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构建中国改革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眼睛几乎全盯着美国,对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福利体制充满偏见和误解。他们重复着美国人的老调:这种福利国家缺乏经济效率,难以长期维持。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1-2012年环球竞争力排名,瑞士、新加坡、瑞典、芬兰、美国、德国、荷兰、丹麦位居前八位。这其中,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占据三席,挪威和冰岛,也分别排在第16和30位,都属于一流的高竞争力国家。我们还需要注意,在前八位中,除了美国外,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着和斯堪的纳维亚相当接近的福利制度。再看2011年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挪威9.7万,丹麦和瑞典都将近6万,芬兰4.9万,美国4.8万,不到30万人口的冰岛落在美国之后,但也高达4.3万。所谓福利国家缺乏经济效益之说,经不起事实的考验。
盖洛普民调的世界幸福指数排名,前4名又被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囊括: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冰岛名列第23,美国则排在第14位。斯堪的纳维亚还是最为均富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基尼系数(分数越高表明社会越不平等),丹麦、瑞典、日本以25分高居均富的榜首,接下来的挪威为26,芬兰27,美国为41,中国为42。最后看一下各发达国家对外援助占其GDP的比例,排在前三名的还是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0.99%)、挪威(0.88%)、丹麦(0.82%);芬兰(0.43%)排在第8,美国(0.19%)仅排在21位。一句话,斯堪的纳维亚不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而且也最为均富,人民最为幸福,对他人更为慷慨。
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习惯性地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属于传统的先进国家,幸运地躲过两次世界大战,其地理和历史运气甚至比欧洲和美国还好,财富积累一直没有中断。但这种福利制度还是挥霍不起。这样的看法,也严重违背了历史常识。
在20世纪初,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不仅不富裕,而且是欧洲著名的贫困角落。只有丹麦经历了初期的工业化。一战前夜的斯德哥尔摩,一般的住房是单间的出租房,全家六七口人甚至十口人共居。这种单间,仅三分之二有厨房,但厨房的长凳晚上往往作为床位出租给日工……要记住,这不是贫民窟,而是当时主流社会的住房标准。这样的穷地方确实没有直接卷入一战。但英国的封锁和德国海军对海运不加区别的攻击,仍然给这一地区特别是挪威的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在二战中,丹麦、挪威都被德军占领。芬兰则不仅和德军作战,而且和苏联进行了两次战争。
事实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福利制度,其基本的哲学是:确立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以创造效率,同时通过民主制度对市场创造的财富进行再分配,对最弱势的阶层进行扶助,创造一个平等的、人人有尊严的社会,彻底消除贫困。
福利国家低效率、高浪费、养懒人之说,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简直成了对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的悼词。那时,福利国家确实面临着深重的危机:老百姓的税率高达70%,过于慷慨的福利使人们只追求自己的“权利”,而忘记了与之俱来的“义务”。这活像几十个人到餐馆,各自点菜,账单却要平摊。这样谁还在点菜时盘算着省钱?另外,战后40年,斯堪的纳维亚的基本社会共识是建造一个平等的福利社会,连右派也在60年代接受了这样的哲学。但是,当福利体制大功告成后,这一政治共识崩解,各种小党纷纷另立山头,社会民主党的传统政治主宰受到严重挑战,在表面上形成了政治乱局。
但是,表面上混乱的党政并非政治失序的同义词。福利国家的危机也并非意味着其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破产。如今虽然发达国家在大衰退中满目萧条,欧洲更是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但主要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荷兰、德国等相类似的福利制度的国家,则在发达世界一枝独秀。人们往往忘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不设最低工资制,保持着低关税的自由贸易。把这么小的人口规模不设防地镶嵌于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中,要是缺乏效率早就被淘汰了。如果抛开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六七十年的长时段来评价不同制度模式的得失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起点比美国低得多的斯堪的纳维亚体制,显示了更为优异的效率。
中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不能总把美国看作市场经济的唯一模式,也不能守着这么一个单一参照体系。这种“只认美国”的片面参照体系,大概是中国追随美国成为贫富分化最大的主要经济体的重要原因。我们不得不自问:发展的核心,究竟是人的幸福和尊严,还是GDP的增长?是GDP增长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尊严,还是幸福和尊严创造了更多的GDP?(作者:薛涌)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