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最坏的可能
在BP泄漏事故后,石油巨头们像精神抖擞的秃鹫,随时准备瓜分BP无奈卸去的资产,其中也包括中国三大石油公司
6月8日,来自36个国家、185家机构的1000多位全球油气行业代表齐聚北京,参加为期三天的国际石油天然气会议。BP(英国石油公司)是主要赞助单位,但没有设一个展台,没有参与任何一个分论坛的讨论,原定要做主题演讲的BP勘探与生产部门主管安迪•英格利斯(Andy Inglis)自始至终没有出现。
始自4月20日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让这家欧洲第一大石油公司焦头烂额,无心他顾。
4月20日,由于“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钻探平台发生爆炸事故,BP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大约40英里以外海域中的Macondo油井开始漏油。11名工人丧生,价值3.65亿美元的钻井平台沉入海底。
截至6月8日,BP为控制漏油、修建减压井、支付索赔,花费了不下12.5亿美元。瑞信的一份分析报告预计,BP可能最终要为这一泄漏事故支付370亿美元。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和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月初分别下调BP的信用评级,认为泄漏事故相关费用将明显影响公司现金流。
BP近十年来竭力塑造的绿色、环保形象也毁于一旦。绿色和平组织在美国报纸上刊登整版广告,将 BP18片绿色花瓣标志中的17片涂成黑色,讽刺BP是“British Polluters”(英国污染者)。
更为糟糕的是,生态灾难还在继续,美国海岸警卫队目前最乐观的估计是,彻底阻止泄露,至少要等到7月。在美国民众愤怒情绪的挟持下,奥巴马政府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很多过去不可想象的可能―譬如BP是否会破产,是否会变卖资产,是否会分拆并退出美国―都在成为可能。
BP 在墨西哥湾的同行们,既有“兔死狐悲”之感,害怕游说多年的近海开采政策又要泡汤,同时,他们也像精神抖擞的秃鹫,随时准备瓜分BP无奈卸去的资产。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尽管反应稍慢,但也正在注意墨西哥湾潜在的变局,更垂涎于BP在中亚、非洲等区域的上游资产。如果BP走到变卖家当的那一步,现金充足的中国石油公司们无疑将是它将首先邀请的竞标人。
难逃之劫
美国人对BP泄漏事故严峻程度的认识,随着BP数种堵漏方案一一挫败而迅速升级。
起初,分析人士将它与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公司瓦尔迪兹号油轮,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触礁导致的原油泄漏灾难相类比,认为责任追究向来雷声大雨点小,煎熬只是暂时的。
1989年的那次触礁事件导致688万加仑原油流入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污染海岸长达1200英里。最初举国愤怒,法院要求埃克森向原告赔偿50亿美元,但埃克森一再上诉,罚款金额一再缩水,到了19年后的2008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埃克森美孚公司向原告支付大约5亿美元的损害赔偿金,算上利息,总额只有大约10亿美元。
但是,两起泄漏事故存在一个根本差别:一艘油轮的储油量是有明确上限的,而BP的漏油管道却直接连向深海海底千米之下的油层。到底多少桶原油已经泄漏到墨西哥湾?这是一个至今无法准确回答的数据。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师斯蒂芬•威尔利(Steven Wereley)预测,这口油井每天泄漏7万桶原油,相当于每四天发生一起埃克森石油公司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泄漏事故!即使是BP宣称十分奏效的“盖帽法”,每天也只能收集大约1万桶泄漏原油。
从泄漏后果看,阿拉斯加毕竟地处北极,人口稀少,提出索赔的原告有限。而墨西哥湾沿岸人口密集,是美国最活跃的经济中心之一。灾难发生后,墨西哥沿岸的渔业、旅游业、海上运输业均受重创,甚至停业。目前对BP提起诉讼的原告有3万多人,据专家预测,未来还有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索赔大军。据亚拉巴马大学商业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伊亚茨估算,仅渔业和财产贬值损失,就可能达到150亿美元。
另外,阿拉斯加原油泄漏发生在寒冷的3月,原油不易扩散,这是埃克森的罚款一减再减的重要原因。但BP的泄漏发生在初夏,原油很容易随着洋流旋转扩散开来,并沿着河流和水道侵入墨西哥湾北岸数州内陆数百公里处的沼泽地和湿地,为清除油污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而且,随着墨西哥湾夏季海上风向的改变,漏油有可能飘向南岸的中美和南美国家,后果不堪设想。
BP泄漏事故的原因还在调查之中,不过剑桥能源咨询的一位分析师向本刊记者介绍,BP在美国的安全记录较差,很难再以“意外”来推卸责任。在过去十几年里,BP通过在美国展开一系列并购,包括1998年收购阿莫科(Amoco),2000年收购阿科(Arco),开创了超大型石油公司时代,而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对上层有效管理提出挑战。
一位曾在阿莫科工作、目前在马拉松石油公司就职的华裔地质学家告诉本刊记者,在被BP收购前,阿莫科安全记录良好,到了BP手中才事故连连。1993年至1995年,BP在阿拉斯加的子公司往工作海域排放有害液体被起诉,后被判罚金2200万美元。 2005年至2008年,BP在得克萨斯州的炼油厂先后发生四次爆炸事件,总共导致18人死亡、180多人受伤,检查人员发现该炼油厂有270多项违规操作,迫使该公司认罪并被先后两次判罚金合计1.37亿美元。
命运在美国政府手中
不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国内外油气行业人士都认为,BP财大气粗,决定它命运的,不是赔不赔得起,而是美国政府的态度。
即使按照目前市场上最为悲观的预测―瑞信估计油污清理费用可能累计高达230亿美元,环境善后和赔偿可能高达140亿美元―总计370亿美元。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据BP往年业绩报告,它在2007年和2008年的销售额分别为3235亿美元和 3524亿美元,税后利润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12亿美元。上百亿美元的赔偿,尽管是切肤之痛,但也仅仅是它大约两年的利润。
但在政治层面上,奥巴马政府越来越有被舆论绑架之势,可能不得不通过严惩BP来疏导民众对政府的责难。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奥巴马被指责对BP太过温和和信任,没有第一时间动用政府力量堵漏清污。一些政敌甚至将奥巴马政府的迟滞反应与布什政府2005年在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的不作为相类比。
这的确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件。美国的原油开发利益大多掌握在共和党财团手中。奥巴马在竞选期间一直表示,要结束布什政府任内对近海原油钻探的支持政策,大力开发新能源。然而上任不久,奥巴马和民主党人为了保证头号政策目标―医疗保险改革法案获得国会通过,在其他一些问题上选择了妥协,包括允许近海原油开发。
然而,就在该草案内容公布前的一个多星期,BP原油泄漏事件爆发。这相当于扇了奥巴马一个耳光。
“作为政治家,奥巴马接下来不得不想办法,将话说‘圆’,譬如BP不负责任,可以将BP在美国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的油气资产交给更安全可靠的美国公司。”一位深谙美国能源政治的中方人士如此评价。据他介绍,BP在美国的成功与共和党布什家族及其背后的得克萨斯州石油利益集团有很大关联,但奥巴马是民主党人,无须为历史包袱所牵制,不排除他会做出一些既顺应民意又讨好本土企业的举措。
美国立法者们更是蠢蠢欲动。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美国参众两院已在考虑通过立法手段,剥夺BP在美国进行上游勘探及获得美国政府合同的权利,以示惩罚。BBC商业编辑罗伯特•帕斯顿(Robert Peston)在一篇博客里透露,BP管理层们意识到公司在美国声誉扫地,董事会也考虑是否要有秩序地变卖在美国的资产、逐步撤出。
据上述中方消息灵通人士介绍,美国军方也有驱赶BP的利益驱动。自1998年收购阿莫科后,BP是美国军方最大的油料供货商,每年供应合约价值超过20亿美元,但双方在供油价格上多有摩擦。“美国军方认为,BP作为总部位于英国的石油公司,过于注重商业利益,不愿与它签订长期成品供应合同,价格完全与期货市场挂钩,波幅太大。”
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就此将BP赶出美国,是政治考虑占上风,却有失理性。虽然BP总部位于英国,但在美国纳税,为美国创造就业。而且,BP37%的股票握在美国投资者手中,其中不乏各类退休基金。将BP资产倒手给总部位于美国本土的公司,并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可比较一下美国政府处理丰田的手法,丰田与BP都是落难者,谁是受益者?汽车行业通用和德系车在丰田‘召回门’是受益者,故美国政府还可下重手。现在不清楚‘BP门’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故不好判断美国政府的态度。”
最坏的可能―被收购或者被分拆
BP在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方面所承受的政治压力不断积累,6月9日,BP美股股价暴跌近16%,至14年来的最低点。至此,BP股价已损失近半,市值蒸发820亿美元左右。BP会不会被收购?这正在由一个狂野的猜想演变为让竞争对手们蠢蠢欲动的可能。
挪威银行分析师古兹曼•哈勒在一则分析报告中说,市值大幅下滑以后,BP的估值可能会低到足以吸引收购兴趣的程度。哈勒认为,BP被收购的可能性为10%至 20%,而惟一规模相当且运营模式类似的潜在收购者是壳牌。据海外媒体报道,BP和壳牌此前曾讨论过兼并的可能性,两家公司还在2004年商讨剥离BP的炼油和营销业务,以消除可能的反垄断忧虑。
6月 10日,渣打银行发布了一份极其吸引眼球的报告,探讨中石油收购BP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报告认为,BP和中石油在业务结构上没有重叠,若收购成功,中石油将能以每桶油当量不到7美元的价格买到BP总量高达180亿桶的石油储备,这在当前油价持续高涨的背景下将是十分划算的买卖,中石油将从一家低成长性公司变为全球石油巨擘,大幅提高盈利能力;而另一方面,中石油出手收购,也给BP股东一个全身而退的机会。不过报告也指出,收购存在各种风险,包括赔偿责任风险和审批风险。
相较“收购”,BP通过拆分和变卖一部分最具价值的资产来支付相关赔偿的可能性更大。据知情人士透露,除了美国本土石油公司,壳牌5月就开始为BP的拆分可能做预测分析,英国天然气公司(BG)、沙特阿美等公司也在积极关注。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也在关注墨西哥湾的变局。
相对而言,中海油对BP墨西哥湾资产更感兴趣。早在1997年,中海油就低调与美国独立石油公司科麦奇(Kerr-McGee)合作,在墨西哥湾开展勘探,但全是“干井”(不出油的井),失意而归。2005年,中海油欲以185亿美元要约收购在墨西哥湾、东南亚等地拥有优质油气储量的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亦未能如愿。
2009 年11月,中海油再度进入墨西哥湾,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收购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四个勘探区块的部分权益。PFC能源咨询公司中国首席代表李遥评论说,收获四个勘探区块的少数权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拥有作业记录,为中海油日后在墨西哥湾的拓展建立一个据点。
不过,在深海勘探开发技术方面,中海油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比较大,竞争力较弱,大规模并购也可能面临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阻挠。
据接近中石油和中石化高层人士介绍,这两家公司对BP在中亚、非洲、拉美等地资产更感兴趣,因为这原本就是它们的海外重点开拓区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