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重启兑美元的升值或已经近在咫尺
中国已经开始为人民币升值做出安排
对于当下的美国,最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政策当然是弱美元。
弱美元增加美国制造的竞争力,缩减经常项目赤字,可以说,当危机摧毁了美国的净需求―金融消费之后,美国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出口驱动型增长了。
弱美元使得美国庞大的对外投资随着美金贬值而获得巨大的资本盈余 ,最快速地降低国家净债务率。
更关键的是,美国经济走出再平衡唯一的方向是再工业化,不是美国的海外工厂的回归,而是再造一个的新工业体系,弱美金能整体抬高传统工业领域的运行成本,换句话讲,只有传统的资源和能源泡在“水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大量的投资源源不断地进入所谓低碳的新经济形态,并充分保证这些投资的安全。
坦率地讲,人民币盯住美元曾经为美国人“反危机”立了功,当美元风雨飘摇之际,中国人对美债“不抛弃、不放弃”是美元最大的支撑。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想到,欧洲人软肋这么快暴露: 经济疲弱、债务恶化;在危机的冲击下,“只有统一的央行,没有统一的财政部”的所谓货币同盟区是多么地漏洞百出。
于是,欧元狂贬的对冲--美元强劲,使得美国一季度的增长动力受到很大的威胁,此时人民币盯住反而成了弱美金政策执行的最大障碍,人民币恢复兑美元的升值,美元才能止住升势,美国的出口或能喘口气。
有人说,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中国政府会延缓人民币升值的时间,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当下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可能反而更大,随着欧元跌,美元不断升。
从国内看,从理论上讲,一国实际汇率的上升,要么通过名义汇率的升值来做平等式,如果没有从名义汇率上反映出来,它必定会表现为国内通胀的上升。而国内非贸易部门如房地产或者服务业价格的大幅上涨则是这种通胀表现的常态。这便是国际经济学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于是汇率成了调控手段。通过名义汇率调整(更准确地讲就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来给国内的资产泡沫降温。
但“巴萨”的“跷跷板”效应能否见效,取决于当名义汇率升值以后,该经济体的既有结构是否足以支持贸易部门的资源如愿地向非贸易部门转移。
当下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中国是缺失的。金融、主体运输(从公路网到铁路运输,从航空到远洋运输等)、电信、电力、传媒等等,受到“垄断”力量的控制,私人资本无法涉足或集聚。实际情况可能还远不于此,当下国有部门依托着“反危机”政策所凝聚的“要素资源和资本的空前优势”,大肆进入第二产业中攻城略地。
可以想见,汇率升值而致贸易部门挤出来的资金,将会只有两个去向,一是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虚拟,资产泡沫再进一步做大,二是向外走,这取决于外部经济和资产价格相对吸引力的增强和挣脱资本管制的成本大小。
我们推想,中国或在为人民币升值做前期准备。
一方面打压房地产。
不是用抬升利率方式来挤压地产泡沫,而是用行政手段直接将需求踢出市场,这是政府最熟悉的方式,根本不给市场的多仓从容放货的机会,去年被赶进地产的六万个亿被关起来。
大量资金若从房地产市场获暴利出来,或成为通货膨胀的推手,或出走海外,毕竟全球资产,中国超贵。泡沫一破,长期是一片狼藉,人民币长期看贬,这成为近期海外基金大肆唱空中国的原因。一下子直接关起来手法虽然近乎粗暴,却是相对有效。一则消灭掉部分超发货币,减小通胀压力;二则防止资金外逃。
另一方面开放投资的民禁(新36条),准备给贸易部门出走的资金以出路,不至于使得升值导致泡沫更甚。
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重启兑美元的升值或已经近在咫尺。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