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通胀压力 囤米囤油还囤衣 资料图片
“囤”时代:现金围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北京报道
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会“囤”,都是基于一个前提:东西会“越来越贵”。 “囤”,或为牟利,或为省钱,或为选择更好的财富存在形式。其中确有“邪恶”的,如已被“奸商”玩转千年的“囤积居奇”;但更多的却是无奈:
你勤劳一生,梦想留下一张“百万存单”给儿子,可按照房价走势推算,十年后,这笔本来可以买个“两房一厅”的钱,如果仍以存单形式存在,那么儿子连买一间厕所都不够。在这种可怕的预期之下,你怎能不考虑“囤”点至少不会“缩水”的东西?
今天,“越来越贵”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囤”也就成为了一个全民运动:囤一切值得囤、可以囤的东西。无论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大小企业,还是唯利是图、狡诈黑心的投机者;无论是富豪、中产,还是普通老百姓,纷纷加入了“囤x大军”。尽管他们的层次、规模、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是所有人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财富的保值与增值。
“囤”从来就是一个有关财富的故事,也不算稀奇,但是当它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剧情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囤”出来的财富
如果市场对于某种资源或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而你控制了一定数量的该资源或产品,那么,你就可以拥有了超越市场的定价权,使得市场机制失灵,也就意味着你能够获取暴利。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谓的“囤积居奇”。
但是,这个古老的手法发挥作用往往需要时代特征的配合:公共资源稀缺和供给不足、资金流动性过大、通胀或者通胀预期以及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
“房价虽然高,但是地价更高,而且钢筋、水泥等各种原材料也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了。”经营着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张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开发商是赚差价的,并不是房价上涨的钱都进了我们口袋,我们的利润率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要经营一个项目的资金规模要比过去大很多。”
张总一通大倒苦水,“大多数开发商并没有从房价上涨中受益,开发门槛的升高反而还是得一些中小规模的开发商日子越来越难过,只有那么很早手里就囤了大量土地的开发商才是受益者。”他说。
张总给记者讲了他的好朋友老刘的故事。老刘和张总既是同学也是同行,各自经营一家规模中等的房地产公司,两人认识二十几年,可是最近,张总对老刘羡慕不已。“老刘最近赚大发了。”他说。
老刘的公司在2003年拿了一块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当地政府以及另外一家企业打起了官司,于是法院要求在官司没有解决之前不得开发。但是,官司一拖就是六年,这让老刘感到非常郁闷。
可是,时钟飞转,因祸得福。这几年房价一路飙涨,这个地块如果是六年前就开发建设,售价最多也就在三、四千元每平米,而现在至少也可以卖两万三、四元。 “那块地的楼面地价也就几百块,要是最近一两年拿地,楼面地价至少也要一万多一平米。”张总羡慕不已,“老刘这一块地赚了我们十块地的钱。”
如果说老刘只是得了个“意外的收获”,那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囤而不建”则是现在开发商们“潜规则”,“很多开发商都是不建房子、专炒地皮的,因为后者要比前者赚得多的多。”张总告诉记者。
当然,地价和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土地作为典型的、稀缺且供给不足的公共资源的特性是主因。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公共资源稀缺和供给不足所产生的矛盾会尤为突出,稀缺资源拥有者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资源增值者的收益,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去抢夺资源,抢夺的人多了又进一步推高资源的价格,于是又有更多的人进场。
而过大的资金流动性会加剧这种对抢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公布的数据,从1999年到2010年间,我国GDP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3%,而广义货币M2(广义货币,为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之和)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也就是说,10年来,中国的货币量和实体经济规模间的距离在逐步拉大。
根据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止到今年9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6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9%,是同期GDP规模的2倍以上,创世界纪录。而且横向来看,我国目前广义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虽然巨额外汇储备也是诱导中国广义货币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资金流动性过大,“钱太多了”已是不争的事实。资金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流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很多“实业家”在这种情况下被逼成了“投资家”。
“做实业非常辛苦,而且能够达到20%~30%的收益率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一位已经成功转身的“投资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过去经营一家小有名气的小家电企业,现在他已经把企业卖掉,参与了一些房地产项目,“收益率至少100%”。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担心,“今天这个时代,人人都梦想成为巴菲特,认为用钱生钱才是王道。可是,人人都拿着钱去投资,项目在哪里?”他说,“好的项目太少了”。
保卫财富,先跑赢CPI
两个多世纪以前,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写道:“财富和金钱,无论从哪一点看来,都是同义语。”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感觉钱多了,可财富却少了呢?
“25岁生日的时候,我的生日愿望是中500万的彩票,那样我就可以不用上班去环游世界了。但是,我现在的愿望是中5000万,因为500万根本不够花,只够在北京买套像样的房子。”李伟在30岁生日当天在微博中写道。
李伟的感受并不是个人的。通货膨胀早已从一个专业名词演变成一个街谈巷议的公众话题。特别是经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的两次物价暴涨,很多人都因此拥有了财产保值增值的概念,也很少再有人会把财产以现金方式留存。
但是,财富的保值其实是包含绝对保值和相对保值两个概念的:绝对保值是指你的财富增长率跑赢了通胀率,没有因为CPI的变化而缩水;而相对保值则是考量与财富相对应的社会阶层的变化情况,即你的财富对应在整个社会财富排名中的位置没有下降。贬值、增值亦然。
王韩东的经历就是一例。由于父亲是做珠宝生意的,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是1999年上大学的时候,王韩东是班里唯一一个开着车去上课的学生,当时爸爸为了奖励他考上名牌大学,送了一辆“赛欧”给他。“那时还是挺招摇的。”他说。
毕业之后,王韩东进入了一家外企工作,收入不错,但工作比较忙,经常需要出差,所以一直没买房。“我爸因为身体不是太好,所以我毕业后生意也就没有再做了,因为当时觉得这些钱应该也够花了,而且现有的钱投资股市也有不错的收益。”他说。
但是最近,王韩东的爸爸正在考虑是否要“再次出山”。“我现在准备结婚,但是如果想要在父母家周边买一套好一点的房子可能要花掉我和父母大部分的积蓄。”王韩东家住在北京最好地段之一,周边的房价在5万~6万元左右。
“最近我爸常说,如果不炒股,而是在我毕业的时候把钱全买了房子,那我们家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王韩东说。
让王韩东更为感慨是,他明显感觉到他在同学中的地位,已经远远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尽管他的收入还是班里最高的几个人之一。“现在吃饭肯定轮不到我买单了。”他说。王韩东之所以感觉自己“变穷”了,并非来自于他绝对财富的变化,而是相对财富的变化。
所以,跑赢CPI和通胀率,只是打响了财富保卫战的第一枪。
“囤囤族”的“囤”心态
在北京工作的小叶每周都会打电话和在东北老家父母聊天,可是这次,妈妈却问了一个让她非常意外的问题。“我妈突然问我,什么是M2?”小叶说,“后来才知道是因为电视上说,物价上涨是由于M2太多造成的。所以,我妈就特想知道什么是M2?能不能想办法让它少点?”
在东北的很多城市里,人们已经没有了储冬菜的习惯,因为现在即使是冬天,新鲜蔬菜的供应也很充足,价格也只是稍微高一些。可是今年,在很多东北城市里,很多市民又开始像过去一样,储存过冬白菜、大葱、土豆,晾晒豆角、豇豆。
“今年夏天的菜价和以前冬天的菜价差不多,那冬天得高成什么样子呀!”小叶的妈妈说。像CPI这种与物价相关的初级概念,小叶妈妈早已做到充分理解并熟练使用,但是日益难忍的菜价,“让我妈对于物价上涨更加敏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去年12月开始,我国的CPI、PPI同比双双“转正”,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日渐明朗。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10月的最新CPI数据:上涨4.4%。
“破4”之前已有预兆。实际上,我国9月份的CPI同比上涨3.6%,就已经创下了23个月以来的新高。
尽管央行在时隔三年之后首次再度加息,同时也连续抛储,但在泛滥的流动性推动下,农产品价格依然如脱缰野马,其他各类商品也有“全面开花”的涨价态势。
11月2日,在国家发改委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的价格上涨。
物价压力陡增之下,11月21日,被称为“稳定物价国16条”的《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公布,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之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铁道部等七部委展开了遏制消费价格的联合行动。
公众的感受似乎比数字来得更要强烈。继前段时间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和最近的“糖高宗”、“油不得”、“苹什么”之后,土豆、鸡蛋、白酒、方便面、大米、棉花、羽绒服也纷纷加入涨价大军。
于是,“囤囤族”油然而生。某媒体刊登了一幅这样的图片:一名中年男子一次性购买了6桶食用油,于是网络人称“囤油男”。
“绿豆、姜蒜涨价的时候,报纸电视都说是有人恶意炒作,囤货提价,但是现在很多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都在飞涨,这肯定不仅仅就是因为有人炒作造成的。” 一位自称早已加入“囤囤族”的80后说,“现在是否通胀,程度如何,不用看统计数据、不必听教授分析,自己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得到了。”
但是,“囤囤族”们到底“囤”出多少收益?答案显而易见。套用流行的网络用语:他们囤的不是油,而是心态――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
谁是通胀的赢家?
尽管我们习惯用货币来衡量财富,但如果加入时间维度,直接的对比往往是不准确的。比如,十年前的“万元户”和今天的“百万富翁”谁在社会中更富有?你必然需要参照更多的数据,如十年间的CPI增速、GDP增速和M2增速。
CPI反映的是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变化情况,如果你跑赢了CPI,那只能说明你手中的财富没有贬值而已;
GDP反映的是一国产值的变化情况,但并不反映财富的增值情况,比如房价上涨导致的财富增值是无法从GDP中得到体现的,所以如果你跑赢了GDP,还不能完全说明,以总资产衡量的你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下降的;
广义货币M2的变化幅度,则最为接近于财富的变化幅度,只有你跑赢了M2,才能说明你的财富增值速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你以财富来衡量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据央行数据, 截至9月M2余额达69.64万亿元,这个数字大约是十年前的5.5倍。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财富没有达到十年前的5.5倍,那么你在整个社会中其实是“变穷”的。这种感觉,老百姓已经在食品价格的上涨中充分感受到。
因此,要想保住你在整个社会财富排名中的地位,也就是避免相对的财富贬值,那么让财富跑赢M2就是必须的。
但是,在过去十年中,黄金的涨幅为350%,石油的涨幅为200%左右,都没能跑赢M2。
在与M2的赛跑中,也有很多赢家,比如房产的拥有者们。过去十年,全国房价平均累计涨幅超过500%,一些特大和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的涨幅则在6~8倍以上。
而古玩、珠宝玉器和部分艺术收藏品等,涨幅则远远超过M2,很多都在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上。
最为凄惨的就是A股的投资者们,在过去十年中,上证指数只上涨了25%左右,远远跑输GDP和M2,只是还不至于跑输CPI,这也算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奇观之一。其结果就是,股市投资者的财富排名被远远抛在后面。
也就是说,对财富存在形式的不同选择,会使得人们财富的增值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不过,房子、珠宝古玩、黄金等涨幅较高的投资品往往门槛也较高,只有中高收入阶层的富人才有实力介入,而中低收入阶层往往选择储蓄、国债、股票等门槛较低的投资品种,但是这些投资品往往是跑不赢M2的。
实际上,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次全社会资产、资源、财富的再分配过程,而往往得利者都是少数,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挤进赢家的行列。在这各方激烈角力中,势必会百患丛生,极大限度地考验政府智慧。
消息灵通、动作快,这是农产品囤积炒家的两大要诀。当农产品成为海量游资的终极猎物,每一个人都要为现实买单。
囤积与炒作下的“餐桌风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维晨|北京报道
见面之前,中间人一再提醒不要暴露记者身份,“你就说要跟着学习一下。”
要见面的是一位近期参与囤积炒作部分农产品的“老板”。见面地点约在了北京中心商务区的一座会所里。11月5日下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学习”的借口约见此人。
他的身体陷落在紫色的单人沙发中,幽暗的光线不易在远处分清五官的具体细节。这位人物被中间人称为吴老板,却拒不告知具体姓名,只知道是安徽人。前段时间,他刚刚炒过一批大豆现货和成品豆油,挣了不少。据说能在北京买两套房子。
“你看哦,前段时间,我们和几个温州朋友还有陕西朋友觉得农产品涨价了,就把一些容易储存的东西,弄个仓库丢进去,价格好了再买。”吴老板左手夹着中华烟,右手比喻着收储的动作。
通过交谈得知,这位吴老板和朋友们每次看到国内出现大面积自然灾害都会研究一下相关区域有哪些品种的主产农产品,然后相互探讨能够在其中存在投资机会。
而今年以来,中国相继经受北方低温、西南旱情、南北方洪灾,今年价格上涨的各种产品中部分农产品如棉花、板栗、糖、大豆等皆有减产的迹象,自然灾害成为减产源头,这恰恰是游资爆炒的导火线。
“第一波囤货的人,肯定不是我。但是我们在全国有朋友,消息还是很灵通,我们的动作很快。”
他在介绍自己“囤技巧”时,向记者简单概括了一些顺序。他说,此前他听说大豆可能出现减产,便在一些黑龙江、山东一些主产区找关系收购大豆。同时以经销商的身份囤积成品豆油,等到高价时卖出。在一条产业链上的两个重要环节“下功夫”,其收益可想而知。
但是,不管如何旁敲侧击,吴老板只是泛泛而谈,不肯再透露其他那些曾经囤积过的产品从哪里进货,在哪里囤积,从哪里出货。他只是笼统地绕着圈子:“囤货很简单的,就是和当地的朋友或者找人介绍了朋友,收购大量产品,然后在当地租一个仓库,放进去,等到价格让自己满意了,一批批出货。”
可想而知,一个个仓库堆满的过程,也是一种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的过程。
一位来自农业部下属单位长期跟踪农产品价格的研究员告诉记者,除了投机商人的囤积,豆油生产厂家亦会囤积原材料,以防止成本增加。“他们还会购买期货市场的大豆合约,以抵消一些风险。如果厂家预期原料价格将上涨,那么他们将持续囤积原料,造成原材料供应减少的情况;而供应减少则倒逼期货价格上涨。由此形成从囤积到涨价的一个循环。”
有分析称,自今年开始蒜、姜、大豆等农产品除了部分相关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基本由于货源囤积致使价格攀升。
野村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苏巴拉曼在11月4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对此置评称:“投机行因素确实是(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部分诱因。”
投机的背后,是资本的狂流。
上述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国家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打击房地产投资行为的背景下,一部分资金已经出逃并进入了股票市场和农产品市场。
而已经“身中数弹”的农产品已经用价格飙涨的壮烈方式告知公众,其成为游资目标中的终极猎物――农产品与食物等刚性需求属性明显,消费者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放弃食用。
蔬菜的不易存储特性致使游资无法对其直接炒作,但是由于资金侵入农业化肥、物流运输等领域,间接被推高的价格让消费者成为“受害者”。
如何平抑农产品价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家通过大力度收储或者放储某种农产品则必将对平抑其价格,打击游资炒作起到重要作用。”他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提前收储一些产品以防止价格被游资推高。
当前遭遇炒作的棉花和白糖则是反例。由于国家此前对白糖和棉花的储备总量并不多,面对游资炒作,被国家出售的储备品在公开市场又被投机者购入囊中,致使国家在储备供给层面陷入无奈。
谁在囤地,大家都知道,但囤了多少地,却没人愿意说清。就在这种不清不楚中,房价滚滚前行。
囤房囤地红与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德炳|北京报道
王晓明手上有5套房,他说,“如果有机会,我还会买房。”
但从“4・17新政”,到“9・29五项措施”,政策已经一步步卡住了他买房的步伐:首付提高、利率提高等稍稍抑制了他买房的冲动。
王晓明今年35岁,手上有一定闲钱,他的朋友圈有很多跟他一样,都在思考着怎样做才能保值增值,投资5套房后,他发现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远超他的想象,“囤房产生了较大的收益,而且囤房的绝不只我们这类人,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跟着房企走。”
“跟着房企走”,意指房企的种种变相囤房行为。
11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从囤地的本意土地储备的角度来制作出中国上市房企囤地排行榜,一时之间引起舆论哗然,多位业内人士就此展开后续讨论,其中多家大型上市房企均对本刊表示数据比较可信,但“囤地”一说令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一家土地储备排全国前三的上市房企负责人回应说,囤字容易让人联想到囤积居奇,就土地市场而言,有些房企确实存在囤积土地的行为,不过有些房企的土地开发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中小型房企。
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少锋认为,目前业内公认的囤地标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拿地不开发,或者是缓慢开发;二是围而不建,用个围挡遮住工地以避人耳目;三是拿了预售证不卖房,这是囤房行为,其实质与囤地无异;四是通过定价较高来缓慢卖房,以达到捂盘的目的。
房地产咨询机构GVA衡信柏迪营销部董事岳锋钢在其年会上表示,之所以发生囤地或囤房行为,主要是预期未来房价将大幅增长,囤地有利可图。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近几年楼市中一直有大量囤地等行为,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流动性太旺盛,通胀压力较大,资金预期在通胀的环境下房价仍将步步走高;另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剧变,市场预期未来将有很多人需要购房,进而推高房价。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近期与土地息息相关的产品价格都是直线上涨,如石油、稀有金属,这是因为土地资源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尤其是在中国人多地少和保护耕地的背景下,而且受到传统的置业观的影响,土地或房子便被当作稀缺资源囤积起来。
杨少锋进一步指出,房价暴涨的根源就在于土地的囤积。因为每个地方政府每年都是按照预计的市场需求来供应土地 ,但是实际上这些土地供应到市场上以后,并没有盖成房子,而被开发商囤积起来。比如政府觉得一年市场需要100万平方米的房子,就按这个标准供应,但是开发商却没有开发这么多,只开发了30万平方米,剩下的70万平方米就被囤起来了,这就人为造成了供求表面的不平衡,这个恰恰是房地产行业直到今天房价无法得到控制的根源。
近日,人民网和《中国经济周刊》联合调查显示,95%的网友认为囤地会导致房价猛涨。
之前有人大议案提出,现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存在一些缺陷,如商品房预售制度不完善、监管存在漏洞等,导致土地和房屋价格上涨过快。
而目前,住建部正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商品房预售法律修订工作,并已形成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
据记者此前走访发现,全国市场上有大量项目存在捂盘或囤地行为,甚至是人为散布房源紧张房价将涨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这一局面随着住建部完善预售制打击捂盘囤地而稍有改观。
杨少锋认为,打击囤地有五个重磅武器:一个是严格管理土地的开工、竣工时间点;第二个是为每一块地建一个档案,国土资源部可以直接的去监督到每一个项目,以监督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勾结;第三个一定要抓大放小,不能抓小放大。因为囤地的“根子”就在几家大的企业;第四个严格执行土地增值税;第五是通过征收房产税斩断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链条,从根本上打击囤地。
在刚刚起步的黄金投资市场,“资产保值”这个坚定理由已让投资者即使“泡沫”声声也义无反顾。
黄金,加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维晨 |北京报道
囤金,是一场资产价值保卫战。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在11月9日,国际现货黄金价格攀升至1424.6美元每盎司高点,再创历史新高。国内的黄金价格亦以连续阳线不断向上打破高位。
正是在这样的行情中,民间再次出现以储存黄金为代表的“囤积式理财”。囤积金条金砖,大量购进金饰甚至不断加仓纸黄金与黄金企业股票……
眼看着自己的资产价值随着CPI的走高而缩水,任何一个人或机构都不乐见于此。在国家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的背景下,投资黄金顺理成章的成为首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北京多家大型零售机构获悉,此前7月底8月初的黄金价格约为260元/克,千足金为270元/克左右;随后,金价出现飙升。截止 11月16日,记者再次从相关零售机构获悉,当前金价已经涨至330元/克,千足金为338元/克,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即便已如此高位,担忧自身家产贬值的投资者依旧不肯放过任何购买机会。此前便有报道称,北京某投资者斩仓房地产市场中的三处住宅后以接近1500万的资金全部用于囤积黄金实物与相关产品。
一位从今年年中开始囤蓄黄金的投资者告诉记者,从7月份开始至今他已经耗资一千多万元人民币投资黄金。那时国际黄金现货价格只有每盎司1206美元左右。在其投资分配中,还有数百万元的纸黄金以及相同比例上市黄金企业股票。
记者发现,几乎所有黄金板块股票都是启动自今年7月份,随后连续创出新高。以“中金黄金”(600489.SH)为例,其在7月19日的最低价仅仅 25.35元,四个月后的11月5日,其股价已经飙升至49.70元,涨幅超过90%。此外,“山东黄金”、“紫金矿业”等多只股票亦是自7月份的行情以来出现较高幅度的增长。
这位投资人告诉记者,尽管已经有较大涨幅,但是他手中的黄金现货以及黄金板块股票都没有减仓,“未来还有上涨空间。”
黄金唱多者大有人在。11月5日,高盛在给自己客户的公开邮件中预计,黄金价格将在未来12个月内上涨至每盎司1650美元,并可能超过这一水平。
在资产保值的压力和普遍唱多的市场预测面前,囤金群体迅速膨胀。记者了解,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法人客户为4500多户,而个人客户已达近160万户。
而来自业界的观点认为,这才是金市的刚刚起步。
他们像分析各个股票板块一样分析不同种类收藏品的价格走势,然后用资本的眼光评估这样的艺术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价格。相对于“还没涨起来的”的艺术品,“一定不会跌的”古董书画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收藏艺术:他们为何只要贵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北京报道
中国内地的买家们正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异军突起。
今年,世界两大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都在中国内地带来规模空前的预展活动,甚至安排了很多符合中国内地藏家口味的拍品和专场,如古董玉石、中国书画、高档珠宝、红酒名表等等。无论是纽约、还是伦敦,各类艺术品博览会也都免不了盛情邀请来自中国的“采购团”,或者干脆把预展搬到中国……
“最近几年,我们来自中国的客人增加了4倍,但是他们所购买艺术品的价格则上涨了十倍以上。”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Patti Wong)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当被问起对大陆买家的印象和感觉,一位国际著名拍卖公司的高层曾向记者讲述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位山西买家在预展时看中了一幅古画,于是办理了电话委托。拍卖当天,这位高层亲自拨通这位委托人的电话,随时征求他的意见,并代为报价。
这幅古画是难得的精品,所以开拍后报价步步升高,500万、550万、600万……这时,电话里传来山西买家不耐烦的声音:“别浪费时间了,直接报 1000万!”这位高层以为听错了,又重新问了买家一遍:“您确定是1000万吗?”对方回答果断:“对,快点拍下来吧,真麻烦!”
没想到,1000万的叫价之后仍然有人跟进:“1100万、1200万……”这位高层不断地把最新报价转告给买家。这时,电话里的山西客户更不耐烦了,大声嚷道:“报2000万,买个东西还要这么麻烦,我这还和人吃饭呢!”
两分钟不到,一笔几千万的交易就完成了。”
在中国藏家的推动之下,不仅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为当下全球为数不多的“活跃”市场,甚至带动整个世界的艺术品市场悄然发生着变化。中国买家为何突然对艺术如此感兴趣?而且行业内几乎形成了共识:中国买家只要最好的,或者说最贵的。
爱则藏,本与价值无关。但是中国的艺术品收藏者们往往夹杂着别样的诉求。
“老买家大多是古董商人或者是纯粹的收藏家,他们以此为业。但是,新买家们大多是做实业的,出于投资目的才进场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股市长期低迷和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也使得大量没有更好出入的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超额的投资回报率。虽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历史还不足二十年,但是它所创造的财富奇迹,则是股市、楼市等其他领域都无法望其项背。十年前几十万元一幅的“齐白石”,今天可能已经上千万了。不仅中国书画,瓷器、古玩、珠宝、当代艺术,几乎都不停上演着暴富的传奇,两年翻一番、三五年翻十倍的“传说”不停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艺术品往往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只会越来越少。一句“这个东西再也不会有了”总是能成功撬开买家的钱包。但也并非“囤”什么都可以赚钱。
“台湾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老辈收藏家,10年前,一个花了一个亿人民币收藏中国书画,以齐白石、张大千为主;而另一个则花了一个亿美金收了一些世界顶级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但是到了今天,前者手中的藏品至少能卖10个亿人民币,而后者可能还卖不到两亿美金。”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尤永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而相对于书画、瓷器、古玩、当代艺术等,保值增值功能更加稳健、没有太多猫腻、也最容易看得懂的珠宝成为最近几年最受藏家们追捧的门类之一。佳士得、苏富比的珠宝拍卖,几乎都遭遇是疯抢的架势,而且中国买家一路从香港抢到了伦敦、纽约。
“从长期看,珠宝的价格一直是持续上涨的,几乎没有大起大落,因此保值性更好。但是,两三年就翻倍也不大可能。”一位专门收藏珠宝的藏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枚几千万的戒指,揣兜里就走了,套现也相对容易。”
虽然收益率很高,但是“囤”艺术品的门槛也很高,因此从来都是有钱人的游戏。而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买对了,只是多了一份谈资;如果买错了,那更会成为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带来会心一笑。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