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很能代表人的内心状态
北京晨报:专家一致认为您的台词说得特别的传神,和邓小平非常像。
马少骅:我主要下的工夫就是在台词上。我必须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掌握他的精神状态,二者比较统一,糅在一起,然后才能做到我就是邓小平,否则我像邓小平那不行,我已经走过了我“像”这个阶段。这次创作我要“好”,只能下苦功,修炼自己靠近他。
北京晨报:据说,您那个时候每天都在听邓小平的录音?
马少骅:随时听,他所有的录音,他所有的只要我能找到的录音我全部弄上MP3来听,那时候也不听任何东西了,什么广播、电视一概没有,进入我耳朵的就是他的声音。我要让这个人在我心里活起来,他要不在我心里活起来我就不能体现活的邓小平,这也是邓家大姐交给我的任务。我得到的这些录音材料实际上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用心去听你就会听出不一样的东西。我知道语言是很能代表别人的内心状态和他的气韵的。
北京晨报:所以您扮每一个角色都会这样研究台词?
马少骅:在《省城民工》中,我演的是个河南人,我本人不是河南人,但是我研究了一下河南话,结果让真正的河南人都说,“哎呀,你简直就像我们这个队的人”。
演员和后期制作应有沟通
北京晨报:演之前您有和邓家人去了解邓小平的生活吗?
马少骅:很简单,我所了解的也就是我们那次座谈会所了解的,就是跟我们说了一下他的走路啊,不太爱说话啊,很喜欢孩子啊。但是作为一个演员确实很想,去世的老人我们接近不了,但是没有去世的人我们是不是能近一些呢?多了解一些,这是我一个奢望,能多给我讲一讲老人家生活的一些细节。当然我们也不便多问。
北京晨报:您觉得塑造邓小平这个人物什么地方比较困难呢?
马少骅:有一个化妆造型的问题,我们这次比较急,也没有让我有更多的回旋余地,我必须要顾这个人,所以说顾不上他的貌。没有给我更多的时间来对他的貌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行科学的用功。但是我现在知道我距这个老人家的外形是靠的。
北京晨报:如果说再演一次邓小平您会想在什么地方有修改?
马少骅:拍摄的时候,我有我的拍摄笔记;观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有观后感想,这些我都记下来了。如再拍,那我要求,一不要匆忙,二要给我看看回放。比如说对小平的几次重要的谈话,我在我的剧本上就打上了五角星。你比如说东北谈话,那个谈话非常重要,是小平经过了一番了解,实际上是从他在江西就开始了,对国情的了解,对人民的了解,对中国的了解,对我们中国政治的判断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和认识。小平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但是说出话来却是那样的真实、实在、智慧,而且尖锐。我为这些谈话下了苦功啊,我至今说起来都是蛮激动的,无论外面零下十几度我都在外面一走就是六公里。这些地方的谈话我是希望那个剪辑师不要随便剪开。就是说你让这个谈话完整一点,你别在他谈话中你闪到别人那个反应镜头,这样你就把他这个谈话的冲击力和根据性和重要性给削弱了。可惜他就是这么在我谈话中把镜头闪掉了,把我这些谈话剪得支离破碎,我很心痛。如果我能提前看到片子,我会谈我的看法了,这是创作中的遗憾。
直面历史的坦率态度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次全景式再现了历史转折的关键年代,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拨乱反正,启动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据央视副总编辑彭健明介绍,该剧的最高单集的收视率2.37%,最高单集收视份额达到的6.7,创下近两年来央视一套31部电视剧中最好的一个开局,目前全国每天有接近6000万观众稳定地收看该剧。
关于该剧,专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特点在于直面那段历史的坦率态度,在于走进伟人的平行视角,在于呈现命运改变的动人场景,在于重返峥嵘岁月的生活质感,在于超越故事本身的反思和憧憬。正如彭健明所说,该剧第一集粉碎“四人帮”的情节一经播出,迅速引爆了网络舆论,另外像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高考、首次访美等重大事件都是首次在电视剧中真实呈现。关于这部剧的讨论,早已经超越了电视剧的范畴,而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这个作品表现了这段历史转折当中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表现了邓小平率领全党全国人民,以政治家的伟大胆略和高超的智慧,旗帜鲜明地反对僵化,带领我们改革创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道,“这点写得太足了,写得非常成功,使我们今天的观众都回到了那段历史当中,甚至于都把自己摆进了那段历史,来检视自己的思想演进轨迹,获得一种精神的营养。”“这部电视剧由于有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专家的全力介入、认真把关,它又很好地实现了一种辩证思维,它不是只写这一面,同时在这个戏里面又旗帜鲜明地写出了小平同志反‘右’,他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反毛’思潮甚嚣尘上的时候,是他带领全党全军提出了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历史行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