除对中国的肯定,但也有“渲染”和“捧杀”的成分。一方面,外媒将中国定格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一方面又把全球资源供应紧张等问题归为中国的责任。在此环境下,中国不应当盲目乐观,而是要进一步确保市场公开、公平,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