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授称货币战争罪魁祸首是美联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联合撰稿指出,令人担忧的货币战争的罪魁祸首并非中国,而是美联储董事会。
货币战争可能导致关税壁垒及相应的报复措施,而减轻保护主义压力最有力的方法是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推高物价、刺激经济复苏。在此过程中,中国有能力处理好这一情形。
金融危机爆发已逾三年,人们可能认为类似大萧条的后果已被排除。但现在它们又回来了,而且来势比以前更为汹涌。这次的担忧是货币战争可能导致关税壁垒及相应的报复措施,从而重蹈上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体系破裂的覆辙。
担忧不无道理。上世纪30年代的经验表明,汇率摩擦甚至要比大衰退更能造成保护主义压力。
事实上,在上世纪30年代,提高关税、收紧贸易限额的并非那些衰退最严重、失业率最高的国家。从国家间的对比可以看出,产出的萎缩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与保护主义严重程度并没有什么关系,失业率的高低和趋势亦然。
为什么在上世纪30年代遭受重创的国家没有采取保护国内工业免受外国竞争的措施?答案很简单。大萧条的到来伴随着需求极度萎缩,导致进口量急剧下降。因此,进口品对经济的渗透力实际上是下降的,而且速度惊人,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是如此。生产者当然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但来自进口品的竞争也许是当中最微不足道的。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随着危机在2008至2009年蔓延到全世界,进口量的下降要快于产出。贸易萎缩使进口密集型部门的外来竞争趋弱,因此贸易保护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据世界银行估计,在此次危机中,只有2%的贸易量下降跟保护主义抬头有关。而上世纪30年代,这一比例大约在50%。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
答案就在货币摩擦。上世纪30年代,提高关税、收紧贸易限额最力的恰恰是汇率管理能力最弱的国家――即仍采取金本位的国家。1931年,英国和其他24国停止黄金(1378.90,8.40,0.61%)汇兑,允许货币贬值,这使得仍采取金本位的国家陷入了通缩陷阱。为了保卫本国经济,这些国家只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征收“汇率倾销”关税、推行进口限额,以此来减轻本币日益高估所造成的竞争力下降带来的不良影响。
但贸易限制无法替代国内通胀措施,因为贸易限制既无法扭转产出和价格的下跌趋势,也不能提振银行体系。相反,放松银根、采取通胀措施的国家不仅稳定住了金融体系、更早地实现了复苏,而且避免了流弊深重的保护主义。
今天,美国就相当于上世纪30年代坚持金本位的国家。它无法单方面改变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就业改善情况一直令人失望,通缩危险始终没有摆脱。由于缺乏其他解决问题的工具,贸易保护压力正变得日渐强大。
那么,如今应该怎样做才能应付自如又不至于陷入以邻为壑、竞相贬值的怪圈?在上世纪30年代的通缩潮中,减轻保护主义压力最有力的方法是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推高物价、刺激经济复苏。这一招在今天依然有效。只要通缩恐慌平息、产出与就业开始强力改善,保护主义压力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因此,罪魁祸首并非中国,而是美联储董事会。美联储一直不肯充分动用手中的工具来克服通缩、刺激就业增长。只要美联储这样做,国会就不必花力气去寻找替罪羊,比如中国,来为美国的低就业复苏开托了。美联储应该学习日本央行的好榜样。
当然,由于人民币盯住了美元,因此美联储的再通胀政策不但对美国有效,还会影响到中国。但中国有能力处理好这一情形。中国的经济规模只是美国的几分之一,且美联储货币扩张能力也颇为有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