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中央媒体对赵本山的“笔伐”,显然由来已久。
2011 年8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张颐武的《赵本山“特长”与“特短” 通俗与庸俗》一文,直指赵本山的“特长”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特短”。“有时‘通俗’和‘庸俗’只有一步之差,有时‘适应’观众和‘迎合’观众也只有一步之差,稍有不慎,就难免会失掉必要的分寸。”
2011年5月底,《人民日报》刊登薛晋文的《“乡村爱情”缺乏农民情感》文章,文中说:“从农村剧肩负的社会责任、艺术使命和审美理想层面而言,‘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又显得单薄和浮泛,难以彰显农村剧的真正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这是赵本山的 “乡村爱情”系列剧遭遇的第一次“官方批评”。
2003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由肖彬、刘晓宇撰文的《有感于赵本山“没有计划”》一文,提醒赵本山戒浮躁。“相声小品艺术不景气,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一点是一些演员的浮躁心态所致。”
赵本山自1990年第一次上春晚,迄今24年,俨然已是一棵参天大树:15次央视春晚一等奖;二人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7年《乡村爱情》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9年《乡村爱情2》获第十一届辽宁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而在东北三省,赵本山就是辽宁的骄傲,多年来一直是当地最响当当的“品牌”。
在20年间的前4次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中,都能看见赵本山的身影,他和他的作品都曾被写入工作报告。
1994年,辽宁省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里,说到辽宁省喜剧小品和评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时,赵本山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位。
2000年8月19日,辽宁省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对于辽宁喜剧小品取得的瞩目成绩进行了表彰,其中亦提及赵本山。
2005年9月22日,在辽宁省文联第六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在如何发掘辽宁曲艺的品牌效应中提到,辽宁省曲协先后举办两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首届赵本山杯小品大赛”等活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并称“在以崔凯、田连元、赵本山等为代表的曲艺家的共同努力下,辽宁曲艺继续保持着在全国的优势”。
2011年1月6日,在辽宁省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在“激活文艺创作,打造了一批艺术精品”这一部分里列举优秀电视剧作品时,提到了赵本山的《乡村爱情》。
今天,查看辽宁省文联主办的辽宁文学艺术网,赵本山的身份认证依然是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从铁岭农民,到东北名片,再到如今的争议中心,以喜剧表演成名的赵本山,现在恐怕是笑不出声了。
最后说一句观众的心声:本山大叔,你人在哪儿呢?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