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富士康工人(右下)流水线三餐与普通人的三餐有着对比呈现
伴随着不少的质疑之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昨日播完了正片的最后一集《三餐》(此后还有一集花絮)。据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2》播出完毕后,预计6月下旬将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再次播出,“先播第一季再播第二季,每天一集,第二季内容将重新剪辑,第八集《花絮》将作为最后一集播出。”
本报综合报道
《三餐》的风格像《新闻调查》
应试教育、家长陪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逃离北上广……《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美食的呈现中将社会焦点问题一一点到,也因此引来网友的争议:“展现这些内容,态度到底是批判还是赞扬?”“点到即止的讲述方式是否有些潦草?”“轻盈的舌尖能否带动沉重的中国?”
在《舌尖2》最后一集《三餐》的北京看片会上,总导演陈晓卿对此做出回应,"舌尖’只要能够呈现中国方方面面的现状就已足够,我们还做不到批判。”
《三餐》中展现了各个阶层对于三餐的不同选择:广东的律师没空吃早餐,而退休老人的早茶时间却可长达1小时;富士康公司的工人工作在流水线上,三餐也由“流水线”化的厨房完成;毛坦厂的高考学子实行军事化管理,三餐由陪读的父母亲手从大门栅栏递进,饭食从选材到制作精心准备,对他们而言一顿饭的质量可能就会决定孩子的命运;乡村小镇的居民能在家方圆一公里之内找到最新鲜的食材,悠闲地烹制一日三餐……
陈晓卿评价《三餐》的风格像《新闻调查》,因为这是“舌尖”系列中社会话题最多的一集,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三餐的不同,而三餐的不同又决定了人对幸福感觉的不同。
总导演:没想批判或倡导什么
对于为何要拍摄“高考生”和“富士康”两个故事,《三餐》分集导演丁正表示,“安徽毛坦厂中学浓缩体现了当下中国高考的现状,父母们费尽心血,能做的就是送上可口的饭菜;对于富士康中的工人,其实这个人群在中国基数挺大,每天流水生产这么多工作餐给工人,镜头表现力比较强”。
丁正认为,三餐能够体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小镇居民幸福感最高,生活最惬意”。故事结尾处展现了一对白领夫妇逃离“北上广”的故事。两人舍弃了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在云南大理开始慢生活,工作之余,“面朝洱海、春暖花开”。
丁正介绍,拍完这对夫妇的生活后,自己还特意拍摄了两人前同事在北京的生活。“雾霾、挤地铁、脚步匆忙、三餐无序……后来觉得指向性太强删掉了—毕竟不是谁都能放弃一切重新开始简单生活。”丁正解释说。
总导演陈晓卿表示,最能诠释《三餐》主题的是片尾的句子“黄金万两,一日不过三餐”,“我们在片中展现这些内容,也并非要批判什么或者倡导什么,观众能在片中看到中国的现状就不错了。”
延伸阅读
陈晓卿依然笃定
“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舌尖2》引起的争议和话题都是围绕着口水和泪水的比例失调展开。除“月子餐”外,学琴女孩被指责为“三观不正”也引来开播以来的最大危机。
《家常》开播后第二天,在媒体采访、陌生攻击号码、好友问询等各种电话响成一片的办公室中,陈晓卿曾一边安抚《家常》导演邓洁“没事,坚强点,下班去吃好吃的”,继而也对和《家常》具有相同“社会性”的第七集《三餐》表现出难得一见的“不自信”,拉住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帮我看看第七集,预估一下网友会对哪个段落不满?”
面对播出后的巨大争议,尽管导演组有着太多的困惑,陈晓卿依然表示,愿意结合大多数观众意见进行调整,重播时增加美食内容。而关于《舌尖2》中美食和故事如何平衡的“必答题”,陈晓卿则笃定,“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