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太丰富了,下次我要换个大点的购物车!”在香港上水火车站,满载而归的深圳主妇小雯心满意足地笑着,一边等车一边打电话向老公炫耀自己血拼的“战利品”――1.1港元一包的天然海盐、30港元一大瓶的家庭装飘柔、28港元36包装的得宝纸巾……
她的手推购物车里,塞满的可不是访港游客热衷的奢侈品和进口化妆品,而是每天都会用到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还有大大的一桶有机酱油。
“没办法啊,深圳的物价涨得太快,不少东西已经贵过香港了。”精明的小雯算了这样一笔账:在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 9毛多;红富士苹果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四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10卷装的维达卫生纸,深圳的超市卖32.5元,香港超市才卖28港元;750毫升装的飘柔洗发水深圳超市卖39块钱,香港61港元就能买两瓶……
“如果一次多买点的话,不光能把来回的40块路费赚回来,还能省下不少钱!”持“一签多行”签证的小雯如今每月至少要到香港采购一次,基本只去离深圳最近的香港上水,路费便宜,给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补完货就走。像小雯这样的“换城”消费族,在深圳如今不少。随着深圳物价不断上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似乎戛然而止,悄然转为深圳人入港扫货。小雯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如今每每将砂糖、食盐、有机酱油成箱扛回家,连牙线、止血贴也一并买来,可谓乐此不疲。
从深圳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今年9月,深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略高于全国3.6%的水平,但大多数深圳人感受到的物价涨幅则要远高于这一数字。
在小雯每月辛勤赴港扫货的同时,她在香港的姑妈李太却好久不来深圳了。过去几年,家住上水的李太和她的姐妹团常来深圳喝早茶,然后就去超市狂购些水果、卷纸、袜子之类的便宜日用品,大包小包地返港。如今,李太和她的姐妹团都捂紧了钱包,不大愿意来深圳度周末了。“前几年深圳的物价还只是香港的一半,现在都追上香港了,吃个快餐也要二三十块,港币又跌得这么狠,我的钞票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李太时常忍不住向小雯感慨一番。
同样觉得囊中羞涩的是一些常年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以前深圳房价和物价都比香港低,不少中低收入的香港人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如今,这种“双城”生活模式也因深圳物价上涨面临改变,不少香港人不得不选择回流。
家住深圳皇御苑的香港人黄先生近期正盘算着卖掉房子回香港生活。黄先生在香港上水一家制衣厂工作,月入一万四千港币,因为对香港的高物价感到力不从心,6 年前他来深圳置业,每天往返深港两地,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以前100元港币能换116元人民币,我经常带家人出去吃饭,每个月日常花销才三千多块人民币,现在100块港币只能换到85块人民币,花销却翻了一倍,再加上每月四千多的房贷,日子真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倍感压力的他已经决定春节前带着妻儿回香港生活。
昔日港人北上“扫货”,而今深圳人南下消费,尽管从大的概念来说,“深港同城”还有很长距离,但是从“换城消费”的变迁上,人们却已经感觉到了这种融合的加速。同时,深圳人更是感觉到通胀不仅仅是一种预期,而是活生生的存在。
物价不涨不行 人价赶紧跟上
●现在物价偏高是不少老百姓的感受。但不能因此去改变价格形成机制。机制是合理的,人为的去压价是压不下来的。
●现在是物价、人价、钱价都被低估了,得想办法提高。现在物价上来了,人价(收入)没上来。物价关键是靠市场上涨来的,但收入还没上来,现在还没有完全靠市场来调节。
●现在正在转轨期,物价上升这样闹心的阶段也得个十年二十年的,因为我们之前犯了个错误,农业生产改革改晚了。
“今天,你‘海豚(囤)’了吗?米和油都涨价了,猪肉也涨价了,连蔬菜也比以前贵了”……当不少人纷纷感慨如今物价飞涨,钱越来越不值钱的同时,却有人说: “我们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此番言论就出自刘福垣――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10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亚洲经济合作论坛”上,刘福垣表示:“我们没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政府政策的产物,拉动内需物价就要上涨。物价上涨正是在拉动内需的一个反应。所以我认为每年三到五个百分点的物价上升,每年10%左右的 GDP上升,每年15%左右的工资上升,每年一两个百分点的汇率上升,我们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即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 ”
刘福垣的这番言论,立刻引发了各方的评论、争议,甚至是质疑,认为物价涨几个百分点无须着急的说法极具危害性,不仅会对普通民众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且极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那么,刘福垣为何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其观点背后又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就这一争议性话题,昨日,晨报记者对刘福垣进行了独家专访。
谈原因
生产方和人为炒作抬高物价
记者:您日前在“2010亚洲经济合作论坛”上的这番言论,在公众中引发了一场争议。很多人认为,现在物价已经够高的了,您怎么还会提要 “物价高 (三高之一)”,物价涨几个百分点无须着急?
刘福垣:我所说的物价涨三到五个百分点,当时在会上也说了,这并不是通货膨胀。首先,物价高怨谁呢?这不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原因,是生产方、流通渠道所造成的;也不是老百姓手里钱多了造成的,而是有人在炒作。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但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方还是小农业,那物价肯定要高。
现在物价偏高,是不少老百姓的感受。但不能因为有好多人承受不了就去改变价格形成机制。机制是合理的,人为的去压价是压不下来的。当然,谁买东西不希望价格便宜呢?只要我们的工资增长速度高于物价上涨的速度就可以。如果低收入阶层因为物价上涨而承受不了,那社会保障线就该往上提,原来三百元的改成五百元,采取目标补贴。不要全面的去压价格,因为价格上升是在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是在改变生产方式。现在咱们是两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并存,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高科技生产方式,可另一边的小农户还是原先的状态。
谈调节
对低收入者要加大补贴力度
记者:您认为拉动内需物价就要上涨?
刘福垣:物价不涨,怎么拉动消费啊?消费拉动的标志就是物价上来了;物价下跌,就是说明消费还没启动。如果物价不动,像有些国家通货紧缩,那是老百姓没钱消费,不敢消费了,价格不就下来了吗?原来农民工的盒饭里只有白菜帮子,现在有肉了。所以说,我认为整体还是在往好的方面变,不要为这事儿着急,尤其是政府要从战略上考虑,要替老百姓多想想。
记者:问题是,不光是低收入人群认为目前物价越来越高,许多中等收入的家庭、白领也觉得东西比以前贵了,生活成本比以前明显高了。甚至于,现在催生出了“海豚(囤)族”这样的新兴人群。对此,您怎么看?
刘福垣:我认为,关键还是政府要解决物价上涨和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物价不超过3到5个百分点的上涨,而收入方面,要保持10到15个百分点的增长,略高于GDP收入的增长。
咱们现在是物价、人价、钱价都被低估了,得想办法提高。现在关键是物价上来了,人价(收入)没上来。物价关键是靠市场上涨来的,但收入一时还没上来,现在还没有完全靠市场来调节。那怎么办呢?就要给低收入的加大补贴力度。
物价不涨也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我们现在正在转轨期,物价上升这样闹心的阶段也得个十年二十年的,因为我们之前犯了个错误,农业生产改革改晚了。进入WTO后,用小农业生产模式去跟人大农业的欧美国家竞争,那就等于把羊放进狼群里,那是不行的。就像大豆,国际市场价格一波动,国内马上受影响。咱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得忍受这个阶段,关键是要把收入搞上去,把生产效率提上去。
谈经济
目前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
记者:也就是说,您所提的“三高”是有前提的?
刘福垣:对,得有足够的社会保障。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就等于市场关系没有理顺。在这种背景下,物价上涨老百姓自然受不了。
记者:随着物价的上涨,不少人感叹,现在钱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那在您看来,物价涨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
刘福垣:必须记住的一条是,货币是自变量,货币值的变动是印多了引起的。而现在价格是自变量,货币是因变量;是价格上升造成的货币贬值,而不是货币贬值造成的物价上升,这个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物价上涨程度的合理与否就看GDP。当物价上涨幅度相当于收入上涨幅度的三分之一,GDP的二分之一,就基本合适。如超过,那说明GDP有假了,收入也出问题了。但现在看,咱们没有通货膨胀。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