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99年黎明“自杀”消息是怎样传出的?
1999年3月10日中午,香港商台节目主持人查小欣在节目里透露,她在中午12:15收到消息,说有很多记者聚集在养和医院,原因是有一位巨星昏迷入院,而她试图与该巨星的助手多次联络,但一直未能成功,查小欣还说,曾经有一位占卦大师预测,今年娱乐圈会有一位男性巨星昏迷入院。
许多记者比查小欣更早打探到“巨星入院”的消息,但无法确定或查清楚这个巨星就是黎明,不知他是生病入院或是自杀,所以香港电子传媒(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记者都不敢在新闻节目中播出这则消息。而报纸出报时间是每天的清晨,黎明自杀的传闻消息,已过了编辑发稿的截止时间,所以3月10日的报纸上有关黎明的自杀,只字未见,有的只是关于他与舒淇“地下情”的报道。
继查小欣的电台报道之后,3月10日晚8时,香港亚洲电视台王牌节目《今日睇真D》播出了黎明自杀传闻,画面上出现大批记者云集医院的场面。这是香港第一条关于黎明自杀传闻的有画面的消息。半小时后,无线电视台《城市追击》节目也相继播出同样的画面。
香港传媒报道黎明“自杀”,所有的报道都提到一个细节:黎明入院的消息是从早上开始传出的。但直到当晚在超过十小时的时间里,黎明本人和他的经纪人、经纪人公司--百事娱乐公司的职员及黎明的私人助手以及所属新力唱片公司均没有正式站出来公开向新闻界交代或澄清“自杀”真相。
香港传媒把这个所谓的“神秘失踪十小时”作为黎明“自杀”的依据来报道。借此支持他们发展披露“自杀”的理由。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也令不少读者、听众相信真有黎明“自杀”这回事。
在这“十小时”内,有关黎明的传闻越来越盛。越传越离谱。起初说他为情自杀。后来传他服用违禁药物过量昏迷被急送入院,到最近则盛传他遭人殴打致重伤被送入院。
大批记者兵分几路,守在医院、唱片公司、经纪人公司、黎明寓所的门口。希望能见到黎明一“面”。3月11日晚上10时左右,黎明突然在一帮助手的陪伴下走出寓所。记者群中立刻引起骚动,闪光灯闪个不停。黎明没有停步,迅速坐上车赶往尖沙咀佐敦。记者曾试图阻拦汽车,欲要采访黎明,但不奏效。于是,记者纷纷驾车紧随黎明车。
来到一间录音室,记者才知道黎明要录歌曲。黎明直入录音室,数十个记者在门外吵吵嚷嚷,弄得左邻右舍以为发生了什么事。
记者追着黎明助手要求他们安排采访,双方已到短兵相接的地步。在助手们的劝说下,黎明终于同意接受采访。
黎明心情轻松地说:“你们不是整天要找我吗?我现在就在你们面前,有什么就问吧?”
黎明是这样解释的:昨晚录歌录到今晨四五时,回家六时上床睡觉,下午两时起床。助手曾致电告知他“自杀”死讯。当时他觉得“小事一桩”,并不理会,将精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上,自己实在有太多工作要做了。
记者问入院一事,使得许多歌迷、赞助商纷纷致电唱片公司查询:部分歌迷更是情绪激动。新力唱片公司与黎明经纪人商量后,决定开一个正式的新闻发布会。
近百记者塞满会场,一位娱乐周刊总编辑在办公室收到部下从会场门口打来的电话:“哗,人好多呀,很久未见过这样热闹了呀!”
黎明在会上严肃地说:“没想到从来只上娱乐版的我,今次竟上了香港社会新闻版的头条,这对我很不公平。”首先他根本没自杀,对人生充满了热爱,其次他不明白绯闻为何总是围绕着他。黎明揶揄道:“可能明天又传我在鹅颈岭(笔者注:香港一座山)跳脱衣舞,后日再传我落海做屈原。”
“黎明自杀入医院急救”是踏入1999年后香港娱乐圈最轰动的新闻,虽然此事纯属于子虚乌有,但传媒捕风捉影,继而掀波推澜。竟然令不少人信以为真,希望黎明早日康复。
刘德华认为若然黎明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一定不会像黎明那样有修养,刘德华认为容忍是有限度的,华仔直言这次事件的后遗症会很严重。
究竟是谁制造了这则假新闻,开这样不道德不负责任的玩笑?事情虽已过去,但正直的艺人、记者纷纷声讨抨击假新闻的制造者,抨击部分缺乏良知与新闻职业道德的传媒。
究竟谁是作俑者?动机是什么?至今未见有传媒对此作出披露,倒是访问流传的两则消息与此事有关。一说3月1日起香港手提电话全面开放,黎明帮和记电讯所拍的新广告,投入市场后反应强烈,和记电讯的营业额连翻几番。市场占有率大增,于是有人眼红,制造谣言,借攻击黎明夹打击同行对手。
另一说是黎明自杀的原因,是为了“新女友”舒淇。舒淇未成名前曾出过写真集,但销路奇差,自从传出黎、舒两人地下情后,台湾书商立即将旧写真集重新包装,然后费心费神搞出“自杀”之桥过河促销。
如果这两则传闻属实的话,那真是一条“绝世”好主意,香港某电影公司老板私下对笔者说:“这是‘好主意’。能想出这种鬼主意的人,真是天才,不过,这种天才对社会害大于益,他应该自杀才对。”
假如黎明真的“不幸”,谁会是最大受惠者?
那么,“黎明自杀”会不会是那些唱片音带商们如法炮制出来的?
从出道那天起,黎明就已经跟绯闻、谣言、中伤等污水沾在一块了,他是在风雨中滚打出来,虽然满身伤痕,但斗志非常顽强。他没有步陈百强的后尘,说明他天生是吃娱乐圈这一行饭的。
“黎明事件”的真相已披露完毕,可其中值得思考的东西仍不少:一些报纸传媒的“追星运动”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其负面效应?传媒是否该更加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要不要多多考虑自己的形象,少去拈花惹草,惹事生非?还有,我们的青少年朋友,是不是也该少投入些热情在明星身上?
90年代初,全香港艺人云集跑马地举行大汇演,为华南华东水灾筹款义演,黎明唱完后过了一小时又重新登台,原因是有人出50万港币指名要黎明再唱一曲。次日全港报纸都报道黎明。不是说他好,是说他现场真唱走音,黎明很委屈,逢人就解释一番。传媒不表扬他多筹了钱,却盯着走音大作文章,黎明怎能服气?
内地传媒或艺人多认为黎明能够成名全靠长得英俊和金钱的包装,其实这种认识很片面。只有融人香港社会细观香港文化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发展,才可以明白黎明为什么这样红?
正如其他艺术一样,音乐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感性要求,及新一代无须隐讳的理想期望。香港是一个后工业化、金融化的现代化城市,在80年代后期开始衍生出大批“城市新人类”,包括白领一族、优良一族,这批人追赶时尚,讲求品位,崇尚自我。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学历,对音乐的喜爱和消费,不像上一辈或同辈那股单--讲究歌手歌星得好不好,“ 新人类”讲求视听同步!甚至视大于听!而视觉上欢愉是最重要的,长相英俊、西装笔挺、满身名牌的黎明,集城市浪人与白领一族的气质与优点,他的崛起,改变了歌坛的传统审美习惯与格局。除了思想单纯的少男少女买他的唱片,追看他的影视片外,“城市新人类”是一个全新的庞大消费群体,在这消费空间里,黎明吸引力最大。如果我们忽视这个现象,就不可能明白,黎明的唱片为什么会那么畅销,为什么李嘉诚所属的和记电讯,花不菲的钱一再地请黎明拍手提电话广告。
“黎明自杀传闻”之所以如此愈演愈烈,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不但与香港传媒进入白热化竞争有关,而且与传媒从业员素质下降有关。
在香港,“娱乐消息”与“新闻”是严格分开的,甚至“娱乐消息”与“文化”、“艺术”亦分开、“娱乐消息”仅指“流行文化里面的歌、影、视、舞台剧”;香港娱记绝大部分都年轻而且很多是女性。年轻记者们等了一二年后,要么转当编辑,要么失去兴趣转行。这十来年我认识的香港娱乐记者,不下百个,但到现在仍活跃在采访前线的只有七八个。传媒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走人来,你来他往,从而造成娱记队伍的不稳定以及素质难以保持。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