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王石《道路与梦想》这本书的人,可以翻到最后,看看我写的“跋:这个人和这个时代”。那是2005年初,王石到《第一财经日报》艺海大厦我的办公室,我动员他写的。我参与了编辑,把书推荐给“蓝狮子”和中信出版社。书成后,王石希望北京大学的周其仁教授写序,也是我打电话给其仁老师约的。
上世纪90年代入行做新闻,我在房地产方面最早接触的企业家是广州珠江实业的辜学海、深圳万科的王石和香港中海的孙文杰(现在想想是多么幸运的事)。辜学海只是采访关系(前几年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谈我过去写的他),孙文杰去中国建筑总公司当总经理后只见过一次(但经常想念他),王石则和我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他是对我的商业价值观有正面影响的榜样和老师,是能够一起畅谈政经大事和家国情怀的朋友,更是我的兄长,感觉像家人一样。
前几年每次在上海见面,一般是晚饭后,他和在广州的王太通电话,都会说“我和秦朔在一起”。我没见过王太,只听王石说过她喜欢《南风窗》。王太在美国不幸遭遇车祸,在广州动了几次手术,王石非常操心。他和我一起坐车,看我不系安全带,就会立即让我扣上,因为王太就是没有系安全带出事的。
自打早年万科股改、王石放弃股权后,他就注定了此生上不了富豪榜。但是,曾是中国首富的碧桂园杨国强,见到王石也是喊王大哥,而且发自内心地尊重。那是好几年前的一个大年初一,中午,在增城凤凰城酒店,杨国强通过我约王石吃饭,探讨管理和用人问题。下午,王石就去四川登山了。王石,不是通过个人财富,而是通过万科这个中国新兴企业的杰出样板,通过他的思想、生命燃烧方式、以及对现代价值观的不妥协坚持,在中国房地产业赢得了“他说第二,无人称首”的大哥大地位。
时间到了2013年9月,我参加联合国的一个可持续发展论坛,事先和王石联系,刚好他在纽约。他约我到中央公园附近的文华酒店餐叙,外面一窗灯火,桌上几碟西餐,这是他去哈佛读书后我们第一次相见。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田朴珺。她用流利的英文点菜,讲她在纽约电影学院背古典英文的莎士比亚作品的艰难。而我最触动的一件事,是她说到学校报到时,因为在北京处理公司紧急事务迟了两天,接待她的美国人撇着嘴说:“知道这些中国人想什么。”意思是中国学生都想留在美国,所以总会耍些手腕。田朴珺怒了,为这事找律师,1000美元一小时,写了律师函,要对方道歉,甚至想起诉学校。事情最后以田朴珺的胜利告终。
我是从不问企业家个人隐私的媒体人,哪怕再熟,也不问。但那天晚上离开时,田朴珺去洗手间补妆,我忍不住用手搂住王石,问了一句:“是不是很幸福?”他回答:“当然。”
等我们下了电梯,因为方向不同要各走各路时,王石说,也没什么事,送送你吧。我住在麦迪逊广场花园附近的火车站,他们陪我在寒风中走了几十条街。中间田朴珺说,你们合个影吧,就给我们拍了几张。
说这些,不是要炫耀什么。如果是自炫之人,不会有什么企业家和我做朋友,不是一天两天,是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说这些,是希望大家不要再拿王石的个人隐私作为讨论材料。我希望王石好好的,王太好好的,小田好好的。人家的事自有道理,自有解决之道。我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大哥受这样的语言伤害。
在文华酒店餐叙后,我在《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对话王石》一文(文字整理者是第一财经在纽约的实习生袁艺铭),其中有王石这样一段话:
“未来就在我们身上,企业家不要去抱怨,不要用移民的办法应对社会的不确定,企业家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冒险。如果我们都移民出去,企业家的作用也就消失了。滔滔江水是一股一股的溪流汇集而成的,中国的未来应该是民主、公平、正义、光明的,我们就像涓涓流水那样,要从自己、从自己的企业做起,如果自己不这样做,总是指望上面去改,那是没有希望。”
因为电脑上不了网,我是用手机搜索到这篇文章,当我抄下这段文字时,我泪流满面。
万科会不会失去王石,我不知道。我希望的是,中国不要失去他。
关于“宝万之争”的客观专业分析,今天秦朔朋友圈发表的《腻味了“万宝”的八卦,该听听400位金融行家的理性判断》已经给大家提供了。这篇8000字的报告我看了三遍,它对得起读者朋友。
我想跳出“宝万之争”,谈谈王石和万科对房地产和中国商业的价值与意义。
房地产的重要性和跟我们每个人的关联性不用再说。它是中国积累财富最巨最快的行业,是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数一数二的财源,是和政府关联度最高、受政策影响最大、审批环节最多的行业,它有太多传奇辉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福祉,但也有太多哀伤心痛、太多腐败糜烂。我经常觉得奇怪:一个这么大的超级行业,你去搜索一下那些整天牛皮哄哄或偷偷摸摸的房地产富豪们历年说的话,有几句和我们学过的MBA、EMBA的知识相关?都是政策、土地、面包面粉一类,似乎这个行业不需要现代管理,不需要核心竞争力,不需要企业文化,就是地地地,钱钱钱,官员官员官员的审批审批还是审批!房地产是生命的栖息地、工作的活动场、创造与承载财富的空间载体,本应充满对生命的敬重和尊严,但在我们的大量建筑空间里,又有多少对生命的不敬和马虎,似乎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延续(last)而是为了重建(rubuilt)?!
我不掩饰对王石和万科的偏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满足了我作为一个读书人,内心深处永不磨灭的对商业中的真善美和文明的向往。不是说万科无可挑剔,也不是说样样都无懈可击,而是说,王石和万科在这样的历史场域里,在这么漫长的时间考验中,始终坚持了一些最基本的商业伦理和理性逻辑,始终走在阳光道路上。看看和000002(万科深圳上市代码)同时期的那些房地产公司代码,有几个能走到今天?
大概是1997年前后,有一次跟王石聊起君安证券,他说:“在股市里赚人家的钱,赚得再多,都不是我想要的,我盖房子,赚钱再少也有个东西,人们可以住在里面生活,就像一块碑,将来人家可以说,哦,那是王石他们做的。”王石对股市的运作不感兴趣,也许与1994年春天著名的“君万之争”有关(君安证券代表万科部分股东向万科管理层提出“改革倡仪”,包括优化万科的产业结构、改组董事会等,类似西方的“委托书争购”,后以和解告终),但更重要的,我想还是价值观的问题。王石和万科相信,就整个行业而言,房地产当然有靠权钱交易获利、靠机会主义获利、靠捂地后的资产重估获利的那一面,谁都不能说自己百分百清纯,但是,不靠这些,靠扎扎实实做企业,也一定是可以成功的。而从长距离看,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成功,持久成功。他们这样一做就是30年。
多年前,王石曾经跟我讲过两个故事。一个是,早期万科和金田等公司竞争的时候,万科“不识做”,从政府那里拿不到好地,拿到同样的地要比人家贵很多,可是,压力之下,反过来促使万科在规划、物业管理上下工夫,把产品做好了,品牌叫响了,于是每个平方比附近的项目可以多卖1000块钱。另一个例子,深圳市前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多年的王炬被抓,地产界人心惶惶,被叫去谈话的不少,有的逃之夭夭。有人问王石,你怎么还在这儿溜达,没事?王石说:“我做了十几年,就敢说这句话,我没有行过贿。”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