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先富人群热衷投资移民,阶层固化的背景下,郭美美式的“傍傍族”层出不穷,公务员热和国企热大行其道……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似乎对个人奋斗获取财富不再那么热衷。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暴富机会,似乎能够唤醒我们曾经拥有的激情。
吃螃蟹的小贩――投机倒把年代
时间:1980年代初
群体:城镇无业青年
在上世纪80年代,被称作投机倒把份子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城镇,国营单位对他们大门紧闭,为了谋生,只能游走于“法律”的边缘,靠干个体户、小商贩获取翻身的机会。
代表人物:年广久
安徽省芜人年广久是这一时代的创富英雄,年广久曾对媒体回忆:“我从小家庭特别困难,又没有班上,我也不识字,只能靠做小生意谋生活,贩鱼说我是投机倒把,把我抓了。” 年广久曾三次入狱,其罪名分别为“投机倒把罪”、“牛鬼蛇神”、“流氓罪”;又三次被高层点名释放。
主要业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年广久靠炒瓜子成为百万富翁。
年广久
农民翻身――乡镇企业崛起
时间:1980年代末
群体:农村干部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政府对于农民创富的管制放松,以村干部为首的农民靠集资搞起了乡镇企业,农民企业家群体出现。
代表人物:吴仁宝
1969年,“胆大包天”的原江苏省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抽调了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带领华西村民进行突飞猛进地建厂,从钢铁、毛纺,再到冶金,等等。到1988年,华西村的经济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一、三产业为两翼的多元化格局。
主要业绩:1988年,华西年产值超过1亿元。
吴仁宝
机关干部的野蛮生长――下海淘金
时间: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
群体: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国企人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是低效率和“亏损”的代名词,混机关的干部群体也不甘于寂寞,为此,一大批有创造精神的人士选择离开体制内“下海”经商。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国企人员“下海”经商成为热潮。据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
代表人物:潘石屹
1988年,海南从广东省的一个地级行政区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第31个省级行政区,也从一个“海外孤岛”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双重利好下,民间涌现出一股海南“淘金热”,主要是炒作房地产。1989年,只有26岁的潘石屹无家无业,刚刚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两年。作为“万通六君子”之一,潘石屹就是当时海南炒房客中的一员。
主要业绩:1990年,潘石屹认识了冯仑和王功权等人,并和易小迪、张民耕等人在海南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通过炒房赚到他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潘石屹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