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暖男》的文章火了,以“文青女神”周迅在40岁时选择“暖男”为切入,历数暖男的好。主要举了三个例子:周迅拍雨戏时,Archie总在旁边拿着大毛巾等她;林青霞的丈夫邢李源打飞的给她送饭菜;陈凯歌叫冬天赤脚的陈红穿袜子。这篇文章的火让人惊讶——为什么这么多人,尤其是女人,喜欢男人把自己当作小女孩对待,而不是一个成年人?
父母才会拿着毛巾在泳池边等孩子上岸,未成年的孩子才需要人提醒天冷加衣,沙特国王的孩子才喜欢爸爸带他坐飞机去吃汉堡包……人们对这种情感模式的推崇,让人想起王小波笔下的“半孩人”:把自己当做孩子,把别人也当做孩子,不懂得也不喜欢用成年人的方式自处和处人。
然而,众多女性会对“暖男”心向往之是事实,这不是平白产生的。“暖男需求”背后,是社会制造的一系列女性困境。
【对女性不友好的社会】
“暖男”概念的主要买单者是在城市生活的年轻女性,不难发现她们所身处的环境是多么女性不友好。
职场往往是挫败感的重要来源。只针对女性的产假政策和仍然普遍的家庭性别分工,使得女性潜在或已有的生育、家庭负担都被雇主视为包袱。企业不仅在招聘时更欢迎男性,在升迁机会和技术岗位上也倾向男性。
据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高层人才所在单位有21%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男性的情况;有31%存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晋升比女性快的情况;有47%存在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另一项国际调查更显示,中国属于女性职场前景最暗淡的亚洲国家之一,有53%的女性从未能从较低职位升迁。
为了在不平等的职场中竞争,许多女性不得不承受双重负担和比男性付出更多努力,这或许也是以《向前一步》(Lean in)为代表的女性职场励志学如此流行的原因。
除了职场压力,单身女性的城市生活本身也很不容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城市里普遍使用的桶装饮用水,标准桶装水的重量是38斤,这可能是女性体重的1/3-1/4,换水时往往需要将水桶举到腰部以上,一个人要将自己体重的1/3举过腰部并不是轻松的事。
也就是说,城市通用的饮水方式是女性不友好的,大多数女性可能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才能喝上水。而诺大的城市似乎不屑于减小一点标准桶装水的容量,以使占其人口一半数量的女性能更轻松地喝水。
在饮水这样的基础需求上,环境都不能考虑到女性友好,就更不要说一些看似更“复杂”的问题:发生率高达80%的性骚扰、公厕女厕位不足、公共场所和公司缺少哺乳室……在如此不友好的环境生存,女性尤其是单身女性即使是超人也很难从不觉得疲乏和孤立无援,在她们疲惫又脆弱,只希望获得安全和轻松的时候,“暖男”听起来是多么诱人的词汇。
【女性情感需求长期被贬抑】
周迅需要的并不是那条毛巾,林青霞不缺一顿饭,陈红也不是不知冷暖不会穿袜子,如果说她们果真被打动了,那唯一的原因就是,她们感受到了爱。那么单薄的爱都能让中国女人感动不已,这侧面反映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和成年后的普遍“缺爱”。
对于农村女孩,“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娃子读这么多书有啥用,到头来还是别人家的人”……这样的话大概不会少听。第一胎是女孩就可以生两个的“一孩半”政策,已经明示了“女孩不算人,只算半个人”,又或者说,更像是多余的人。如果不能出门打工供弟弟上学、家里盖房,恐怕就更加是“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
对于城市独生女,境况或许会好一点,至少父母不会吝啬于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和供你上学,但许多城市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听过“你爷爷/奶奶本来想要个男孩”、“你是个女孩,更加要好好读书”之类的话。言下之意,女孩的出生是不受欢迎的,只有不断努力、成绩优秀、光耀门楣,才算值回票价……总之,你只有够好,才是被爱的。
这样的环境下,女孩能感受到的恐怕不是爱,而是嫌弃、利用或者压力。再加上中国家庭传统上并不鼓励表达情感和关爱,可以说,女孩的成长过程不仅“缺爱”,甚至没有学会爱是何物。
那么成年以后,当她们终于可以谈恋“爱”的时候呢?情况也没有好多少。《暖男》里面有一段话相信引起很多女性的共鸣:“中国男人中很大一批都超理智的,避免情感卷入,因为太多情感投入会降低效率,他们喜欢说的话是:我在打仗啊,怎么能老想着女人呢!一旦为女人多花点心思,周围的人会说:为一个女人值得吗?”
是的,爱女人,尤其是投入、牵挂、重视地爱女人,从来不是被社会所肯定的,可能还会被冠上“妻管严”、“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不光彩名声。即使真的要爱,也应该通过努力工作来爱,仿佛自己的好就能代替她的好,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把女人当附属品的逻辑。
至于女人若表现出情感需求,也往往会被认为“不识大体”或者“水性杨花”。可见,一个女人在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世界里,所能获得的情感支持是何等稀缺。
那么一般定义中的“暖男”跟这种男人有什么同与不同?不同在于,“暖男”会关心你的需求、你的感受,会对你表达爱,但这种关心,基于的是最传统的性别定位:女人是柔弱的、情绪化的、不会照顾自己的,所以他来判断你需要什么,表达的方式也往往是浮浅的。而相同的是,这同样是基于男权逻辑的,大男子主义和父爱主义本就是一体两面。
【“好男人”并不存在】
“暖男需求”背后的社会机制是对女性不友好、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和亲密关系对女性的价值与情感需求的否定,但为什么这样的危机没有导向女性普遍的反抗,而是表现为女性对“暖男”的推崇呢?这与媒体和社会文化不无关系。
不管是“暖男”还是“经济适用男”、“纯爷们”或者“豪门”,其实都只是“好男人”这个词的派生版本,每一次词汇被更新,都能引起一阵讨论风潮。媒体及文化产品对讨论女性所面临的真问题往往冷感,而热衷于推销不同类型的“好男人”作为解决方案——电视剧、电影、言情小说、社会新闻甚至相亲节目,都按照“一个有各种困境的女人遇到了一个好男人,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的逻辑演绎着。
这不得不说是男权文化摸索出的屡试不爽的自圆方法:利用有助于固化男权结构的“好男人”幻象,把男权社会制造出来的女性不满和问题吸收掉。
没错,是幻象,本质化的“好男人”并不存在。今天叫你穿上袜子的“暖男”,明天就可以是叫你不要吃这个、不要做那个,只因为“为你好”的控制狂;今天为你被欺负而动手打人的“纯爷们”,明天可能因为怀疑你爱上他人而对你大吼大叫——男权逻辑下的“好男人”,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而这不可能成为让你自由的基础,等你受了伤想要奋起反击,又会发现整个社会机制都站在他的身后,并不支持你的申诉。
所以,女人需要的不是“好男人”,而是让女人有尊严地生活的社会、认同女人的价值和需求的人际关系,以及能为女人伸张正义的法律机制。这一切似乎非常遥远,但中国已经有许多女权主义在为之奋斗,并已经在带来可见的变化。
如果你觉得,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你需要一个与你并肩抗争的人,懂得像成年人一样对待你、理解你所面临的种种不公、愿意放下自己的既得利益尽量与你实现实质性的平等,即使也会有许多问题和矛盾,那么,你需要的不是“暖男”,而是女权主义的伴侣,不管TA是男是女,是一个还是多个。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