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差异开始被黑之路 还原与"还珠"众人纠葛"表象"
《还珠格格》的爆红让周杰一夜之间蹿升成为内地的一线男星,在网络并不发达的时代,台湾的娱乐文化已经非常成熟,而狗仔文化衍生出来的八卦掀起了周杰"戏霸"之风。
面对身为媒体的我们,周杰保持着既客气又疏离的感觉。态度比接触的绝大部分艺人都温和谦卑,即使遇到了突兀而直白的问题,也不会恼怒。但他又异常敏感,回答问题都字斟句酌、保留余地,唯恐哪句不慎又被当成了“把柄”——像是一朝被蛇咬伤的人,见绳子亦机警戒备。
作为最早一批参与港台班底电视剧的内地演员,周杰也是最早接触和见识过“八卦”文化的那群人。但是却是适应最慢的一个。
1999年,《还珠格格2》台湾宣传时,周杰为了追回当时的女朋友,宣传到一半就打飞的回内地。台湾媒体第一时间联系他询问原因,他却因为心情复杂而让对方联络琼瑶,因为觉得琼瑶知晓他的感情经历。但被人理解成他不满琼瑶的宣传安排,媒体大肆宣扬其因为没有苏有朋等台湾演员受重视愤而中途“落跑”。这件事周杰没有公开回应,只是在自己的粉丝网站上发了一篇文章,表示:“尔康如果只是个重眼前名利,不管真情幸福的负心汉,那么怎么会有现在朋友们如此真诚的回报?”
同一年,媒体曝出扮演“五阿哥”的苏有朋受访称当年拍《还珠》时与周杰对戏常被“吃戏”,有一回差点打起来。其经纪人杨治修还在他拍《小鱼儿与花无缺》时提醒他“要珍惜现在,更不能忘记‘耻辱’。”这位经纪人爆料称,周杰不但抢词、抢戏,还利用剧中肢体动作,差点假戏真做,痛得苏有朋眼泪打转。这次事件的轰动效应第一次让周杰感到“无力应对”,他打电话给琼瑶,琼瑶于是给发出报道的记者致电说明情况。但新一篇报道的题目又变成“琼瑶出面挺周杰”,将两方对立的感觉愈发加深。琼瑶后来只好在粉丝网站上发文感叹:“我还记得《还珠格格2》杀青之后,有朋来我家看我,向我说和周杰离别的一幕。他说周杰送他下楼,看他上车,两个人都充满了离愁和依依不舍,使他一直不敢和周杰的眼光接触(怕两人落下泪来),匆匆上车离去……我想,这一切,只是《绝代双骄》作宣传的技俩。媒体下标题,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2000年拍摄《少年包青天》期间,再度传来周杰的“六宗罪”,包括“讨薪打人、擅改剧本、耍大牌迟到、作难女演员”等,事后李冰冰接受采访为周杰一一澄清了,但周杰依然只是在自己的粉丝站上用文字表述了自己的无奈,没有公开回应任何。“我的不辩解不等于承认他们所说的是事实,我绝对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的人。请你们放心,去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今天不是烟消云散了吗?……我已经答应北京电视台《少年包青天》真正的制片人潘洪业先生,现在对记者的访问我都不会为这件事解释什么,时间能证明一切。”
然而时间没有证明一切,却因为他的沉默让真相在众口铄金中摆向不可控的深渊。此后,周杰“戏霸”、“耍大牌”的新闻不时就会传出,随着2004年林心如在《康熙来了》中曝出“强吻门”,更是让网友对周杰的人品质疑加剧,而佐证,就是之前周杰从没回应过的那些负面传闻。
就像恶性细胞繁殖一样,更多的不经考证的关于周杰的负面新闻被好事者炮制。2005年传出周杰拍《爱情从天而降》期间与酒吧保安起冲突被带到警局,后经调查当晚并无该出警记录;2007年《江南往事》时和一个女演员险些动手,但此事后来却被剧组和经纪人一概否认;2008年博客系统升级,众多明星匿名留言夸自己的行为被曝光,周杰也在其中。网友跑去嘲讽,他气不过发了一篇博文《这个世界上的苍蝇蚊子还真多》,直指网友好事,以前的留言只是公司工作人员的操作而已。part3
逃逸事件遭多方责难 人生"撞车"后竟不知已成"网红"
早在康熙还未引进内地之时,林心如遭强吻一事在与小S诙谐的表演中传到对岸来,风头正盛的周杰却并未放在心上,在采访过程中还开玩笑对我们笑道说:“别八卦”。
《华西都市报》的资深娱记杜恩湖一路见证了周杰从最初的爆红到如今充满争议于一身的过程,在他印象中,刚出道的周杰待记者十分客气,为人谦虚也很健谈。但现在的周杰面对媒体却充满距离感和防备之心。杜恩湖直言,以前有个别媒体对周杰的报道不是很客观,甚至存在误导。而周杰又从不掩饰和解释,让事态持续恶劣下去。“其实只要通过媒体澄清一下就可以了,但可能他也不愿意。他觉得你愿意怎么报道怎么报道,那是不行的。”杜恩湖说,当时国内艺人公关宣传还不是很专业,经纪人也不如今天这般懂媒体和传播,“1997年互联网刚刚兴起,很多艺人团队都不太懂得如何处理负面新闻,如何进行媒体公关。”
2009年的撞车事件是周杰出道以来直面的最强烈的事业冲击和人生低谷,这次事件之后,他加速了对自己的封闭,与媒体之间近乎失去了一切和解的可能。当时驾车直行的他与左转出租车相撞,本来一肚子郁闷和委屈,报了警以后担心事件被炒作于是便先行离开现场,没想到一念之意竟成了“肇事逃逸”罪名的源头。和往常一样,他拒绝接受采访。媒体得不到周杰的回应,于是只好蜂拥去医院采访出租车里的伤者,每日的追踪新闻都是“伤者痛斥周杰不帮忙”、“伤者委屈几欲轻生”,一方的说法成了这个新闻事件的全部。网友在对伤者同情的同时,也将愤怒与不满发泄到周杰的身上,赐名“周逃逃”,将往昔的“劣迹”都拿出来鞭笞。于是有的媒体便在这种既定趋势的方向下寻找相应议题,在报道时有意无意地渲染了周杰开“奔驰车”,吃“鲍鱼”大餐等字眼,也进一步激发了某些公众的仇富心理,而周杰的一篇抒发情绪的博文也被认为是毫无同情心的例证。至此,事件的影响和公众情绪已经高于了案件调查真相的本身,让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被一再提升等级,似乎唯有重罚才能大快人心。那段时间,周杰想到了退出娱乐圈,甚至想到了自杀。“我想我死了,没有几个人会哭的,但是我死了就平了大家心里的愤恨了,大家对名人的愤恨,对我的愤恨。”
探班当天的群访,一个年轻的记者频频发问关于尔康“表情包”的问题,周杰笑得尴尬,“其实娱乐的东西我个人觉得如果大家都去娱乐同一种方式也没意思,我觉得娱乐应该分多个层次最好,什么层次的人就娱乐什么层次的东西。”
十几年过去了,他的理想竟然还是——感化媒体。和“时间会证明一切”如出一辙。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