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目前以“大拆大建”拉动GDP增长的现象,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创造了一个新词:“拆毁性建设”。这种马路反复修,房屋不断拆迁等创造的增加值,都要计入建筑业,计入GDP,但实际财富和国民福利并没有增加。
十年前有个词叫“建设性破坏”,意思是看起来是破坏,其实是为了建设,和这个“拆毁性建设”属于“双胞胎”构造。不过,官员看到的多是“建设”,百姓看到的往往是破坏和拆毁。GDP增加的是官员政绩,被拆毁的往往是百姓生活。看来这样的错位,已非一日,何时终结?
郭树清指出,中国的能源和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在相当大程度上,我们的能源消费模式正在趋同于美国,不断地买车、修路、摊大城市。另外,全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随意性很大,相当一大部分GDP靠拆迁。这种马路反复修,房屋不断拆迁等创造的增加值,都要计入建筑业,计入GDP,但实际财富和国民福利并没有增加。一些地方,农民让土房变砖房、砖房变楼房、楼房变更大的楼房,但是由于过度分散,没有配套设施,许多就建在稻田里,现在又开始拆毁、迁建和集中。浪费太大,而且按照统计规则,它都计算在储蓄、投资、积累里面,而最终的社会净增财富和福利就大打折扣。
在追求这种边拆边建的GDP的过程中,就使得中国对世界资源的胃口越来越大。比如,近年来全球石油的新增需求一半来自中国;铁矿石和主要金属 40%左右由中国消耗;水泥和玻璃大约50%由中国消耗。GDP的增长很大部分是依靠资源的超强度投入,而实现的财富积累和国民福祉却相对很少,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的老路子,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避免大搞“拆毁性建设”,停止付出高代价来追求GDP增长。
5月11日《中国青年报》引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说过的话: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至30年。
官员GDP出政绩观念根深蒂固,也是导致建筑短命的原因。目前地方官员仍然受着GDP考核指挥捧的指挥,为了快出GDP,快出政绩,就要搞建设,当有些东西、比如房屋已经建设好了怎么办,那就拆掉重复建设。相对于平地起高楼创造一次GDP,拆掉再建则创造了两次GDP,一次是破坏带来的 GDP,一次是建设带来的GDP。而且,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破坏反倒成了创造GDP的突破口,所以有官员理直气壮地说,“拆出一个新中国”,一些不该拆的被拆除,成了短命建筑。
网友评论
我曾经研究过战争的根本原因。我发现有些战争产生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被填满,物质被生产得太多,铁路被修得太多,老百姓家里该买的都买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如果工厂停止生产,国家停止修铁路,银行停止造钱,直接给大家放长假。对啊,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的时代来了。那个时候,可能只需要保留医生、老师几个基本的职业就行了,剩下的人吃喝玩乐去吧。但是,这不可能,这样的社会是无法循环下去的。于是,就打仗吧,炸毁铁路和房屋,建工厂生产子弹和炮弹,这样,大家就找到了新的活干。――马超
不管我坐火车去哪个城市,沿途的风景都大致相同,被毁坏的农田,到处都在拆建,沿着灰土漫天的铁路沿线旁矗立着一栋栋鸽子笼似的建筑,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虽然经济增长了,可是人们却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GDP更像是根植在这样破败的土壤上的一朵假花儿。――杨弼麟
管是建设性破坏还是拆毁性建设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建设两个字,其实建设不一定非得建立在拆的基础上?看看欧洲许多著名小城,没有北上广的高楼大厦,没有车来车往的繁华,当然也没有被堵的烦恼和嘈杂的噪音,却有恬淡幽静的生活。我们的城市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生活,失去了生活目的的城市,只是水泥和钢筋,不要谁地震,自己最终也会坍塌。――倪卫校
不论是“建设性破坏”还是“拆毁性建设”,现实告诉我们,增加的多是官员们的政绩,被拆毁的往往是百姓生活。为什么?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了,环境被破坏了。而且里面往往有很多假冒伪劣豆腐渣工程。追根求源,还是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官僚腐败一手造成的。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官僚主义,一把手少数人说了算,导致急功近利,导致不科学不可持续,导致特权腐败和贫富分化加剧,导致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规划人员的不够重视,做不到超前规划,没有长远眼光和长远目标。所以,如果不想出现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乱象,不想出现短命建筑乱象,科学民主决策与管理最重要。公众必须对公权力有效制约。――栗彦卿
面对全新的被拆建的大楼等建筑,再看到“拆毁性建设”这个词忽然明白“拆”的意义在哪里。再想每天保持平稳上升的领先世界提升率的GDP水准,再想想现实的没法同步提高的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会想着这个GDP的份额里的水分究竟有多大。一个国家的建筑没法坚持很久就拆了重建,经济建筑的基础也该是相似如此,这样怎么会对国家的发展会有利?――杨文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