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财经证券

捧起碗吃x,放下碗骂娘:中国人拿什么赌通胀?(图)

www.sinoca.com 2010-11-29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2010年046期封面

新疆上演“棉花大战”,高棉价后热钱涌动,时装价格风生水起

  等待哈耶克的蜜?

  “捧起碗吃x,放下碗骂娘。”这个x原先是“肉”,现在可以替换诸如蔬菜、绿豆、蒜瓣、姜丝、炒鸡蛋……以及很费白糖的拔丝苹果。

  老百姓不理什么CPI、PPI、M0、M2,他们只知道拿着几张票子出去,回来时篮子是重了还是轻了。全面通胀是不是真的来了,不是统计局官员嘴皮子定义的,要以老百姓的感受为指针。

  钱是好东西,但美国铆着劲儿印钱,中国想着法儿花钱,为什么大家越来越需要精打细算呢?因为钱还没“流”到你的口袋里。哈耶克说,从中央银行流出的那瓶黏稠的蜂蜜,从中心点向各个方向缓慢流动。看看周围就能知道,新发的票子在人群中根本不是均匀分布的。

  怎么办?耐心等待哈耶克的蜜流过来吗?恐怕加薪了也未必万事大吉。如果加薪与涨价相互“鼓励”齐头并进,最后老百姓的钱包里剩下的只能是泡沫。

  如何走过通胀的岁月,从来没有现成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财富转移的过程,通常比较难捱。

  与“虎”共舞

  通胀猛于虎。接下来,中国人的财产会像冰棍一样化掉吗?这是一场人为拉长的繁荣把戏吗?泡泡破裂之后,我们将会像日本一样深陷“失去的十年”,甚至比日本还痛苦吗?这些问题,足以让每一个人心动过速。

  撰稿/张襦心

  近日中国海关和商务部罕见地就一个税种掐了起来。这场“口水战”为群众喜闻乐见――谁让5000元征税门槛搅了大家蠢蠢欲动的购物兴致。网友们热火朝天地出谋划策,怎么花血本整一个“超A”的LV出去,再雄赳赳、气昂昂换个真“太子”回来。

  据称中国游客境外“血拼”增速已跃居全球之冠。“不差钱”还发生在艺术品市场。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刚刚拍出3.08亿元人民币,创下嘉德成立17年来新纪录。另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是前不久一对英国兄妹在打扫父母故居时发现了乾隆时期的花瓶,在全球顶级买家目光灼灼中,被一位神秘北京客以超过5亿人民币的天价收入囊中。小地方哪见过这等大世面?其间拍卖槌敲碎,委托人休克,震惊了所有在场媒体。

  中国正像一头浑身叮当响的金钱豹,盯着每一个可以花钱的领域,这可乐坏了国际奢侈品巨头。就在全球奢侈品产业低迷之际,中国一枝独秀。去年年底,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第一名是日本),预计几年后就能问鼎。全球富豪最喜欢的“大玩具”――Hatteras游艇刚刚驶入了“中国海”, Hermes早在两个月前就铆上了紫檀家具:在中国设计,只卖给中国人。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30年。如果说70年代生人还赶上了计划经济的尾巴,80、90、00后生下来就是“和平社会”,玩的是科技产物,听的是大国崛起。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更是“风景这边独好”,俨然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就在北京三里屯Apple Store iPad首发式上,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呼唤,一位排了3天队的“果粉”,兴奋地手举大把钞票让记者拍照。

  然而这种美好的感觉,却因为眼下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变得不确定起来。10月我国CPI涨幅高达4.4%,创下25个月以来的新高。

  中国人的财产会像冰棍一样化掉吗?这是一场人为拉长的繁荣把戏吗?泡泡破裂之后,我们将会像日本一样深陷“失去的十年”,甚至比日本还痛苦吗?这些问题,足以让每一个人心动过速。

  棉花也疯狂

  “棉花已经涨疯了,很快就会传导到纺织品,想买秋衣裤赶紧买。”早在 10月6日,北京还是穿单衣的天气,做期货朋友的一句话,就让国萍直奔老土布店。她觉得自己有点“听风就是雨”,但还是毅然决然拿下心动已久的一床四件套。 “11月再去这家店,这床原价198元的四件套,已经涨到了298元。品牌店里的衣服更是贵得恐怖,买一条连衣裙的钱往年都能买棉大衣了。” 而超市里原来6元一条的小孩秋裤忽然就卖到了13元。

  就在10月21日,专门为“淘宝”等网站卖家提供货源的百秀网,也发出了所有床上用品四件套全面涨价的通知。

  作为中国主要的棉花产区,新疆棉价往往被视作风向标。虽然由于气候的原因,今年新疆的棉花质量不比往年,价格却翻了一倍,这还是国萍通过熟人直接从大学试验田里购买的内部优惠价格。一位老家在新疆的“海豚族”宣布:“今年我囤定被子了!不仅是被子,毛巾、睡衣、孩子的内衣裤……纯棉的东西还需要补什么,赶紧囤吧。总之,钱已经不是一张张花的了,出去的速度跟烧差不多了。”

  这股棉花的涨价,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了。仅仅一年时间,1吨标准棉已经从8000元飙升到18002元。进入9月份后,棉价更是坐上了云霄飞车,截至11月3日,1吨标准棉已升至27701元 ,两个月的上涨幅度高达50%以上,刷新10年来最高纪录。

  每一个暴涨的农产品背后,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无用武之地”的游资身影,炒作路径高度雷同:一旦发现有减产迹象提前介入、大肆囤积、反复短炒;盘子小,多数几千万就可以控制全国市场。

  “炒棉团”瞅准了天时之利:2008年棉花价格低迷,棉农种植的意愿不强,导致去年我国的棉花产量是640万吨,比2008年减产110万吨,降幅近15%。更雪上加霜的是,主要产棉区又爆发了自然灾害。

  但游资也不过是“顺势而为”。“如今各种农产品都在轮番涨价,棉花不可能独善其身。与其说是‘炒棉团’炒高了棉价,不如说是棉价上涨的洪流席卷了他们。”一位服装公司的负责人说了句公道话。

  疯狂的绝不仅仅是棉花。怨声载道迸发了集体智慧,一条微博“流窜”甚广: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不蛋定、药你死、苹什么、糖高宗、油他去。 铜心协力,铝创新高,金金有味,锌锌向荣,锂直气壮,锡已为常,钨所不能,钼空一切,钛厉害了,碳为观止,钾戏真做,煤完没了,市场他爸叫锂钢!

  老年人不是上“围脖”的群体,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怨言。“早晨锻炼时一帮老太太在发牢骚,说政府连个物价都控制不住,鸡蛋今年上半年还是3块2一斤,5月份涨成3块8,十一过完就是4块6了,现在还有敢卖5块的。”一位京城白领在开心网记录道。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司长王炳南介绍,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

  11月9日,黄金期货收盘突破每盎司1400美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黄金俨然已成民众最大的避风港,说明全球投资者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已呈江水之势,不可遏制。”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认为。

  通胀经济来了!

  现代经济史的一条中心线索,是国家拥有了统一发行货币的权力之后,能不能谨慎使用。把手里的印钞机开得快一点,就可以解决财政缺钱的问题。期待政府抵抗这种诱惑,就像往猴子怀里塞了一粒水蜜桃,然后对它说:“不许动!”

  2009年全球经济V型复苏,宣告了我们面临的并不仅仅是短期通胀,而是一个更为全面而持久的通胀经济!

  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前任部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导赵晓。他统计了2008―2009年各国经济刺激方案,发现2009年世界经济的增长,政府的贡献远远高于一半。遂断言:“世界将只有一门经济学,那就是通胀经济学,而不再会有萧条经济学了。”在他看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政府直接干预的时代,政府从经济增长的外因,华丽丽地转身为源泉。这家“超级公司”,通过投入大量货币,投资大量项目,强势得足以在短期内把通缩预期活活变成通胀预期。在通胀已经成为制度安排之时,萧条将被集体谋杀,虚假的繁荣将再度出现,哪怕是以更大的泡沫作结束也在所不惜。病态的通胀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常态,人们将习惯于泡沫并在泡沫中等待下一轮危机。

  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经济的泡沫破裂,本来美国经济是要经历一场萧条的,但美国经济就像今天中国经济一样是V型复苏。格林斯潘持续不断地降低利率,向美国市场大量释放流动性。结果在美国引发了一个比互联网泡沫更大的房地产与金融泡沫。2008年,地产与金融泡沫破裂时,伯南克又以美元泡沫来托住破裂的地产与金融泡沫。既然利率降无可降,索性直接印钞票。

  就在北京时间11月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人曾问投资巨鳄吉姆・罗杰斯对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怎么看。罗杰斯说,伯南克会接着印钞票,直到把美国的树都砍光为止。

  如果说美国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是在给生命垂危的病人注射强心剂,第二轮则是打开了滥用激素之门。

  谁都担心美国将量化宽松变成“常规武器”。G20本来是盖特纳为中国精心准备的一场“鸿门宴”,最后却演变成“大家一起拿起针来刺泡泡”。“来自全球的集体抵制,至少会让美国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时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叶檀告诉本刊记者。

  然而美国真的能管得住自己吗?

  赵晓认为很难。“美国现在的情况就是把经济作为优先选择,用货币来挽救经济,而不考虑货币的崩溃。只要是通胀不达标,第三轮经济刺激政策就会出台。后果很难想象。一种可能是,美国经济复苏,它就住手了。另外一种可能,美国经济无力回天,美国货币也只能陪着美国经济一起崩溃了。”

  这真应了历史上的那句话――“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更何况美国的“洪水”,祸害的是别人的国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说:“世界上大多数钱财的抢劫,往往并不是用枪,而是用笔,通过用笔签发的货币发行。”

  毫无疑问,新一轮全球经济泡沫正在催生,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一时间热钱流入、输入性通胀压力大增。而在美国本土,现在是一个通货紧缩、物价走低的趋势。它的感受和我们在中国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完全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叶檀指出。

  据香港媒体报道,目前约有6500亿港元的各路资金在香港集结,伺机进入内地,其中就包括了携90亿美元卷土重来的索罗斯。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0份我国外贸顺差比上月激增了102.7亿美元,为271.5亿美元。其中无法用常规贸易解释、疑为热钱的顺差部分,据测算居然高达40%左右。

  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热钱流入的广东省社科院教授黎友焕,发现8月-10月热钱正呈加速度流入,不仅数量之大为2002年以来罕见,资金来源亦呈“全球化”之势。

  现金堆砌的繁荣?

  将引发中国通胀的罪魁祸首一古脑都推到美国身上,显然有失公允。11月10日,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称央行货币超发导致物价大幅上涨。

  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也认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尤其是2009年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正常的货币供应增长应该是8%左右,但实际上是货币供应增长接近30%,而经济增长只有8%左右。

  海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货币扩张是最厉害的,2009、2010两年创造17万亿人民币货币,近乎美国的2倍,也是中国几十年历史M2存量的 1/3。当前中国的M2是68万亿元,而美国的M2也只有58万亿元(按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日本只有63万亿元(按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中国的经济只是 美国的1/3。因此超发货币对资产的冲击肯定很大。”

  “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90%以上都是政府经济增长,就是用投资来代替消费来实现经济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的速度恢复很快,但实际上是一个短期的货币政策的结果,相当于买了一个漂亮的经济增长,政府自己成了经济增长的引擎。”赵晓认为。

  “通胀经济比通胀更加复杂。去年就是最明显的。虽然一直到10月份,中国的CPI都是负增长,通胀没有体现在CPI上。但股价涨了1倍,房价全国涨了20%,上海涨了1倍,北京涨了50%。”换言之,通货膨胀的恶果,被不断升高的资产价格掩盖了,直到最近方才显露身形。

  为了避免自己的财产像冰棍一样化掉,人们不得不去打一场资产保卫战,消费、买黄金、投资……10月国内居民储蓄骤减了7003亿元。

  “适度的通胀本身可以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政府主观上也是有这个意愿。但通过通胀扩大内需,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方式。”赵晓认为。

  中国靠信贷扩张、货币超发支持经济发展的道路,吴晓灵认为已有30年老传统。

  根据赵晓的统计,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2年中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中国的货币供应开始快速上升。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到 10%,但是货币的发行平均每年的增长超过23%。

  “如果说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个根源性的导火索,我国则是主动选择了以出口、引资、创汇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我们享受到了因此而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今天也要勇于面对货币被动多发、通货膨胀的副作用。”叶檀认为。

  外贸顺差导致大量的美元流进中国,因为中国实行外汇管制,企业赚到美元以后必须换成人民币。很长一段时间里进来1美元,就要放出去8元多人民币。央行不得不通过组织短期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去回笼过多的流动性。于是巨大的流动资金,就像猛虎一样,被锁在了中国银行内。控制的阀门,则是央行的年度贷款限额。至于那些没收不干净的豺狼虎豹,就闯入市场漫游,导演了上一轮资产价格泡沫。2009年为了刺激经济,政府推开大门,将猛虎直接放了出来。

  一纸报告引发的“血案”

  11月9日,发改委官员首次表态,称今年CPI或超3%的国际通胀警戒线,这意味着中国开始通货膨胀。然而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通胀警戒线只适用于西方,中国可以提高到4.5%。成思危则打预防针说,今年CPI能控制到5%以下就不错了。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是10%的经济体来说,通胀率5%并不是件可怕的事。

  “既然国际上有通行的标准,就应该遵照规定,否则这个标准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认为可以提高到4.5%,或者5%,那么你需要告诉我一个理由,为什么在现有情况下,中国老百姓可以承受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叶檀表示。

  然而无论这条线划在哪儿,中国CPI数据失真,早已成了不是秘密的秘密。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就幽了统计局一默:《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报告指出,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CPI被人为调整并系统性低估超过7%,这与公众感受到真实物价上涨超过官方CPI相符。

  那么这件“皇帝的新衣”留着它还有什么用呢?

  叶檀认为:“现行CPI统计最大的价值,便是可以反映出底层百姓的生活压力,他们对食品类价格快速上涨最为敏感。中低收入群体的不满,最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正如《新京报》谴责北京天然气涨价“趁火打劫”的社论所言:“我们可以不看电影,不打的,但我们不可以一日无餐!”

  年关将近,让民众过个好年,已经像房价调控一样,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

  “对通胀的战役正在升温,政府要把‘老虎’重新关进笼子里了。”叶檀说。

  11月12日,股市迎来黑色星期五。上证指数创出14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深证成指暴跌7%,创下了29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商品市场也在同一天哀鸿遍野。郑棉、沪铜、沪锌、天胶、连豆、豆油、PTA和白糖商品期货,无一不以跌停收盘。11月16日,沪深两市又再度上演了暴跌走势。

  从技术上而言,这场大跌在意料之内。但表现之惨烈,却让一位明星私募基金经理,选择了迅速减仓,回避风险。

  叶檀表示:“这轮调整,是技术面和政策面共同作用的结果。11月4日以来美元连续反弹,导致美元与非美元货币发生转换,全球主要股指以及大宗商品出现下跌。与此同时,中国近期又连续出台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让投资者夺路而逃的,据说是高盛的一纸报告――建议香港客户卖掉手上所有的中国企业股票,因为央行将提高借贷成本,压制通胀。

  像高盛这样的机构素来不会“无风起浪”,一定是提前“嗅出”中国大规模收缩流动性的重大决策。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高盛“把脉”之精准。就在19日晚间,央行宣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共计冻结资金超过3000亿元。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上次仅隔了9天,频率之密集非常罕见。 “美联储是不达通胀目的决不罢休,我们是不是不把通胀压下来,政策就不会停?”一位重仓的投资者忧心忡忡。市场推测年底至少会加一次息。而外资投行则预计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

  “说明大家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基础还是缺乏信心。这样一个繁荣的景象,建立在一个不是很踏实的根基上,有一个短期、泡沫的效应。一旦流动性收紧,货币的基础没有了,大家对增长就会变得很悲观。”赵晓认为,“即使在通胀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情况下,经济还是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目前经济实际上是在下滑的。如果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非常乐观,对物价上涨的判断非常悲观,就有可能采取紧缩政策,在打压的过程中没有拿捏到尺寸,导致经济下滑过度,出现二次探底。当前就有这个危险。”

  在吴敬琏和约翰・梅金等有影响的中国和美国经济学家看来,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与上世纪的日本非常相似,中国很快要开始忍受自己“失去的十年”。而根据郎咸平教授的说法,美国正在把中国复制成第二个日本。当年“阻击”日本的“三大核武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允许华尔街进入日本操纵,如今只缺最后一步。

  但叶檀认为:“正因为我们看到了日本非常可怕的历史,现在央行做的事是完全反过来的。日本怎么做,我们一定不那么做。日本当时是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大幅升值,资产泡沫被认为是健康的表现。而中国央行开始收缩流动性,银行间拆借利率在提高。国外压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国家领导人已经非常明确表态,人民币会市场化,什么时候实现,由我们自己决定。再接下去会出现一个资产泡沫,那就拼命打压资产泡沫。房地产市场已经是一个纸老虎,差不多几天出一个政策,从需求、供应到资金无所不包。再接下来是股市,给你来回震荡,同时把股指做大,吸纳资金。这个就是中国的方法。我们不知道用这个方法未来到底会怎么样。股市一方面要做大池子,一方面要控制不让泡沫起来,难度比较大。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绝对不会走日本的老路。即使未来有问题,也一定是一个新的问题。”

  反对热钱的战争已经打响。台湾正恢复对外国人持有本地债券的管制。韩国正考虑对外国人持有本国债券征重税。中国外管局近日向地方分局发布《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打击隐藏在跨境资金中的“热钱”。

  “最关键的还是扭转热钱预期。比如很明确地表示要开始紧缩政策,一定会把房地产打压得不像样。在这样的预期下,并不是说热钱没有途径进来,而是它选择了暂时不进来。目前这个预期已经有了,产生了一点作用,但是并不能表示未来就可以彻底地控制住。”

  遥想解放初期,陈云利用资本的贪婪布了一个“局”,靠两白(大米、银元)一黑(煤炭),麻利地把通货膨胀的烂摊子和投机客一并收拾了。今非昔比,但常规动作还是有一定效果。既然游资喜欢囤积,那么国家就不断加大抛售力度。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以稳定和农副产品供应为主,一口气出台了16项措施。

  “短期有一个震荡,但一个长期的通胀将不可避免。”叶檀认为:“如果我们还是保持一个这样的态势,国内小幅通胀,对外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个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市场认可说升值到位。这相当于向世界热钱发出资产价格上升的盛宴邀请。获取利差与息差的双重收益,无疑是吸引热钱的最大诱因。老百姓要学会泡沫化生存。如果没有任何抵御通胀的理财、投资能力,恐怕得准备过几年低增长、高通胀的苦日子。”

  赵晓也认为中国经济总体上是一个通货膨胀的趋势,政府将在踩油门和踩刹车之间周而复始。“但总体而言,政府是喜欢踩油门的,这个油就是货币。”

  至于车上乘客感受如何,那就要祈祷司机的水准了。▲

  粮油与汽油齐飞,市民纷纷去超市抢购

  流行歌曲《中国价》

  记者/陈 冰

  有的红富士品种估算一下已经5元钱一个了。如果按照7月份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998.53元计算,中国人均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够买200个苹果。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想跟上物价涨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跟不上物价涨

  成都赵幺妹 买不起衣服送妈妈

  天津来的钱老大 天天都吃面疙瘩

  全国各地的人民 全国各地地方话

  嘴里念的说的都是关于中国价

  多少年喊着口号接轨英美日德法

  这几年换他们瞪大眼睛看只涨不降的油价

  常常涨涨常常涨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疯狂的中国价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想跟上物价涨

  物价不让工资跟上物价涨 工资偏要跟上物价涨

  物价偏偏不让工资跟上那物价涨 不求工资高但求价别涨

  老公老婆有工作 老公今年二十多 老婆比他小得多 老公说 先买房

  老婆说 先买车 按揭买房 贷款买车 最后还是没钱买房 没油开车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价 中国的物价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价 我们的物价 让美国都认真听话

  上海孙阿拉 贷款买房压力大

  深圳来既黄先生 生病花八万八

  全国各地的人民 全国各地地方话

  嘴里念的说的都是关于中国价

  多少年喊着口号接轨英美日德法

  这几年换他们瞪大眼睛看只涨不降的油价

  常常涨涨常常涨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疯狂的中国价

  有个学生叫小郭 大学花了六万多 毕业了 找工作 每月工资一千多

  没有房 别提车 结婚更是没着落 C P I 跑不过 这样的 还挺多

  生不起 一万几 生得起 养不起 养得起 学不起 学得起 娶不起

  娶得起 生不起 生了又是一万几 最后我还病不起 病了我还死不起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价 中国的物价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价 我们的物价 让美国都认真听话

  众人齐唱《中国价》

  这是一首正在网上热传的网络原创视频歌曲《中国价》。旋律取自S.H.E的热门单曲《中国话》,“添翼工作室”制作的MV截取了周星驰诸多影视作品中的画面,配合原创动画,混搭而成。代表物价的“地鼠”不断从各个地洞里钻出,而代表抑制物价的“政策”大锤则重重地敲击在“物价”的头上,伴随着类似打地鼠游戏的画面,《中国价》唱了起来。

  歌词作者替罪羊用戏谑的语调对飞涨的中国物价进行调侃,幽默而又辛酸地白描出高物价下平民百姓的无奈生活:一个小家庭――“老公老婆有工作,老公今年二十多,老婆比他小得多,老公说,先买房,老婆说,先买车,按揭买房,贷款买车,最后还是没钱买房,没油开车。”而另一个则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个学生叫小郭,大学花了六万多;毕业了,找工作,每月工资一千多;没有房,别提车,结婚更是没着落;CPI,跑不过,这样的,还挺多。”

  从“豆你玩”到“蒜你狠”,再到“姜你军”,以及当下接棒的“糖高宗”,“油你玩”,大量日常消费品价格的上扬,让大家现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与焦虑,不少网友直呼歌词十分“给力”。

  网友的反讽能力不是一点点。在许多社区网站留下这样一则热帖――

  惊人发现!物价飞涨背后隐藏惊天阴谋

  2010年10月,涨价月,粮油与汽油齐飞,大米共白面一跳,一时间,怨声载道者、拍案骂娘者、提前抢购者、囤货防涨者,不计其数,大家不必惊慌,今天我突然发现,涨价背后隐藏着一个利国利民、造福千秋万代的大“阴谋”,涨价只是这盘大棋里的当头卒,在此我就说说我的发现,权且将它命名为“全民健康工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惊天工程是如何实施的:

  花生油涨价原来是为了防三高。想当年陈宝国是何等骨气,一嗓子“我不吃油炸食品”,浑如当年“不吃嗟来之食”,您要是没这豪气,离不开油条、油饼、炸丸子,家里还是囤点油,把春节的年货用油都囤出来,怎么?担心“囤到年夜饭时变味儿”,那就干脆囤龙大花生油,新鲜花生压榨,耐得住长时间储存。

  米面涨价可以让全民瘦身。从今起,各食堂(机关食堂除外)、饭店均推出“瘦身餐”,米饭大碗变中碗、中碗变小碗、小碗变小盏,严禁陕西裤带面,面条一律改为0.5mm口径细面,严禁郭德纲烙饼卷馒头就花卷的奢侈吃法,烧饼、烙饼、馒头、花卷瘦身一圈。北方人改南方人饭量,南方人改日本人饭量,方便面改薄脆,薄脆改老北京小吃排叉儿,全民瘦身。

  白糖涨价竟是全民防糖尿病运动。你不是糖三藏,何必顿顿糖三角,严禁拿白糖当主食(烙饼卷白糖),喝豆浆放白糖不得高于两勺,喝咖啡放方糖不得多于两块,放白糖不能再放红糖,放红糖不能再放白糖,女人痛经只能喝姜水,不能放红糖,面包、蛋糕、蜜饯、奶糖、果糖跟紧涨价步伐,扼制全民对糖的摄入,全民防糖尿病。

  白菜涨价为防冬季营养单一。冬季饮食营养搭配需合理,严禁只吃大白菜(兔子还能啃大萝卜呢),无论是华北还是东北,每周只能吃一次白菜,严禁周一辣白菜、周二醋溜白菜、周三白菜炖粉条、周四芥末墩、周五韩国泡菜、周六白菜炖豆腐、周日白菜馅饺子这样变着花样吃,严禁白菜宴,补充其他蔬菜,防止冬季营养单一。

  汽油涨价磨练无产阶级意志。此次锻炼主要针对无车无产阶级,排除有车人群(买得起车谁还在乎每月多花二三十块),市政公交涨价,尽量选择骑车上班、跑步上班,特别是家住天通苑在国贸上班,家住通州在中关村上班,一律骑车或长跑;长途客运车票涨价、机场燃油费上涨,春节回家最好选择坐火车,排队买票、背行李挤车锻炼身体,买不到票回不了家,无牵无挂、静心修行,磨练意志。

  瘪钱袋下的高物价

  记者一直有记账的习惯,以前都是记在小笔记本上,后来找了个懂IT的老公,也是一精打细算的上海男,于是利用技术优势直接将家庭小账本变身成了记账小网站。功能简单的网站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分析每月、每年的消费情况,还能随手就变出一张张专业的财务报表,让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钱从哪儿来,又都花到哪里去了。

  最近网站上最热门的话题当然就是这一路飙升的CPI。许多半途而废的账客又悄悄回到了网站,并留言表示还是记账可以节约。当然,更热门的留言还是打折信息,团购链接,省钱绝招之类的主妇话题。

  由于近期大多数食物都或多或少涨了价,只有鲢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没有涨价。所以账客嗲咩咩表示,瘦肉在1个月内每公斤售价涨了2元,蔬菜也涨价了,只有鱼类价格没涨,他家干脆以后改吃鱼算了。“鱼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而且现在只有鱼肉没涨价,还不如经常买鱼吃。”

  更好玩的账客小二黑则表示自己对物价上涨有先见之明,已经实行了特别措施――购买猪崽,请农户代养。“我家找在农村的亲戚帮忙养了两头猪,估计年底就能杀了,这些肉估计够我家吃大半年的时间了。”

  在这个帖子之后有100多名网友的回复。有网友称,自己在阳台的花盆里种了些菜,但远远不够日常食用;有网友则表示,准备跟小二黑前辈学习,向农村的亲戚“求助”,帮忙养几头猪,再帮忙种点菜。“即使给亲戚一些钱,也绝对比在市场上买菜划算,还不用担心菜有农药,猪也是不喂饲料的。”

  还有的给大家支出“打时间差,专淘收摊货”的绝招。“中午12时和下午5时30分一般都是买菜的高峰期,避开这些时段买菜是省钱的好办法。我婆婆每天上午11时和下午6时准时挎上菜篮子去市场,买当天下午和第二天的菜。因为那个时间段的菜最便宜,小贩们为了早点回家,有时会把菜价降到一半。”

  至于深圳主妇到香港“打酱油”的奇特经历只能让远在天边的账客们羡慕的份了。不过这种“深港同城”、“换城消费”的变迁还是给不少人启发。北京市民到河北买菜,上海市民坐着高铁到江浙淘日用品也不是没有可能。当初上海到崇明的隧桥通车,就有上海市民坐车“一日买光崇明菜市场”的惊人传闻。眼下为了对抗通胀,老百姓一定会铆足精神,精打细算把车费摊薄在一次次血拼的“战利品”上。

  也许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不要为了囤积而购买许多一时半会儿用不着的物品。就有账客在抱怨,为了囤货,自己的开销反而更加大了。

  再看看记者自家一年的财务报表,也常常会被柱状图的一飞冲天震惊半晌――家庭开销一路上扬,那K线图绝对比上交所的指数养眼。以前还老是觉得个别月份有意外开支,现在发现每个月的意外太多,渐渐地,意外也就变成了常态。随手一看,去年同样在淘宝上购买的商品,都不同程度地至少上涨了20%,而且不管是卖尿布的,还是卖小核桃的,都异口同声地说,“赶紧买,马上还要涨”。

  涨价,中国农产品的涨价已经成为最没有悬念的预期。现在的问题是,涨多少?我们的工资跟得上涨价的步伐吗?

  媒体报道正是水果的收获季节,山东烟台的苹果却已经一路飙涨,有的红富士品种估算一下已经5元钱一个了。如果按照7月份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998.53元计算,中国人均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够买200个苹果。苹果的价格从2块多一个涨到现在的5元一个,也就是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为什么越是收获季节苹果的价格反而上涨了?

  有关部门的解释是:今年是苹果的小年,减产20%。

  减产20%,为什么价格却翻了一倍多?产量的小年却成为天价苹果的大年。没有人能对这种成倍上涨做出更有效的解释,但是前来收购的,前来趸货的人却是越来越多。是投机么?是苹果耐储藏的特点让这种投机的压力比较低么?

  苹果价格让人看不懂,白菜价的上涨就有点无厘头了。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寿光,进入10月,白菜价格短短十几天上涨了近40%。10月22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称,韩国大白菜价格已经降低了1/3左右,其“泡菜危机”正在过去。中国的白菜却开始一轮新的飙升,白菜成了金贵菜。土豆也脱下了平民外衣,由往年的几毛钱一斤零售价直逼4元一公斤的零售价。在不少产地种土豆的农民都开始囤积惜售,

  市场给白菜土豆上涨的理由是:上涨预期。

  就在此刻,进口大豆的价格再度上涨,这已经是第二轮的上涨了,连超市的食用油也涨声响起了。天气因素带来的大豆价格上涨,让“油你玩”成为无可厚非。不过,接下来大豆上涨的再发力,将直接影响到畜牧产品的价格,也就是说很快猪肉又该涨价了。

  在连续23个月的CPI上涨之后,处罚几个绿豆商、打掉一个张悟本吓不倒投机者。此刻,与其过多关注政府能否有效打击投机,还不如让公众保持清醒。四季度的通货膨胀仍将继续,天气会是一个现成的官方解释,但是投机者们早已闻到了血腥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戏码仍将上演。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台风来了,猪都会飞。

  此时,如果大家一哄而上,那恰好是中计了。▲

  香港油价飚升港民不堪负重,部分市民游行抗议

  对付涨价:加薪还是减税?

  老太太说,每次听到CPI这三个字,她的心就乱跳。因为只要电视一讲这三个字,菜就要涨价。

  记者/汪 伟

  通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财富缩水,工资贬值。日常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影响到所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不管是在职的白领、环卫工人,还是领养老工资的退休人员,当然也包括吃低保的困难人群。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会变成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上海电视台最近采访了一位退休老太太,记者跟她去菜场买菜,听她对每一个卖菜的摊主抱怨;不管是卖鸡毛菜的,还是卖猪肉的,她都心怀不满。她在菜场里转来转去,感到非常失落,因为菜价已经持续涨了大半年。

  精打细算的老太太现在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她已经70岁了,仍然努力了解这个变化不停的世界。虽然不懂CPI是什么意思,她对着镜头说,每次听到这三个字,她的心就乱跳。因为只要电视一讲这三个字,菜就要涨价。

  CPI上涨是一种经济现象,心跳加速是一种生理现象, 当两者之间发生了因果联系,说明通胀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家庭对通胀的感受与他们的恩格尔系数有关。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收入水平的指标,指食物开支在家庭总开支中的占比。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越低。收入较高的家庭中,花在吃饭上的开销毕竟只是一个小头,所以他们对菜价上涨,绝不会像一个退休的老太太那样敏感。然而,通胀并不仅限于食品――至少现在中国遭遇的这次通胀,决不是什么“季节因素”或者“猪肉的结构性短缺”引起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是一种典型的货币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引起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就是一个信号。

  通胀意味着中产阶层的存款贬值,意味着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对那些既没有购买黄金,也没有二套房,并且不幸没能在低位持有中石油股票的家庭来说,他们缺乏抗衡通胀的有效手段,只能听任上涨的物价蚕食工资和积蓄。通胀给普通家庭带来的伤害可能严重到什么程度,取决于通胀持续的时间长短。如果通胀持续发生,久而久之,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将不可避免地下降,要求加薪的呼声将高涨起来。

  “保八”成功,“保三”失利

  如果通胀持续发生,普遍加薪是迟早会出现的现象。实际上,只要通胀开始露头,要求加薪的呼声总是会即时地响起。这种要求本来无可厚非。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避免生活水平下降的唯一希望,只能是来自加薪。但令人纠结的是,普遍加薪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后果是使通胀形势雪上加霜。对那些致力于治理通胀的央行官员来说,物价和工资交替上涨,会使货币总量进一步增加,如同往通胀的烈火上浇一盆油,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和速度超出人们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抢购和挤兑就会发生,局面就会失去控制。

  在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内,随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物价和工资交替上涨的情况时有发生。现代经济学界也倾向于认为,适度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但要把通胀维持在一个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不至于养虎为患的合适的度内,不仅困难,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中国政府向来认为,中国经济对通胀的容忍度为3%。所以,和GDP“保八”一样,CPI“保三”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目标。

  目前CPI指数已经连续超过这个预定的心理底线。刚刚公布的10月CPI指数为4.4%。上一次达到这个水平,是2008年9月的事情。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泡沫水平在2007年至2008年达到高峰:A股指数在2007年10月站上6000点,房价暴涨,货币宽松,热钱持续涌入,资产价格上涨也传递到了实体经济领域,原材料和工资都在上涨。为了抑制泡沫继续生成和吹大,央行从2007年开始,连续7次加息,2008年上半年又连续6次提高准备金率,同时实施财政紧缩,限制政府投资的规模。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股指从崖顶落入了深渊,物价终于企稳。当然,这种逆转并非仅仅是中国政府调控的结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在抑制2008年的通胀中发挥了作用,但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在抑制通胀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明显。2008年上半年的四川大地震和下半年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都对当年的经济形势起了重要的影响。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吸收了大量资金,尤其是对口重建这一项,转移了沿海和发达的中东部地区的政府投资。而欧美的萧条导致中国的出口企业订单减少,生产环节的资金需求随之大大减少。沿海加工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虽然没有明显的下跌,但随着加班减少或者企业关闭,制造业内的工资总量下降了。

  2008年的经济形势是非常戏剧性的。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人们担心中国经济会酿成一个巨大的、无法消化的泡沫,但奥运会结束后,所有的人发现,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外需和内需都萎靡不振的市场。通胀的危险已经成为过去,经济过热的担心被疲软的现实所取代。货币和财政政策随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货币供应由紧缩变为宽松,下半年连续4次降息,财政支出由稳健变为积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揽子“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还不是全部。据测算,2008年三季度至今,在刺激经济的名义下,中国在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大型国企,资金来源则无一例外是国有银行的贷款。

  在两年时间里,中国铺设了数千公里高速铁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收购和投资,并且催生出一个接一个的“地王”。这些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资金投入,而非新技术的应用或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毫不意外地,经济刺激计划没有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带来改善,反而使工资和家庭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

  光涨价,不涨工资?

  宽松的信贷和大量政府投资必然带来货币超发和财政赤字,它们将进一步让中国家庭的存量财产贬值。对普通人而言,他们将要面对的局面是悲剧性的:物价高涨,生活水平下降,财富(主要是银行存款)缩水。

  在某种程度上,央行和政府是这一局面的始作俑者。尤其是在中国,货币超发往往是由政府投资带动的。媒体已经不止一次报道,每到年终,掌握着立项和财政拨款大权的中央机关里,即使是低级公务员,都能决定上亿资金的流向。这些项目有没有经过严格的市场评估,是很值得怀疑的。最近有媒体报道,宁夏的一个汽车项目已经投入18个亿,却只生产了4辆样车,现在整个生产基地被关闭。不管这样的项目资金是来自财政拨款,还是银行贷款,都是巨大的浪费。这些投资占用了大量的银行资金,消耗了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却没有创造出新的技术和需求,客观上为通胀火上浇油。官员并不会因为决策错误或违反规定而被追究责任。相反,他们很可能已经因为GDP数据获得了升迁。这进一步鼓励了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最后为他们――也为通胀埋单的,是普通中国家庭,是这个国家的纳税人。

  中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的拉动,不仅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就像一个运动员,如果他需要兴奋剂来保持状态,结果只能是毁了自己的身体。他的优异表现很难长久,而且,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虚幻的骗局,因为过于依赖投资的结果就是抑制居民消费。

  最近10年来,工资和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使得中国国内市场越发疲软。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被房地产市场刺激)的需求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动力,这个动力虽然没有消失,但不再像从前那样强劲了。激活国内市场势在必行。为了把更多的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分,中国需要制造业提供的大量工作机会,因此保持制造业的产能是必要的。那么,中国的居民有能力取代美国人,成为中国制造的主要消费者吗?

  美国的人均GDP是3万美元,大概是中国人均GDP的10倍。消费占美国GDP比重超过50%,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28%。中国家庭的收入只占GDP的比重28%,而且,很大部分的收入以储蓄的形式放在银行里,并没有投入消费。

  中国国内市场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对全世界也举足轻重。美国之所以在汇率问题上一再对中国施压,是因为中美贸易存在高额顺差。如果中国市场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美国产品,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就会收窄,既有利于提振美国的经济,也有利于缓解中国在汇率问题上的压力。但这很困难。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有路径依赖的问题,而在中国,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

  过去的10年里,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但工人工资上涨最快的沿海地区,其幅度也远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

  为了提振消费,必须提高劳动所得在GDP中的占比。在一个通胀水平较低而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提高工人的工资,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抵消工资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今年中国各大城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一些企业也在工人罢工的压力下,提高了工人的薪酬。加薪早就该进行,当然现在也不晚,不过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候,因为通胀将很快吞噬工资的增幅。

  除了制造业工人,白领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也要求加薪,以对抗通胀。据信,新一轮的公务员加薪正在酝酿之中。通胀在前,给公务员加薪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财政的问题在于支出不透明,也很少接受人大机关和媒体的监督。公务员加薪一方面会加剧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往往造成分配不公平。因此,除了给收入最低的困难人群以食品补贴,任何财政措施都要谨慎地使用,防止适得其反。

  加薪不如减税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减税比加薪更有助于社会公平和对抗通胀。关于通胀,经济学的第一常识是,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引起物价上涨的并不是物资短缺,而是发行了过多的货币导致了货币贬值。

  短缺也会带来涨价,但随着物资供应的改善,价格就会趋于稳定。在中国,一说到通胀,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食品涨价。其实,通胀会带来食品涨价,但食品涨价并不等于通胀。将通胀和食品涨价画上等号,主要是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特殊原因导致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产品涨价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工厂和城市占据了大量土地,使可供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减少,工业和服务业的工资高于农业,也会引导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假定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随着耕地和劳动力减少,农产品的供应必定会减少,同时价格上升。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虽然中央政府努力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矛盾始终存在,并且会变得越来越尖锐。只要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出高于农业,土地就会进一步向前者集中,这是市场规律使然。因此,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还会进一步攀高,直到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持平。到那时,中国将越来越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但就目前而言,农产品涨价的幅度虽然大,但并不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食品在中国CPI体系中权重过高,所以对CPI的贡献颇高,但如果综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应增幅等数据,可以看出这次通胀并没有超出经济学教科书的描述,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

  央行否认这一轮通胀是货币超发引起的,并称经济总量和广义货币发行量(M2)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对两年多来一直警告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过大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只是一种托辞。2000年至今,中国GDP平均增速为9.84%,而货币供应从12万亿元飙升至67万亿元,增加了5倍以上。当M2达到GDP总量1倍的水平时,通胀已经不可避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难辞其咎。

  为了遏制通胀进一步发展,央行的责任是收紧货币供应。加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包括一些央行票据操作,都是为了回笼市场上的货币。鉴于目前的形势,加息还仅仅是个开始。

  关于通胀的第二个常识认为,通胀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货币超发往往和财政赤字联系在一起。赤字是政府欠债。对一个掌握着货币发行权的债务人来说,最轻松的还债方式就是开动印钞机。当新增货币供应通过政府投资的项目进入市场,就抬高了土地、人工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那些主要不是凭银行贷款、而是依靠自有资金经营的企业成本跟着上升。当然,国有企业有价格低廉的贷款可用,通胀等于让民营企业多交了一笔营业税。而当新增货币进入消费领域,就抬高了消费品的价格,消费者等于向国家交了一笔额外的消费税。

  因此,要应对通胀,与其加薪,不如减税。道理很简单:减税不仅能够增加家庭收入,而且能够逼着政府削减开支,是不伤害经济而提升家庭抗通胀能力的最好选择。▲

  虚拟空间“省钱”攻略

  潮人把省钱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虚拟空间的寻寻觅觅中得到无限乐趣。

  记者/钱亦蕉

  节约是美德,“被节约”靠智慧,而更多时候,追逐折扣成为一种习惯。

  Jenny在网上搜索了3个小时,终于以1/3价格买下一件当季流行背心,虽然对于她每月2万的收入,这件原价200元的背心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淘到便宜货的欣喜却让她乐此不疲。

  谁说省钱只是低收入人群的事儿?对于潮人们,他们可以把省钱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虚拟空间的寻寻觅觅中得到无限乐趣。

  我爱团购

  优惠券已经out了,团购,才是目前最流行的省钱购物方式。对于商家,团购是最好的促销方式;对于买家,团购是最好的折扣(廉价)消费。

  原价1288元的个人写真套装,团购价才178元;原价756元的美容养生spa,团购价才98元;原价578元的铁板烧套餐,团购价108元;原价1788元的剪、烫(染)、护三合一美发套餐,团购价198元;原价1898元某名牌羊毛大衣,团购价298元……千万别被这些低至1折、2折的价格吓住哦,团购的诱惑就在低价啦。而且看得出来,团购的主要对象是――女性。

  记得网上最早出现团购的时候,在淘宝这样的C2C网站的货架上也有不少,经常会出现组团不成功的例子。比如有的团购最少需要50人,而预订货品的只有十几个根本不够数,欲购而不团,只能一哄而散。现在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了,因为团购的人数底线越来越低――有的只是象征性的“5人”,而有些特惠品一推出就能吸引几千人参与。团购,其实已经失去“组团”这个原始的核心元素了,彻底成了打折促销的代名词。

  但是对于团购网站和商家来说,这个“团”还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团购网站实际上充当了一个批发分销的角色,对于商家来说,团购网站必须先承诺一定的量(相当于批发),才能给予优惠价格。商家选用“团购”方式促销,等于是在网站上为自己打广告,所以才会有这么低的折扣。据了解,一般他们会选择几家网站在不同时段打“团购”广告。而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只要一“团”,一周内的预订都会即刻满座,一家门可罗雀的餐厅立刻人满为患。

  团购商品比较多的是美容美发类、摄影写真类、餐饮类,其他类里品种不少,记者曾在团购网上拍过45元3小时软陶DIY制作(原价125元),还有72元购买2张电影票加爆米花和饮料组合(原价221元),这些“商品”的原价水分较少,实际拿到的团购价的性价比还是有吸引力的。

  如今团购泛滥,鱼目混杂,一个小网站几个人,只要能联系到有意促销的商家,就可以做团购。至于注册支付系统,只要支持支付宝就行,反正是先付款后消费(注册付款后,会发到手机上一个验证码,消费时出示即可),这样的网站成本低、风险小。有些小的团购网连到商家店里去拍张实景照都省了,直接就盗用其他网站的图片。

  团购网站太多,但一般每个网站每天只推出一到两款团购产品,消费者要一览无余,几乎是不可能的,团购信息导航网站应运而生。在人人爱团购的“大势所趋”下,原先做“优惠券”的网站也纷纷开始搞团购,比如大众点评网(大众团,至11月5日已开通第7个城市)、丁丁网(丁丁团,以上海为主)、胡椒蓓蓓(胡椒团,以广州为主)等,他们在团购大潮中虽是新生力量,但拥有优惠券时代积累的商家资源和消费者点评资源,上升势头非常不错。

  团购什么都好,但也有一点“痛”――常常等你看到了广告,团购早已结束了。而且一旦知道了卖价可以如此低廉,很难让人再承受原价消费了。

  秒杀种种

  除了团购,在网上流行的促销方式还有“秒杀”。秒杀(seckill)原本是一个电脑游戏用语,指在PK或杀怪时瞬间杀死对手;而现在,秒杀成了网购用语,就是网络卖家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所有买家在同一时间网上抢购的一种销售方式。这在淘宝网上很流行,并且已蔓延到很多BtoC购物网站。

  秒杀的形式有点像传统商场里的限时专卖,在一定的时间内超低价抛售商品,过时不候。一般网站几天前就会有预告,比如某某商品几月几日几点开始秒杀,秒杀的货品一般也有数量限制。网上商城热门商品的秒杀的确以秒计时,常常几十秒内东西就被一抢而空。但有些非热门商品,就可以“秒”很长时间了。

  秒杀的价格一般比团购还要“疯狂”,比如1元的雪地靴,3元的面膜等等。但是团购一般可以延续两三天,秒杀却如白驹过隙,必须是有闲一族专程等候在电脑旁才有成功可能。特别是现在的秒杀专场,商家都摆出1元甚至0元的“噱头”,候场的买家人数众多,但实际销售量却极少(有时只有1个),时间一到鼠标齐点,“抢”的速度真是与打电游可以一拼。好比“开心网”的偷菜,0.01秒,网速慢一点就没有了哇,对电脑硬件也很有要求。

  于是,在一些网站开始涌现“代拍代秒团队”,为买家提供代秒服务,据说成功率非常高。由于“秒杀”的迅速蹿红,由此诞生了“秒客”一族,他们用最少的钱购得高价位的商品,有些专业秒客再把秒到的商品转卖出去,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种仅1个货品的“秒杀”非常刺激,但近来它的一个变形却有些不大靠谱――只有一个货品,却像团购一样任人去拍,最后采取抽奖的形式决定最终获得者。这样的“秒杀”让人觉得有点变味,好像已慢慢蜕变成完完全全的商品“广告”了。而且,商家为了造势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很多团购和秒杀都可以分享到社区交友网站,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买家就可以把这个促销消息发布到人人网、开心网、豆瓣、新浪微博上了,然后你的“圈子”都会看到它。这简直就是免费的自动推广啊。对于商家来说,提供一个商品就能赚到这样的眼球率,何乐而不为?

  最后提个忠告:不管秒杀还是团购,都不能相信网上写的“原价”,也千万不要被低价蛊惑了双眼,一时心潮起伏,买了一大堆“鸡肋”,省钱不成反而莫名“大出血”。

  比价和返利

  还有两种网站,也是潮人网购的风向标和省钱方法。一个是比价网,另一个是返利网。

  比价网站最早产生在美国,现在国内也有不少网站提供这样的服务。所谓比价,就是收集同类商品在各家网络商城的不同售价,让买家货比三家。而用户点击一个称心的价格,就能直接转到网络商城购买商品。它不是一个销售平台,而是提供销售信息的平台。

  在某比价网上输入《十月围城》DVD,你就会发现它列出了99网上书城、卓越、当当、新华书店等4家网店的价格,分别为9.9元、10元、11元、16.8元不等,同时还列出每家网店的优惠信息,比如有的是全场免运费,有的是29元免运费,有的是满39元运费8折,网民一目了然,点击链接就嫩直接转到网店购买了。

  网上的比价信息主要集中在书、碟和化妆品上,因为这些商品的品质标准较为统一,只有同一商品才有可比性,比价才有意义。

  返利,是一种促销手段,在实体商场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满300送60。在网购中,返利一开始只是某些大型网上商城的促销方式,现在,则出现了第三方的专业返利网站,不做销售,只做返利。它有点像分类广告,每一类商品(比如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书籍音像、化妆品、母婴玩具等等)都会列举众多网站链接,并且标明返利的比例。比如某化妆品网站的返利比例是10%,一般百货网站的返利率低一点,大概2%-5%。买家点击某网站商标,就会进入该网站的介绍页面,其中有促销信息,也有网友评论和晒单,然后通过返利网特殊链接通道转入B2C网站购物,结算付款后,用户在返利网的账户中再结算一次返利金额。这些返利金额可以累积取现,也可以直接换取洗发水、书等实物或者电信充值卡、网站礼品卡等虚拟数字卡。买家赚到了折扣金,商家让渡利润做了有效推广,而返利网本身则靠赚取推广佣金维持生存,这是个三赢的模式。

  返利网站确实能为网店带去消费流量,但由于用户的趋利特性,势必会产生网店的老会员流失到返利网的状况,引起利益矛盾。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样上网买件东西,有利可返总是好事。随着返利规模扩大,现在一些大型门户网站也开始做返利,比如QQ返利和网易返现,纷纷争抢这一块市场份额。

  从代购到直购

  “淘便宜货”的兴趣不以职业差异、收入高低、物品价值不同而变化。1元钱的秒杀是“赚到”,200元的团购也是“赚到”,而1000元的代购同样也能省钱。

  代购主要针对进口商品,因为在国内不易买到,或者国内外同品牌同款式产品价格悬殊。目前的代购基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库存品代购,网店卖家从国外大量购入某个产品,转而做专业销售,淘宝上不少奶粉婴儿用品店都属此类。许多留学生、空姐等都在淘宝上开海外代购店。另一种形式是真正的海外代购,就是提供商品网站链接(商品直接来自外国网站,标的是美元、港币或者日币价格,并折合成人民币),买家看中什么,直接告诉代购中介,然后由代购中介从国外直接购买,帮消费者解决支付和语言障碍问题,并收取代购费和运费。随着人民币升值,代购越来越普遍,很多女生想要购买当季流行款式的名牌包包或者服饰,都会采用这种方法。代购价格要比高档商场里专卖店的价格便宜很多呢。

  代购用多了,有些潮人还是觉得不尽兴,因为一来还是要付不菲的代购费,二来毕竟不是要什么就能买什么,于是他们趋向于新模式――直购。这是通过一种专门的物流网站来实现的,这些网站会提供顾客专属的海外地址(类似邮政信箱)。买家可以随意选购任何海外网站上的货品(比如EBay、亚马逊),拍下付款,然后让网站把货品送往那个海外地址。这个物流网站再把货品送到中国的消费者手中。唯一要收的仅是邮费。这好比你就住在国外,什么东西都能买,还不怕山寨货,真正实现了“购物无国界”的预言。

  小凡一直是直购的热衷者,但是最近她有点烦,因为好几次她在外国网站上拍下商品,却不能完成支付,原因是网站不支持中国信用卡,“购物无国界”的梦想还是落空了。她的对策是准备去香港血拼时顺便办一张香港信用卡,以此解决支付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市场,海关规定从9月1日起,海外代购关税额将大幅提升,免税额将由现在的最高500元降至50元。这对于灰色渠道的代购、直购无疑敲响了警钟,也是对代购热衷者的当头一棒。▲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谢国忠:通胀是挡不住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房价跌
下一篇:经济还能高速运转吗?美国财富基础给中国的启示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