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劳工组织(ILO)公布了一份名为《2010/11全球工资报告》的调查报告,“晒”出了金融危机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工薪阶层的收入变化状况。根据这份报告,欧洲国家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下降明显,而得益于中国强劲的经济和工资增长,亚洲的整体工资增长全球“一枝独秀”。(《广州日报》1月17日)
物价全面上涨,通胀的风险显而易见。所谓“工资好比眉毛短,物价犹如头发长”,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在涨,只有工资不涨”。在如是的现实语境下,听闻中国工资增长领跑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消息,让人无语凝噎――谁动了我的“工资”?工资“涨”在了哪里?
其实,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结果无非就是国内统计部门发布的工资增速涨幅的某种“翻版”,在逐年“长高”的统计数据下――不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涨了还是没涨,反正“平均工资”的数字是在快速增长的。工资“被增长”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少数人的高收入、高幅度增资把大多数人的低工资、低幅度增资(不涨工资)“平均”着增长――在企业,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高达十几倍、数十倍,一个拥有几十万、几百万乃至数千万元年薪的高管与一个年收入万元的普通工人,一“平均”下来,平均工资岂能不高岂能不涨。在某种意义上讲,数据上的“工资增速”越快,就越不正常――实际上是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的一个表征。
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为工资“被增长”提供了有力佐证。而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太低的另两个代名词,正是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
在劳动力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在频频走高的物价面前,“工资增速”显得是那么空洞和没有说服力。生活成本不断上涨,而工资收入却是相对意义上的“负增长”,民众生存的压力可想而知。生存的压力下,消费的能力势必进一步萎缩。由大量投资和房地产业膨胀发展带动起的GDP数字增长,由少数富裕群体消费“扩大”的内需繁荣,因为离开了民间消费的同步增长,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以“被增长”、“工资涨不过物价”作为现实注解的“中国工资增速”是一种经济风险――说到底,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社会化体现,是社会分配制度存有缺陷的集中反映。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中国的工资总额占据了亚洲工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工资增长“领跑亚洲”并不稀罕,问题的关键在于,领跑亚洲的中国工资连物价都跑不过,没有丝毫意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