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经常传,最近特别多。
当传言具备了新闻五要素并通过互联网快速散播之后,其杀伤力确实可让市场感到难以承受之重。1月20日,中国股民就体验了这样一幕。
1・20悲情时刻
“香港电台下午13时35分报道,中国银行一权威人士间接透露,央行为遏制过快的通胀预期,决定于本周五加息0.27个百分点。”1月20日,这则消息出现在内地及海外等多家网络媒体上。
消息传出后,当日沪深股市双双放量暴跌。上证综指连破5日、10日、30日和60日均线,收报3151.85点,跌95.02点,跌幅达2.93%。恒生国企指数也收低2.53%,报12,282.09点。
然而,1月22日(星期五),加息并未如“传”而至。
传言中加息消息的提供方――中国银行对这一说法来自该行颇为不解。
“香港某电台说消息从我们行传出来的。但据调查,还没有发现那个人。”1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金融论坛上,来自中行一位资深研究人士一开口便说起“加息传言”事件。
“1月21日,我收到很多短信询问是否加息。有短信说‘四大行已经确认加息’,有很多‘基金经理和地产商听到这一消息’。”这位中行人士说,“到1月22日下午三点,我又收到一条短信:‘浦发行已接到央行正式通知,将于今晚加息’”。
收到这条短信后,这位中行人士知道央行肯定不会周五加息。因为“央行历次宣布加息之前,从未通知过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可以肯定,散布谣言的不是银行从业者,至少不是内地的银行员工。” 他说。
幕后黑手
“谁最能从加息传言中获利?主要是海外NDIRS机构,而传言的散布者很可能是不懂内地银行情况的NDIRS交易员。”这位中行人士推断。
NDIRS,(Non- Deliverable Interest Rate Swap,简称NDIRS),中文译为“无交割利率掉期”,是买卖双方基于对未来利率变动的不同预期而发生的交易合约。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一方支付浮动利率,一方支付固定利率)。
举例来说,如果A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会不断上升,愿意支付固定利率,而获得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基准的浮动利率。若此时,B机构认为人民币利率在这一时期内不会大幅上升,A、B机构就可以达成交易。NDIRS不仅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风险对冲工具,本身也是一种投资产品。
在NDIRS交易中,并不涉及货币的实物交割。最终的结算是依据人民币的币值以可兑换货币进行计算。这使得该工具能够在离岸市场自由交易,而无需受制于中国的资本管制。NDIRS于2006年在香港推出后受到热捧,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该项交易推出短短8个月内,在香港的交易额就超过人民币250亿元。
2008年,离岸NDIRS的一场“表演”让这位中行人士记忆犹新:“2008年上半年,从香港传来央行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当时,离岸NDIRS大幅上扬。这则消息把国内市场吓得够呛,国内利率掉期报价跟着抬升,然后NDIRS迅速了结头寸,走人。”
“这次的手法与2008年很类似。”他表示。
如果说这位研究人士的推断合理,那么 NDIRS为何对境内利率预期能有如此显著影响?因为NDIRS利率曲线的变化反映了一部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和政策走势的看法,因此不少机构将其作为判断货币政策变化的辅助性指标。值得关注的是,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中国央行如何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掌握人民币的定价权是一个重要命题,需要防范NDIRS交易大幅波动可能对境内市场带来的冲击。
NDIRS并非每次“炒作”加息都有斩获。2007年6月,NDIRS大幅上扬,五年期互换利率水平高达4.82%,超过中国金融债几十个基点。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基本面情况相对稳定,国内利率市场并未理会这波炒作,令海外投机分子无功而返。
真实的加息窗口
加息传言是否由NDIRS制造,在股民老杨眼里并不重要。他说,市场传言最后总会成为“无头公案”。
“从我进入市场那天起,传言就从未停止。它是多、空双方的法宝,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鉴定真伪。”老杨对记者说。
在股市摸爬滚打十余年,老杨渐渐摸出了门道:传加息的时间通常在周五,而且一般在每月20日左右。因为央行加息往往选择这一时点。
一位权威人士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原委:根据央行规定,每个季度末月的20日为银行结息日,央行往往选择在20日左右加息便于计算利息。而选择周五,则是为了便于商业银行做出调整。
“传言总是容易在市场对政策有一定预期时发酵”。在近日一次新闻吹风会上,央行一位官员回应记者“传央行加息是否属实”的问题时,颇有几分无奈。
未经证实的加息传言导致市场大跌,背后是市场对央行管理流动性的一致预期。在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后,1月19日央行发行的240亿元1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1.9264%,上涨幅度达8.3个基点,远高于预期。同时,宏观经济数据在1月21日公布,市场担心去年12月份的CPI数据超出预期,促使加息早日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息传言似乎具备了让敏感的资本市场接受的理由。
一则加息传言被证伪,但类似传言还会不断骚扰市场,直到“靴子落地”。与政策紧缩相比,资本市场更惧怕政策的不确定性。加息窗口究竟在何时?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银行人士对“加息时间提前”这一看法并不认同。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10年第一季度并非加息的最有利时机。他认为,当CPI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4%,国内资产价格短期涨幅过大,同时美联储加息1-2次或者加息前景较为明确时,是国内加息的最好时机。
而在中国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石磊看来,央行加息可能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这一表述发生转变之时。“在中国,数量型调控对抑制通胀更有效,而价格型调控对抑制通胀并不十分明显。如果现在选择加息,那意味着需要持续多次。果真如此,热钱肯定会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因此今年加息可能只有一次。”他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