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1500亿入欧
相比于内地与香港经济的疲软,渐渐复苏的欧洲,则正处于“遍地便宜货”的阶段——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经济数据没有继续恶化的迹象。在很多人眼里,此时购买各类拥有两位数稳定回报的公用事业资产,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于是2013年以来,李嘉诚开始加速欧洲投资的力度。长和系先后通过旗下公司收购了爱尔兰O2电讯业务,以及荷兰最大的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此外,新西兰第二大废物管理公司Enviro Waste,也被长和系收入囊中。仅今年上半年,李嘉诚就完成了总计249亿港元的四宗海外收购。
在众多收购目标中,英国的资产格外受到李嘉诚的青睐。早在2010年,李嘉诚旗下集团以91亿美元,从法国电力集团手中购得英国电力网络业务EDF Energy的电网资产。一年后,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又以24亿英镑买下了英国最大的自来水供应及污水处理公司之一Northum brian水务。2012年,李泽钜继续斥资6.45亿英镑,收购了英国天然气公司威尔士和西部公用公司。
通过一系列收购,李嘉诚父子已经成为英国基础设施资产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控制着英国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以及近7%的供水市场。难怪英国媒体惊呼,李嘉诚父子“几乎买下整个英国”。
对此,李嘉诚曾谈及对英国“情有独钟”的原因。他指出,虽然英国加入了欧盟,但英镑并未加入欧元区,因此货币的汇率比较稳定。
在整个欧洲市场,长和系近几年投入的收购资金,已高达1500亿港元,购买的资产包括基建、电讯、能源等。和黄财报显示,2007年,欧洲业务只贡献了和记黄埔11%的税前利润,但到2012年,欧洲业务已经猛增到34%,其中,英国境内的业务占比高达23%。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在欧洲的投资并非一蹴而就,其布局的时间甚至长达20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和系就收购了英国的移动电话业务和港口业务。
1990年前后,李泽钜收购了英国“兔子”电讯公司;1994年,和黄又在英国创立了电讯公司Orange,该业务其后拓展到澳大利亚、印度、以色列、泰国等市场。2000年,Orange被和黄以千亿港元的天价出售给德国电讯巨头曼内斯曼。
当然,在投资欧洲的初期,欧洲业务对和黄的盈利贡献并不大,因此这部分收入未能引起外界过多注意。到2002年,欧洲业务的收入占比约为14%,盈利占比约为11%,而当时的香港地区,上述两者的比例是43%及36%。
不过,随着香港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2003年伊拉克战争令欧洲的资产价格下跌,和黄开始加快收购欧洲资产的步伐。公司先后在英国、意大利及瑞典等地区发展电讯业务,2003年时,和黄在欧洲地区的收入占比升至28%,比前一年上升了一倍。
其后,欧洲业务的比重不断增加,到2007年时,欧洲地区的收入占比已达44%。就在同一年,李嘉诚将旗下的印度电信资产卖给沃达丰,进账90亿美元。然而,在长和系版图中的越来越重要的欧洲业务,其盈利能力却始终不及香港。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资产的赚钱能力更为疲弱。
长和系在欧洲多年的耕耘,似乎并没有等来大丰收。毕竟,李嘉诚在欧洲的投资有得也有失。将Orange卖给曼内斯曼、将印度电信资产卖给沃达丰,可以看作其投资欧洲过程中的两大亮点,但早年挺进3G业务则成了他事业上的一个败笔。这项投资直到2011年才结束近10年的亏损,实现盈利。
但眼下,李嘉诚“抄底”欧洲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就在去年,和黄又分别斥资9亿欧元、1.25亿美元买回了奥地利和以色列的Orange。而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李嘉诚在欧洲播下的种子也逐渐结出果实。2012年,欧洲地区的盈利贡献增至34%,远高于香港。今年,和黄在欧洲的基础设施、电信和零售业务的营业利润,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如此势头,与香港市场的缓慢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于李嘉诚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商业逻辑,但坊间有关他的“撤资”传闻,依然甚嚣尘上。而这,并非没有缘由。
尽管,李嘉诚9月在香港表示,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绝不会将注册地迁往别处,相信多年后仍会屹立于香港。但2013年年初,他也曾在长和系业绩发布会后表示,其多年前就发觉,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妒忌或其他原因(对他)不太高兴,“虽然我做了好多对香港有益的事,但每多做一样,就会有人认为多一样生意是李嘉诚的,我不想这样”。
“那时我便决定,香港的业务会一直发展,如有不喜欢或反对的声音,便往外多作投资。”李嘉诚当时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