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小时代有那么多人呼应,文坛成了可怕的样子,低俗、媚俗,说庸俗也绝不过分。”11月15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专栏作家林少华做客广东省社科联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的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与观众畅谈村上春树、郭敬明,还有这个时代。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专栏作家林少华
11月17日报道 “郭敬明的小时代有那么多人呼应,文坛成了可怕的样子,低俗、媚俗,说庸俗也绝不过分。”11月15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专栏作家林少华做客广东省社科联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的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与观众畅谈村上春树、郭敬明,还有这个时代。
谈村上:与诺奖擦肩因批判性不够
“文学的本质在于向善,对真、善、美的守护,对人世中微弱理想的灯光、微弱的人性中善良一面如何张扬和守护。”作为中国大陆的村上春树作品简体中文版主要译者,林少华却不太推崇读过多的日本文学。
对于村上春树再一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林少华认为其作品批判性不够鲜明,介入社会现实的力度不到位,甚至对于善和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林少华笑称, “我看村上的东西,后来都不看原著,而是看我自己翻译过来的作品。不是说我翻译得多么好,而是我到底觉得中文比日文美妙得多。”
谈自我:定位是译者不是作家
国内翻译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此,林少华指出,好的翻译不是没有,只是不占主流,平庸之作反而占大多数。
“进入网络化时代后,人们获得知识、学习的渠道多了,不像过去仅仅看书,客观上削弱了大家看文学经典的努力”,林少华认为,这是大时代发展产生的一个连锁反应,书籍阅读量不够,母语语言功力会降低,语言自觉、修辞自觉、语言悟性、灵性就钝化了。
他说,文学翻译除了语言功力之外,还需要若有若无的、若隐若现的不到1%的艺术悟性、语言的独特把握能力,还有一种不用做出准备的一瞬间感悟。身兼作家和翻译家两种身份,林少华在翻译时,自身定位是放在翻译者上,“我不以作家的姿态介入村上春树的文本,尽可能扼杀作为作家这种角色的自觉,忠实原作的主题、情境设计、人物形象。”
谈郭敬明:那么多人呼应值得深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时代,而不是郭敬明所说的小时代。我对郭敬明有意见,就是搞什么小时代玩一玩可以,但是有那么多人去呼应,这就是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了。”林少华认为我们的作家、文坛成了可怕的样子,“低俗、媚俗,说庸俗也绝不过分”。
林少华建议,在一个大时代,读一读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有男人气象、阳刚之气这样的作品恐怕“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时代,而不是郭敬明所说的小时代。我对郭敬明有意见,就是搞什么小时代玩一玩可以,但是有那么多人去呼应,这就是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了。”是更需要的。
“哪一个国家的作家会赶上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一片土壤,这么丰厚的创作题材?”林少华说,现在我们倾向于指责体制,而缺乏自我救赎,自我灵魂的救赎,“不是体制有负于作家,而是作家有负于这个时代。”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