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币:自力更生
第三套人民币
在经历了国民经济三年极端困难时期之后,为了促进工农业发展和商品流通,方便群众使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面额、13种版别,其中1角券别有4种(1种硬币),2角、5角、1元各有纸币、硬币2种。
第三套人民币票面设计图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举的方针,在印制工艺上,传统手工和机器制造相结合,精雕细刻,油墨配色合理,花纹线条精细,色彩新颖明快,图案美观大方。
第三套人民币的5元券被世界钞票界公认为是一张杰出的作品,在国际钞票界的一次评比中,它被评为“世界纸币精品”。这张钞票的设计非常巧妙:炼钢工人生产时倾斜的姿势充满了力量之美,而且他手持的钢钎末端正好被票面面额覆盖,花团锦簇的“伍圆”二字好像熊熊的高炉,使炼钢工人的钢钎有所指,与炼钢工人倾斜的姿态也有照应,票面设计稳中有动。
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真实,设计师候一民亲自下鞍钢、首钢体验生活,炼钢工人的工作服就是照着首钢发给他的炼钢服画的。他回忆说,创作炼钢工人这幅画时,脑子里就想起工人们脖子上的毛巾,他记得钢厂里巨大的鼓风机会把工人们搭在肩上的毛巾吹起来。这一神来之笔使画面真实而富有动感。
5元券背面的露天煤矿是侯一民参照抚顺和阜新的煤矿画的。1元券正面的拖拉机,候一民在天津一个国营农场照着实物画了整整两天。但侯一民没有发现,1元券上的拖拉机是捷克造的,5元券上露天煤矿上的大铲车是苏联货。“文化大革命”时,第三套人民币上以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画让侯一民吃了不少苦头。
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还得到了周总理十分详尽的指导。他建议把原5元券和2元券的背面图景相调换,将露天煤矿用在5元券背面,与炼钢工人相配套;石油矿井用在2元券背面,与车床工人相配套,这样更合理。他还要求把原1角券的“干部参加劳动”图景改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图景,“因为1角券学生们用得多,对他们可起教育作用。”另外,1元券稿样中的一处汉语拼音错误,也被细心的周总理发现并改正了过来。
第三套人民币在印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虽然建国后引进了一些国外印刷机,但印刷上还是不能解决多色接线问题,原计划从苏联引进的印刷设备,也因中苏关系紧张未能实现。
我国印钞界得知卢布的防伪是沙俄时代的印钞专家奥洛夫发明的,于是向苏联专家请教,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我国仅次于原子弹的绝密技术”。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印钞专家自行研制印钞机,并终于在1958年陆续改造和研制成功。这不仅解决了人民币印制的主要技术难关,而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结束了我国货币生产依赖外国的历史。
第四套人民币:命运多舛
第四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的出现颇为曲折,从1967年第一次提出设计构想到1987年最终发行,前后经历了20年时间,是我国筹划设计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
1987年4月27日至1997年4月1日止,第四套人民币共发行9种面额,14种票券,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1角、2角、5角、5元、10元只有1980年版一种,2元、50元、100元有1980版、1990版2种,1元有1980版、1990版、1996版3种。
为适应反假人民币的需要,1992年8月,又发行了改版后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线与无色荧光油墨印刷等新技术。
“文革”开始后,“极左”思潮盛行。196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部分群众对人民币1元券天安门上没有毛主席像、红旗和标语提出尖锐批评的情况,提出了新版人民币的设计方案并在1968年7月向国务院报送,新版人民币设计方案初稿以“三个突出”(突出毛主席的光辉形象、突出毛泽东思想、突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两个反映”(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题思想,受到周总理的批评。
1969年4月8日,人民银行总行第二次向国务院上报新版人民币设计稿,票券画面主要反映“极左”内容,未获批准;1975年11月18日,财政部(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合并)第三次向国务院上报设计印制新版人民币的报告,设计方案的图稿主要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农兵上大学、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李先念批示:“放一放再说。”1976年5月10日再次请示,李先念批示:“暂时不办。”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