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金融大鳄、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日前公开宣布退休。媒体推测,下月将满81岁、曾被称为“国际金融市场纵火犯”的索罗斯从此或转型成为一名慈善家。但事实上,慈善家长期以来都是索罗斯非常鲜明的标签,特别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位低调的生意人通过开放社会基金会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善事。
“我是一个复杂的人,在世界一些地区,我以迫使英格兰银行屈服和使马来西亚人破产而出名,即作为投机者和魔鬼而出名。但在世界其他地区,我被视作‘开放社会’的捍卫者。” ――索罗斯
索罗斯基金会全球设32个代表处,平均每年支出约7.5亿美元善款
谢幕之际,索罗斯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过去30年关于他“赚钱”之外的活动。据悉,索罗斯旗下的公司机构共捐赠80亿美元用于推广民主制度、鼓励自由言论、改善教育状况以及消除全球范围内的贫穷。“全球新闻”网称索罗斯基金会在全球设有32个代表处,平均每年要支出约7.5亿美元善款。事实上,索罗斯本人对7.5亿这个数字尚不满意。他称,“我的目标是一年10亿美元,虽然我已经老了,但只要我健在,该花钱的时候绝不犹豫。慈善工作赋予我的人生更多意义。”
两个研究所致力于为教育、社会和法律改革方面开发项目和提供方法
不同于一般的慈善机构,索罗斯捐助的善款并非是为弱势群体直接提供救济或福利,而是致力倡导一种开放式社会模式和一种全新的世界金融体系。这一理念来自于对其影响最大的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索罗斯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听过波普尔的课,他提出的“开放社会”理念让童年在匈牙利经历过独裁暴政的索罗斯深有感触。
索罗斯不仅相信开放社会的概念,更精心培育起“开放社会”的组织机构,即纽约开放社会研究所和布达佩斯开放社会研究所两个姐妹机构。以纽约为基地的项目是国际性的,包括艺术和文化项目、东方项目、儿童和青年项目等,而1993年成立的布达佩斯开放社会研究所则致力于为教育、社会和法律改革方面开发项目和提供方法,在中欧和东欧、中部欧亚大陆、南非、海地、危地马拉和美国等31个国家中设立具有自主权的非盈利性机构。
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1956年前往美国打拼,1973年创建了基金公司,这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量子对冲基金”公司的前身。
1986年设改革开放基金会,“想知道关于中国的一切”
索罗斯和中国的“缘分”要从牵线人梁恒说起。198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梁恒接到了索罗斯要求见面的电话。后来梁恒回忆说,“我对他一无所知,但还是跟他在一家法国餐厅见面,谈了三小时。他非常激动,想知道关于中国的一切。”这次会面的主要内容是索罗斯“想替中国做点事”,请梁恒帮助打探在中国设立一个基金会的可能性。索罗斯当时计划仿照在匈牙利搞基金会的模式,每年出资不少于100万美元,资助中国改革和开放的研究活动。梁恒回国后结识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所长陈一咨,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改革迫切需要向外打开一扇窗户,双方一拍即合。
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的孙子梁从诫创建了中国首家环保非政府组织“自然之友”,长期得到索罗斯基金会的赞助。
资助青年学者出国考察,探索经济改革路径
1986 年10月,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正式成立,首个重要项目就是资助一批经济学家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马克思经济大学进行研究。曾担任吴敬琏助手的柳红在《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详细描述了这次“历史性的匈南考察”。1986年5月中旬,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带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考察团赴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考察团的主力军是青年。中匈两国经济学家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实现途径等问题充分交流。考察团回国后写了10份报告,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非常重视并听取了汇报。
如今翻阅这批赴海外“取经”的经济学家名单不难发现,那些个普通的名字若干年后几乎成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豪华阵容。”马凯成为了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高尚全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