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和三洋的阳光并购在进行了一年零3个月后,终于在近期获得审批。松下以46亿美元拿下三洋电机50.27%的股份成为三洋第一大股东。至此松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厂商。但收购后的一系列善后问题却引发出许多矛盾,这恐怕将是松下未来一段时间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变数重重
其实,松下的并购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矛盾。最初它看重了三洋电机的电池业务而决定收购,但由于三洋电机股东拒绝松下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三洋股票,所以仅让松下尴尬地拿到了50.27%的最低股份。而在收购后的第一周股票开盘中,由于三洋部分业务一直处于亏损,松下的收购行为却让三洋股票上涨2.4%,而松下股份却下跌了0.3%,这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据了解,在收购成功的第二天,三洋电机工厂所在地的鸟取县知事就带领政府官员前往大阪密会松下高层。而此次会见的主题只有一个:希望松下能继续保持三洋电机现在的雇佣状况,而不引起大量失业。但让人费解的是,曾经答应将保持三洋电机品牌独立条件的松下,却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就连鸟取县政府提出将给予松下更多政策支持时,松下方面依然没有确切回复。
和松下一样,三洋电机对待此次收购的态度也发生着转变。但与松下不同的是,三洋的态度是由最初的回避转为最终的积极应对。尤其在得到“松下同意保留三洋品牌”的消息后,三洋方面的合作之意就越来越明显。三洋中国副董事长中村五男也不止一次的跟记者提过,未来三洋的品牌肯定存在。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收购当天的发布会上,松下集团社长大坪文雄在对三洋电机的品牌存留问题上却打了“马虎眼”,自始至终拒绝回应,让三洋的美好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实,三洋方面已经做出了让步,除了强势的电池业务归到松下名下外,和松下有重合的消费类电子业务将实行品牌分离,三洋主做低端产品和三四级市场业务。
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坪文雄只对能为松下带来能源和环境事业优势的电池业务感兴趣,对于三洋电机最关心的消费类电子却只字不提。
“由于三洋电机一直亏损,加上松下同时承担运营两个品牌的成本过大,未来两个品牌极有可能合并成松下品牌。”家电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德芳告诉记者。
如果三洋的品牌保留存在问题的话,受到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国内的三洋企业。“三洋电机虽然是国际品牌,但中国市场却占整个世界份额的60%。”中村五男说。
据了解,三洋电机在中国共有三十多家合资公司,洗衣机生产已经全部转移到合肥三洋,而深圳华强三洋生产的电视机也因为海外市场萎缩,加上松下在平板电视上强势而弱化。“松下在收购后,很有可能将三洋电视机这部分资产停产或卖掉。”孙德芳说。
孙德芳认为,如果三洋品牌未来要消失的话,对于三洋电机是绝对的打击。但如果继续保持其品牌,将来也会面临被松下弱化进而消失的局面。
寻找“避风港”
数据显示,在这三十多家中国合资公司中,合肥三洋的业绩最为突出。由于合肥三洋由合肥国资委以33.57%主要控股,在并购后松下对其的话语权不占主要部分,所以并购的影响对合肥三洋并不大。
而松下的犹豫不决,更让三洋电机有意将合肥三洋作为自己未来战略布局的要地。中村五男也坦诚在与合肥三洋董事长金友华的业务交流中,已经不仅限于白色家电业务,包括其他产品的销售和业务已经逐步提上日程。
“如果在中国市场没有办法取胜的话,那就等于失去了全球市场。我们并不把合肥三洋作为一个子公司来看待,而是把它作为我们整个战略的重要一环。”中村五男说。
其实从2008年开始,日本三洋就有意把业务向合肥三洋逐步转移。2008年5月日本三洋把三洋电机出口东南亚的订单交给合肥三洋。2009年三洋电机与合肥三洋签订协议:将三洋全球出口基地落户在合肥三洋。
而从业务项目上来看,除了强势业务洗衣机外,合肥三洋又增加了微波炉业务。当初之所以选择竞争惨烈的微波炉是因为国内的微波炉价值仅体现在成本价格竞争阶段,但未来的微波炉市场必然会走差异化道路,像合肥三洋这种注重技术和差异化的企业必须提早进入并做好功课。除此,微波炉业务入门低、需要资金偏少,符合现阶段企业扩充的条件。
据金友华介绍,合肥三洋将与格兰仕、美的这样主要生产微波炉的企业进行合作,由合肥三洋出面采购其生产、出口平台,仅融入自己的技术,从而减少企业整体投入。
另外,金友华也表示有准备上马电冰箱业务的想法。之前金友华已经多次跟中村五男申请早日把电冰箱业务提上日程。“现在一切都要看合肥三洋的业绩,如果资金足以支撑新项目上马的话,日本三洋一定会同意。”金友华说。
这样看来,合肥三洋有意将日本三洋所有白色家电业务收入囊中,“由于三洋的业绩一直不太好,如果把摊子铺得太大,必然会耗去很多资金,把重点业务汇集在合肥三洋,为了节省成本,还可以利用合肥三洋的特殊身份减少松下对其的影响。”孙德芳说。
中村五男的想法还不仅于此,他透露未来三洋电机也许会像GE一样,放弃家电产业,转行投入在商务融资、能源、医疗、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行业。
孙德芳认为,家电行业的利润率已经越来越低。其实三洋是最有机会进入高科技新能源产业的,因为他有强大的锂电池业务,但由于被松下收购,留给三洋的业务已然成为“鸡肋”。现在三洋还有一个机会,就是技术转换和技术收益,三洋可以卖技术给中国企业来获得高额收益。比起原来卖硬件(产品),卖软件(技术)才更具竞争力。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