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的住房,正在压低上海科研院所对各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许多院所长为此忧心不已:如果听任高房价引发的引进人才难、留人难现象发展蔓延,几年后,上海的科研实力和竞争力可能削弱。
上海一家知名研究所的所长告诉记者,他近期在一些会议上发现,许多同行都在议论这个共同难题。大家的共识是,吸引科研人才,上海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眼下起反作用的,最主要就是高房价。
上海市科协去年的一项调研发现,超过70%的青年科技人员家在外省市,他们自身缺乏经济积累,又不像本地年轻人可以住在父母家或得到购房资助。因此房价一路走高,他们“最受伤”。
60万买房补贴在上海都没法首付
高房价,把一些能拿到购房补贴的海归顶尖人才都吓跑了!
那位所长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去年,美国加州大学一位青年科学家有意回国发展,研究所与他联络沟通了半年多,但10月份,距离签约只差面试一个流程时,对方决定去合肥。
那位青年科学家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这是中科院最高层次的中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可得到一笔科研和生活资助,其中60万元可用于买房。在房价地区差很大的情况下,这60万元有着大不一样的含金量。所长和那位年轻海归私交不错,知道他做决定时“非常纠结”,但买房的账很容易算:买一套像样的三房,在上海60万连首付都不够,但在合肥几乎可以全款付清。
这次引进人才失败让所长非常遗憾。他说,那位科学家只有40岁,正是“当打之年”,况且能力出众,发表过一系列高质量论文。他在加州大学的老师建议他回上海,他本人也有此愿,但愿望敌不过房价。
这并不是孤例。那位所长介绍,过去2年中,上海的研究院所想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都没有成功。在上海张江的一家研究所,另一位“百人计划”入选者至今没能买房在张江看中的房子,首付要100万,月供1万,“太恐怖了!”他现在住在博士后流动公寓,但不是长久之计。
那位所长指出,高房价真正伤害到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是最近一两年。此前,虽然房价不断上扬,但科研人员咬咬牙还能承受。而10年前,房价还不是问题。一位10年前回国的“百人计划”入选者说,2001年他来上海,当时的买房资助是35万元,用这笔钱加上积蓄,他不仅买了房、做了装修,还买了一部车。
“金字塔”正在变成“电线杆”
入选“百人计划”、还能得到60万买房补贴的,是为数不多的领军人才;而更多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受高房价的伤害更重他们能享受的,是很有限的待遇。
一家研究所有位去年回国的科研人员,刚过35岁,老家在内地。最初,夫妻俩和两个孩子过了一段租房的日子;最近买了房,是一套60多平方米的老工房但就为了这样的房子,这位海归还咬牙向年迈且不宽裕的父母伸了手。他所在课题组的负责人为此心疼极了:纯粹从经济上考虑,来上海简直是他“最差的选择”。
在美国,他生活稳定,几乎没有经济压力;回国,如果他选择回老家那儿的高校,一定能得到正高职称和相应的住房待遇。但他太爱科研。他觉得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拥有自己的事业,只是“为他人打工”,为此必须趁早回来。尽管面对科研环境和生活压力这对尖锐矛盾,他选择了事业,也选择了上海。
如今,许多博士在毕业后都会出国做三四年博士后研究以开阔视野、提高水平;之后只要“条件合适”,大部分人愿意回来。但三四年过去想回来时,“条件”就是不合适。
一位所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批人在国外年薪5万美元左右,日子紧着过能攒下2万,4年就是8万,相当于50多万元人民币,而在国内科研单位,他们每月到手的收入约为六七千元要在上海买房,难。
这些年轻人对于科研队伍的结构均衡至关重要。所长说,合理的结构应是金字塔形的,但现在正在变成“电线杆”中层和初级科研人员严重不足。因为缺少助手,领军人物们不得不时时分心,无法专注他们该做的事。
别让房子影响上海科研后劲!
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数据表明,去年,全院博士、副研究员级别科研人员的流失率达到10%,远远大于一般5%的正常水平。很多人正是迫于住房压力,选择离开上海,或者投奔企业。这些人经过多年磨练,已是科研骨干,失去他们,研究院所备感痛惜。
有人说,一些科研人员跳槽到企业,只要还在上海,就不算是上海人才流失。这话似是而非。基础研究是上海保持和提升科技实力的基础,如果因为住房之类问题困扰,人才不断流失,几年之后上海很可能创新后劲不足,危及城市综合竞争力。
投身科研,很难指望高收入。上海本地孩子的父母很多都已不愿让儿女读理科;因此上海的科研院所近年多招收老家在外省市的高校毕业生。但高房价之下,吸引力正迅速弱化。
市科协在调研中发现,上海的青年科研人员中,自己或配偶买了房的只占1/4;在自己没有产权房的群体中,对目前居住状况不满意的超过90%,只有6%的人表示,只要有稳定的租房房源,租房也能接受。
不少院所长表示,要解决科技人员的住房难,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上海研究院所的经济实力一般都为中等偏上,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此事,难度太大。而目前的廉租房和经适房政策,科研人员享受不到。
中科院在沪某研究所有位本科毕业3年多的小伙子,老家在山东。过去几个月来,中央和地方密集推出的“房产新政”让他看到了希望。他现在住集体宿舍,没有女朋友,暂时还没认真想买房的事,但也想过他觉得,自己能承担的房价是100万出头,但不愿住得离单位太远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被采访人物不愿公开姓名和单位)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