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当馆长,不拿一分钱
100万册藏书是由100辆卡车运来的,光是分门别类地搬书上架就花了一年时间,这些书被工作人员细心摆放在了一千多个书架上。
这100万册书为几位收藏家30年积累所藏,而和馆长正是其中的一位。“民间图书馆真正有特色的太少了,我们搞这么大规模的图书馆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是希望让多年的收藏能为社会所用,让更多人分享。”
和高晓松的合作,是几位藏家的一个战略。副馆长赵先生说:“我们希望在高晓松的智慧、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带领下,将杂·书馆发展成为中国第一民间图书馆品牌。”收藏家们与高晓松并不相识,一次偶然机会见面后,高晓松被他们的想法所感动,答应出任馆长,而且一分钱都不拿。“他说,如果是公益就做,如果不是公益,要想在他身上挣钱,绝对不行。”赵先生转述了高晓松的话。
高晓松并不是甩手掌柜,就连杂·书馆网站网页设计这样的具体事务,他都会出主意,甚至放下豪言,“希望直到我们去世后,这个馆还在。”
杂·书馆得以面世,还牵出另一位热心的公益人士。去年年初,和馆长与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总经理邹玉凤见面,双方只谈了十几分钟,就达成了合作意向。邹玉凤说,“我一直都想做公益事业,但始终找不到合适项目。我看好这次合作,和先生他们爱书如命,不会糊弄我的心意。”
杂·书馆与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签订了首期6年的合同,产业园不仅免费提供场地,而且光是装修、家具、灯具等各项资金投入目前已达200万元,“茶水、水果都是免费向读者提供的,我们想做到让读者开心、放心。”邹玉凤说,欢迎各机构到杂·书馆办沙龙、读书等活动,场地都是免费提供。
馆址有点远,但吸引了爱书人
杂·书馆实行预约制,目前平日大约有五六十人到馆,但周末达到了预约最高量500人,不少读者甚至预约不上。
工作人员看到了很多令他们欣慰的场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张謇全集》,一个小女孩看了一天。还有一位读者,借去《王阳明文集》,端坐在沙发上,一看一整天……
高晓松馆长确实在读者中有强大号召力。61岁的沈振羽一直在网上听高晓松讲座,听说他开了一家图书馆,前天特意赶了过来。他走遍市内各大图书馆,想找“文革”前出的一本书,叫《女王皇冠上的钻石》,“我这人比较念旧,回忆不起书中的细节,所以想找来看看。”而工作人员答应他,会尽力帮着找找。
在新书馆的二楼,两对年轻夫妻一直在静心阅读。刘女士说,这家图书馆交通有点不便,但也过滤掉了那些不爱看书的人,因为在这儿到此一游,成本有点太高了,所以这里吸引了真正的爱书人。她发现,“这里比很多图书馆更像是个看书的地儿,人能静下来。”而在书桌另一头,曲洋夫妇也在安静地看着书,曲洋爱看传记,《梵高自传》《甘地》都是些有年头的老书了,而她丈夫显然对历史更偏好,《世界文明史》《人类愚昧疯狂趣史》看了好长时间。他们觉得这一天过得别有滋味。
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来说,杂·书馆更带给他一份惊喜,因为他发现自己上大学时的作业竟然也被收藏在此。他甚至充满期待地说,将来出个人集子时,会把这份作业收进去。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借助丰富、特色的馆藏,开展民间学术研究,我们也希望年轻人不被现代快餐文化所俘虏。”和馆长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