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的食品价格危机
去秋以来,世界食品价格涨声一片。虽说石油价格据其2008年夏天的高位(140美元/桶)尚远,但最近芝加哥期货市场的食品价格指数,已突破2008年的价位,创下历史新高。同2008年农产品价格暴涨的情势相比,此轮暴涨有很多新的特点。首先,和2008年集中在大宗食品和油料如玉米,小麦,和大豆不同,此次暴涨几乎是所有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还有原材料等等。其次,因为所有农产品都暴涨,涨价波及范围更广阔,一些地区还因为蔬菜水果价格暴涨,引发了政治动乱。再有,对中国而言,农产品涨价的影响更加强烈。自从大豆沦陷,食糖不足之后,2010年,中国又沦为玉米进口国。加上历史上就进口小麦,这样中国人的餐桌,就难逃世界食品价格危机的波及了。
关于此轮农产品价格暴涨原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三派。首先是基本因素说,是说新兴经济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发展拉动了对食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去秋以来,自然灾害先后光顾几个世界农业大国,造成很多农产品歉收,今年的收成也不乐观。需求增加,供给下降,价格必然暴涨。这样,目前这种价格暴涨,事出有因,从而农产品高价将是一个较长的趋势,只有高价才能刺激农业投资,增加供给。其二是流动性泛滥说,即目前价格暴涨主要是2008年以来各国滥发货币的后果,尤其是量化宽松的恶果,因为世界大多农产品都以美元计价。在商品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货币供给,就会推高价格。其三是投机炒作和阴谋说,即美元利息几乎为零,使用美元的成本很低,因此大量资金/资本追逐高额回报而进入农产品市场。美国的农产品指数基金的规模过去几年翻了3倍,加上其10-20倍的杠杆作用,其足以控制全球农产品市场,制造危机,阴谋打击发展中国家,从而摄取暴利。
虽然这些原因都要造成高价,但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含义,却大不一样。基本因素说将农产品价格危机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样,价格上涨将是未来的趋势。而后两派认为政府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元的“量化宽松”更应对高价负责。由于主要是货币惹的祸,这样的高价不会维持永久,政府控制通胀的货币政策,打击投机的措施,将促使高价回归。不过,事实上,这三方面的原因都存在。没有投机,价格很难几周,几月翻番,但没有“供给短缺”“需求增加”的新闻,投机也不容易兴风作浪。现在期货市场上交易量暴涨,仅郑州棉花期货交易一天成交的资金就需要350亿元。没有流动性泛滥,要筹集到这样巨额的资金,绝非易事。
但无论如何,过去几十年的农产品低价将成为历史,即便目前的价格可能回落,但上涨的趋势已经形成,高价农产品是中国未来最严峻的挑战。多年以来,作为世界粮食大国,中国主要农产品一直都是自给有余,在2004年大豆沦陷之前,中国农业贸易一直是顺差。现在,不进口已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国内市场不可能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左右。如果仅仅是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那么,即便进口几千万吨,几亿吨农产品也无须大惊小怪。天朝不差钱,有几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进口5000万吨大豆,就如进口5000万亩良田,何乐而不为?
但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复杂的逻辑是: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将受制于跨国粮商的阳谋;而阳谋后的垄断高食品价格将结束中国GDP高增长的历史。
2. 阳谋和食品高价
虽然世界史上不泛有人类在大饥荒中丧生的记载,但从农业发展史和现存食品生产能力的角度来看,从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来看,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存在食品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人类尚有60%的土地休闲或可开垦(全球的可耕地约77亿公顷,按2008年的人口计算,人均1。14公顷,目前用于生产的耕地不到30亿公顷)。同时,近百年来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单产增长),略高于人口增长率(2%左右)。因此,从世界的角度看,除了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短期性的食品生产短缺而致的饥荒,近代史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所遭遇的饥饿问题,大多的是缺乏经济能力去获取食品造成的。
从世界粮食市场相对稀薄(买家或/和卖家不多)的特征来看,市场价格偶尔出现暴涨暴跌,并不奇怪,但暴涨成为趋势,麻烦就大了。最近《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6月号)有篇文章,提出世界农产品市场近年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跨国粮商通过供给链日益加强对世界粮食市场的控制和垄断,二是粮食的金融化,不再只是食品,而且是投资(投机)品。事实上,2007-08年间,由于粮食价格暴涨,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净增2亿,但跨国粮食和美国各大投行却因贸易和交易粮食而获利100多亿美元。世界粮食市场的垄断和金融化,将迫使中国为其进口支付高价。2009年中国农业贸易逆差是180亿美元左右,但这个逆差主要是中国大豆进口高价造成的。如果按2002年的大豆价格算,2009年中国大豆进口“多付”了140亿美元。
近些年来,跨国粮商,各大投行一直在光天化日之下布局控制和垄断中国的油料,食品,肉类,纤维的供给。一切都是按中国在WTO谈判所做的承诺进行的,在各地建设生产和加工设施,参与收购,送货上超市货架。要出GDP政绩的地方政府招商的热情,帮助跨国粮商,各大投行在天朝各地通行无阻。当食品从农场大门到超市货架都被几家公司控制,垄断的高价不可避免。垄断是公司获取利润最大化的最基本的,最简便的运作方式。再加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兴风作浪,农业商品世界价格不暴涨都不行。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谁让你要买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产品的高价将会是一个趋势。中国的农业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推高价格,跨国粮商垄断获利,这不就是金融掠夺吗?
据我的估算,2011年,如目前的价位不变,中国几个大宗农产品(小麦,玉米,大豆,食糖,肉食品,棉花,橡胶)进口额将达到600亿美元。如果今后几年,如许多预测的那样,中国这些商品的进口量增加20%,价格再翻一番。结果,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将超过1500亿美元。如果价格继续上涨,中国2万亿美元的储备,能买多少年?
3. 粮食价格危机将引发中国经济萧条?
经济萧条,又叫经济衰退,通常是指GDP相对于上年同期连续两个季度以上下降,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倾向于用失业率在12个月内上升1.5%来判定。如果经济危机再伴随通货膨胀,资产市场如股市,房市崩盘,经济衰退的危害会更加严重,持续时间会更长。
中国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近1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靠的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来实现的。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60%以上一直靠“世界工厂”出口来拉动,而我国出口又基本上是以低廉劳动力为基础的制造业为主。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在过去的30年解决了我国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未来的发展还需要转移出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就业机会主要靠“世界工厂”来创造。因此,增加就业是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而要增加就业,经济的增长率就不能下降,GDP增长就要保8。为了保增长,政府是什么都愿做。愿发天量的信贷,愿投天量的开销,还愿提高出口退税,还能对富士康之类的铁血工厂视而不见。目的都是增加就业,美好的愿望是:世界工厂扩张了,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收入,解决几亿农民的生存问题,从而把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转变成劳动力优势资源。“世界工厂”使农民变产业工人,完成农民的身份转变,也有助于解决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提高中国的整体财富和生活质量。
然而,中国的世界工厂是以低廉劳动力为基础的。2008年全国一般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仅1100元一月,据国家统计局,占总城镇人口60%的中低收入家庭2008年人均消费700元一月,其中,近300元是食品消费。如果食品价格翻了番,按一家3口人计算,要维持涨价前的消费水平,一月需要多支出900元,如家里有2人在制造业就业,那么每人工资需要增加450元, 40%多。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通常有引领和波及效应,其他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一般会水涨船高,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以廉价人工为基础的中国世界工厂,无论怎么庞大,有什么产业链和分工形成的规模和组织上的优势,是绝不可能承受40%以上工资上涨的。以纺织工业为例。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也是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产业。近年来,无论从纤维原量还是产值来看,出口占45%左右。也极具规模,按纤维原量计,目前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占全球总贸易量的40%。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全国纺织和服装工人的年平均工资是15,000元。如果纺织和服装工人年平均工资上涨50%,将达22,500元。以现有的2,000万工人计,工资增加将造成生产成本净增1,500亿元。目前整个纺织业的净利润不到1,000亿,税前利润不到2,000亿,如果纺织业不能把成本上涨完全转嫁给最终商品的买家,没有利润的纺织业衰落将不可避免。占全国出口总额14%的纺织品出口额1670亿美元,就会消失,2000万工人也会失业。要是其他的制造业也由于粮食价格暴涨,而陷入同样的困境,这不就是我们说的经济衰退,经济危机吗?
一旦经济减速,物价上涨,失业增加,房市,股市还能撑下去吗?
看来用粮食价格危机来搞垮中国,远比那些以危言耸听和泡沫说来唱衰中国更实际,更恶毒。而一切都是在阳光下步步为营,一城一池攻下来的,是阳谋,不是阴谋。
4. 苦果是自己种的
最近到内地的一些小城市和乡镇走了一圈,看到最多的是“高新开发区”和抛荒的耕地。
我先去的是四川,车过成绵公路,惊讶的发现富饶的川西平原变成了高新开发区。不知道是炫耀,还是招商,一路都是“XX开发区”的牌子。现在的开发不再按亩,而是以平方公里计了。我问起地方政府,为怎么这么多开发区,竟然被告知“这里不宜种植农作物”!中国的开发正按照地方行政长官的意志在大干快上,土地是公家的,政府是公家的代表,政府开发,谁敢不从? 与此同时,还有高房价推波助澜。在土地上“种水泥”,盖高楼,远比种粮食赚钱。我还看到一个乡村开发的“样板”。村里的农民组织成合作社,先把道路修通,再把土地集中起来,村长就进城招商,请城里的工厂搬到村里,土地只要2万元一亩的租金。这种三线城市土地价格平均每亩100万元,要是修成楼房,平均房价3000多元/平米米。因此,搬迁到附近乡下,再在旧址上盖房卖出(那怕卖地),一本万利,何乐而不为啊。这个村的土地很快就招满商了。村民们一夜“脱贫”,村干部因为带头创新致富(无须劳作,不用耕耘,每亩土地就能收入2万元,每户可收入10万元)而升官,这是何等精彩的发展啊。以货币(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和小民,当然没有理由去种粮食了。目前在中国,正是这样一种短视的货币最大化行为主导着地方政府,诸多企业和个人的决策。在他们的决策效用函数中,忽略了下一个时期中下一轮博弈时,食品垄断高价引发经济危机的变量。那时,地价和房价不会再如此虚高。
随后去了安徽几个偏远县。一路所见,竟是大量的抛荒的耕地。问起来,说是留着种烟叶。但私下里,一个熟知的朋友给我算了笔抛荒的经济帐:这个季节只能种小麦和油菜,一亩收1000斤,现在的收购价格是1900元/吨,辛苦5个月,种5亩小麦,扣除生产成本(收益的60%),净收入2000元。现在城市里正闹“用工荒”,无须任何特殊技能,找个1500元/月的建筑工作不是“梦想”。5个月收入是7500元。女的要能做“月嫂”,一月2000 - 3000元也不难啊。所以,以货币最大化来主导决策,抛荒,是最优的选择。
虽然中央政府年年有一号文件来强调“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但以GDP为纲的地方政府,在以货币(金钱)为本的社会,抛弃农业,不种粮食,是最优化的选择。土地开发了,粮地抛荒了,粮价怎么能不暴涨?
问题是:以低工资支撑的中国GDP增长,能够在食品价格暴涨中继续下去吗?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