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巨头的“追随者”到“挑战者”中国企业上演“屌丝逆袭”
经过三十多年的学习和磨炼,
本土企业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大转变
编者按: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有许多全球知名跨国巨头来到中国市场。在华“淘金”的同时,这些当仁不让的老大们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本土企业的老师,不仅带来了知识、技术,还有丰富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理念。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彼时只能充当追随者的本土企业,随着信息的丰富、视野的扩大、技术的熟练及本土消费市场进一步成熟,其角色也开始转变。2012年,一些原本处在产业链末端的中国企业闹起了“革命”:一边厢,全球最大连锁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IKEA)在华代工厂因不满被压榨利润而集体倒戈;另一边厢,云南咖啡农则因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咖啡巨头给出的咖啡豆收购价一跌再跌,也欲自立门户夺取市场定价权。再放眼被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巨头盘踞多时的快餐市场,也早已有真功夫、永和豆浆、大娘水饺等中式快餐与之分庭抗礼。
事实上,2011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新全球挑战者》报告显示,在全球100家最有可能挑战老牌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到了33席,数量位居第一。可以想见,这场由本土企业向洋老师们掀起的“丝逆袭”风潮,只是刚刚开始。 (黄海云)
宜家中国代工厂集体倒戈
黑龙江省耐力木业集团,前宜家百叶窗帘的供应商;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厚成木业有限公司,前宜家阶梯凳供应商;伊春友好华丽木业,前宜家拉伸餐桌供应商……2012年,这些曾经依赖给宜家代工而迅速壮大起来的工厂,抱团高调宣布将以“叛将”的身份向宜家发起挑战,推出“翻版宜家”―――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
反抗始于利润被压榨
按耐力集团董事局主席、前宜家供应商联盟会长曹跃伟的说法,选择叛逃主要因为长期受到“成本杀手”宜家的压榨。
事实上,代工的合作方式在最初的确是双赢。代工厂不仅业务量猛增,在宜家的严格监控下,工厂的技术和品控也有所发展。但去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人民币对内贬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代工厂的微薄利润很快被侵蚀掉,而来自宜家方面的降价压力却没变。
以耐力木业为例,从1997年到2011年的近15年间,宜家对耐力木业其中一款的窗帘采购价从每平方米10美元降到了8美元,原料仅在2010年就上涨了四成。不少有同样遭遇的代工厂们自发组成宜家供应商联盟,与宜家沟通,希望能将采购价提高5%,但始终未获同意。
采购价提不上去,做了也没利润。在2011年年初,曹跃伟一怒之下结束与宜家长达16年的合作。
从复制到开拓电商平台
嘉宜美成立的初衷是复制宜家。“由于我们自己就是代工厂出身,对成本非常了解,所以每款价格都比宜家略低。”一位嘉宜美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但这一方向目前已有所调整。去年“双十一”期间,电商疯狂促销让原本消费疲软的家居市场大放异彩,在六家销售额一天内过亿的企业中就有一家是家具企业。这也让嘉宜美开始思考从单纯的复制宜家,转向线上线下业务双结合。
“我们正和天猫谈线上合作。”嘉宜美一位负责人透露,未来一年内将在全国开200到300家体验店,约有500平方米作为产品展示,销售可以在线上完成。借助曾经宜家“叛将”的名声,嘉宜美的品牌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已和原有的宜家模式相去甚远。
宜家模式真能简单复制?
面对嘉宜美发起的挑战,去年10月宜家中国区零售总裁吉丽安曾向媒体如此表述自己对其“复制宜家”的看法:“当我们看到整个商场甚至产品系列都在试图拷贝宜家时,心里面还是有点高兴的,这说明我们做得不错。”
但宜家模式真的那么简单就能复制吗?事实上,早在嘉宜美之前,已有不少家居卖场在模仿宜家,如昆明的“十一家具”、广州的百世家居等。单从产品构成、卖场布局甚至外观,看起来都像足宜家。但《深圳家具》特约评论员蒋健认为,“学习宜家模式,不在于看上去和宜家有多么相似,真正精髓是对消费者家居购物心理的研究,对上下游产业链运营的把控,以及产品服务系统的建设”。
一句话,宜家始终知道消费者是谁,需要什么,能承受什么样的价格,但这些经验并非仅靠多年简单代工就能学习到的。“国内家居厂商与卖场的思维还停留在 ‘地主模式’为主,这决定他们虽然关心渠道,但并不关心消费者需求什么。而脱离消费者价值的商业模式必将面临严峻挑战。”蒋健说。记者程行欢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