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工作关系,采访了著名词作家、《十五的月亮》词作者石祥老师,就当年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歌曲,以及董文华是怎样一举成名的等话题,对石祥老师进行了访问。
请您谈谈当初为什么要创作《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曲。
石祥(以下简称石):1984年4月,我随《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组织的全军歌曲创作学习班到河北省高碑店驻军深入生活。那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我们到连队想听听基层官兵的意见,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歌。
那时候,我的创作心态正处于一种“困惑”之中。文革以前,我们战友歌舞团音乐创作集体的声誉和地位在军内外名列前茅。优秀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马儿啊你慢些走》及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都出自“战友”这个创作集体,一些后来被称为“红太阳”歌曲的作品不少也是由我们创作的。文革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歌曲应运而生,而我们一直拿不出好的新歌来,也很着急。此次到部队深入生活,搞些调查研究,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反思机会。
这次深入生活,先举办了一次“连队官兵到底喜爱什么样的歌”开卷调查会。一位指导员说:“给军人妻子写首歌吧!她们太辛苦了!”部队官兵对歌曲创作的呼声撞击着我,我决定写一首“军人唱给妻子的歌”。题目写在纸上,提起笔来却又写不下去了:“人称”不好办。称军嫂为“妻子”,太老气;称“亲爱的”、“心上的人”,又觉着有点酸。晚上快熄灯了,我打开窗子想开阔一下思路,恰巧望见挂在夜空的一轮明月,蓦然吟起苏轼的著名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在天,夫妻两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好,用“你、我”解决了“人称”难题。歌词意境确定之后,《十五的月亮》这首歌词很快就写好了。
博:怎么想到找不是你们军区的铁源老师作曲呢?
石:第二天早晨我去散步,碰上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作曲家铁源同志。我把《十五的月亮》歌词给他朗诵了一遍,立即触动了他的乐思。他说:“这首词太好了!”说着嘴里就哼出了曲调。后来铁源和他住同屋的总政歌舞团的作曲家徐锡宜合作,完成了这首歌曲的音乐创作。
博:《十五的月亮》是怎样流传开的?
石:1984年5月,铁源同志回到沈阳军区后又去黑龙江省军区边防部队深入生活,在连队顺便教唱了这首《十五的月亮》。此时,解放军报社文化处编辑曾凡华同志也在这里采访,他听到这首歌后认为很好,专门提前回到北京发稿,《解放军报》于6月初发表了这首歌曲,部队很快就有人传唱了。
博:《十五的月亮》有三种“版本”,后来是谁唱圆的呢?
石:最先唱这首歌的是蒋大为。一位部队的剧作家找我,他写了一部电视剧叫《侨乡月丰盈》,需要一首主题歌。背景是一位军嫂到侨乡驻军探望当连长的丈夫,因一些家庭小事与连长闹别扭,一气之下,妻子提前回家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连队会餐时,连长百感交集,在这里需要唱一首抒发夫妻之情的歌。这首歌正好适合剧情的需要。电视剧组请蒋大为录了音,《侨乡月丰盈》电视剧没打响,主题歌也就无声无息了。
第二个唱这首歌的是总政歌舞团的男通俗唱法歌手柳培德。柳培德参加了1984年中秋节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文艺晚会《千里共婵娟》,他手抱着吉他,唱得深情、缠绵,很投入,给观众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第三个人是董文华。1984年7月的一天,还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合唱队员的董文华去铁源家玩,一进门见钢琴上放着一张歌片,伸手拿过来就要唱。铁源说:“这是刚写的,军人唱给妻子的歌。你还没结婚呢,不适合你唱。”后来人们听到从练歌房里传出优美动听的歌声,是谁在唱歌?就是董文华。有一次合唱队去助民劳动,休息时群众欢迎文工团的演员唱歌,有人把董文华推出来演唱了《十五的月亮》,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唱独唱,受到热烈欢迎。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