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是投资乐土
蒙古国从来都不是投资的乐土,最诱人的时候,也是风险最高的时候。
十年间,广泛兴起的开矿潮之下,最先折戟的,是那些对矿产开发一无所知的中国人。他们本就不熟悉蒙古国法律,也不了解蒙古国情,兴冲冲地来到蒙古国,没有完备的手续,盲目地投资开矿,结果一旦遭遇查处或欺诈,就落得血本无归。
另一种情况是,对矿产资源把握不准。这些矿产,虽然有前苏联留下的勘探资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需要重新做细致的勘探工作。很多人仅凭原始资料就买下了采矿证,结果却没有挖到矿产,或者只挖到很少的矿产。此外,矿产开发,必须考虑运输问题,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在蒙古国交通短期内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像煤矿和铁矿石等大宗矿产品,运输是个核心问题,只有靠近中蒙边界,才有经济效益,具有投资价值。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直到今天,因为投资矿业获得良好回报的人,仍是少数。后期挺进蒙古国的央企巨头们,多数是从战略上参与,真正见到效益,还很遥远。
正如刘巴特尔所说,蒙古国的矿产问题,并不是完全由法律协调的,更多是政治和社会因素,还有人们的观念问题。很多事情单从法律的角度看没有问题,可是社会的整个思潮,社会的政治化影响很大,给矿业投资者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塔本陶勒盖煤矿,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已公开的资料显示,矿区煤炭储藏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煤层厚度190米,原煤出焦率60%以上,是世界上的紧缺煤种。
高储量的优质煤炭令国际能源巨头们垂涎。8年前,包括中国神华(601088,股吧)集团和日本商社三井物产组成的财团、美国矿业巨头博地能源、巴西淡水河谷、瑞士斯特拉塔、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以及俄罗斯国企俄罗斯铁路集团等6个竞标者,参与开发权竞标。
去年,中国神华集团本已取得了该矿40%的股权,但消息传出未满一个月,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便以“因国民不支持,总统也无法支持”的理由,宣布重新审定归属。
今年6月,蒙古国开放后长期执政的人民党在新一届议会选举中失败,民主党即将上台组阁。政府换届之际,前总统恩赫巴亚尔突然被捕,并被以腐败罪,判处4年零1个月的有期徒刑。
从2000年7月至2009年6月,恩赫巴亚尔曾担任总理、大呼拉尔(议会)主席和总统。这段时间,刚好是中国商人投资蒙古国风起云涌的时候。蒙古国经济快速增长,但贫富差距也急剧扩大。在蒙古国内,支持和反对恩赫巴雅尔的声音,在其执政的时候,就尖锐地同时存在。
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蒙古国的外商投资政策,是否会一以贯之?短期内,还无法获得满意的答案。
现实的蒙古国,一切还在迷雾中,细究起来,皆是风险。无论是矿业,还是房地产,投资额很大,一旦发生重大变动,投进去的钱不可能抽身。这让那些身处其中的中资企业,更加重了犹疑和观望。“虽然口头上都支持外商投资,但在执行层面,谁知道会有什么变化呢?”赵巨荣说。
但在蒙古国开采萤石矿的陈松岩则仍抱有信心,他认为,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支持外商投资的政策可能微调,但不会大变,因为蒙古国经济近年来因外资流入而高速增长,蒙古国民众也从外商投资中得到了实惠。
离不开,放不开
虽然蒙古国的历届政府,都会大力支持和鼓励外商来蒙古国投资。但是,在如何看待中国投资者这个问题上,在蒙古国并没有一致的声音。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踏上蒙古国土,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冲突和隔阂,更是加剧了这种狐疑和猜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蒙古国经济困境的直接原因,是过于依赖苏联,苏联解体给蒙古国带来沉重打击。1990年到1993年短短三年间,国民经济倒退了10年。因此,改制后,蒙古国吸取了教训,实行不结盟、多支点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这种政治倾向反映到投资上,就是不希望蒙古国被中国抑或是其他一些国家所控制。作为最大的投资国和潜在市场,蒙古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有着复杂的心态,既希望中国继续扩大投资,又担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掌控蒙古国的经济命脉。
蒙古国内蒙古商会会长刘巴特尔分析说,蒙古国的这种心态,可以归结为六个字:离不开,放不开。
最鲜明的例证是:今年5月17日,在议会选举前夕,蒙古国通过了《战略领域外国投资协调法》,这个匆忙出台的法律,带有很强的政治意图。
刘巴特尔指出,从法律条文能够明显看出,针对中国企业的进入,蒙古国将一些关键领域,诸如矿产资源、新闻媒体、银行等,设置为战略领域。既然是战略领域,未来国家就可能去掌控。现在,还没有中国企业进入银行业,可是蒙古国的执政者,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动向。
“我知道有一家中国的银行,本来是有意愿开办蒙古分行,可该法律一出台,就收手不做了。”刘巴特尔说。
从政府到民间,中国人永远是蒙古国的重要话题。
蒙古国开放以来,曾经出现过两次较为明显的排华潮。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经二连浩特等关口涌入蒙古国,一方面损坏了中国商品的商誉,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蒙古国民众对中国商人的反感。
另一次排华潮则出现在2007年前后。矿产开发和房地产的兴起,使得大量中国工人来到蒙古国。在很多矿场和建筑工地,中国工人与蒙古工人在直接接触中,因为语言的隔阂,再加之生活态度和习惯上的差异,爆发摩擦和冲突。频繁的冲突,引发了一轮排华浪潮,并催生了一些排华组织。
如今,行走在乌兰巴托的街头,偶尔会见到一些私家车的车尾,贴有这样的标语:决不允许外国人拿走我们的资源。凡此种种,在蒙古国的媒体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绪表达。中国一些知名企业,也时常被蒙古国的报纸点名批评,就连他们的蒙古合作者,也会遭遇压力。
赵巨荣的大业创业房地产公司,为了规避这种冲突带来的风险,就实行了“中国人归中国人管,蒙古人归蒙古人管”的策略。赵巨荣说,在紧张施工的时候,往往很小的事情就能引发摩擦。比如,中国南方来的工人,说话语速快,语音高,直接对话的时候,蒙古人常常以为中国人在骂他们,如果没有人及时疏解,很可能酿成冲突。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