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中的春节和现实的春节多少是有差距的。舆论的春节一是春运,二是春晚,而今年因为来了冯小刚,春晚的意义又往前蹿了。
春晚尚在排练,“骂春晚”就早早开始预热了。冯小刚虽在娱乐圈差不多有“教父”级地位,但还是压不住舆论的“骂兴”。有人一语道破天机,看春晚成了观众的新民俗,“骂春晚”则成了舆论的“新民俗”。过去只有看春晚是享受,如今揶揄春晚、吐槽春晚也成了很多人的享受。
今年的春晚因为冯小刚而夺回部分一度流失的关注,按照一般的标准,它已经成功了。可以肯定,明天晚上会有很多已经“烦”春晚的人将重新坐到电视机前,他们至少需要第一时间“骂春晚”的资本。从年三十到初一甚至连续好几天,人们在饭桌上这下可有的聊了。
春晚制作者们一丝不苟,总想做得更好。这应该。但千万别指望舆论“哗”地送来一片掌声,那样的春晚已经不会再现。如今的中国人这么想笑又这么难逗笑,选择这么多又总是觉得没的可选,大家都来看你的演出,无论是抱着双手看的还是斜着眼看的,就已经很捧场了。你要大家一齐说你“好啊”、“真棒”,他们只会把这样的态度送给全家大人老人一起围着的那个孩子。
春晚看的人太多,庞大的观众群不断塑造它的独特品格。冯小刚说,春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会无形地告诉你,春晚有春晚的规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观众越狭窄的晚会,越能彰显个性,春晚的第一个初衷却是要照顾“最大多数的人”。又要照顾又照顾不好多得不能再多的口味和意见,这个悖论是春晚的巨大挑战,也是它的真正魅力。
通过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而赢得存在和成功,这是中国庞大社会里的一种哲学。它不像这一句话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实为丰富而深刻。有时这样做就是必须的。春晚展示了众口难调的现实困境,也让人看到创作者们在明知不可而为之。公众一边“骂春晚”,一边又都知道“春晚不容易”。
互联网传递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它在春晚众议纷纷的困难时刻又“踩了它一脚”,但春晚没有垮掉,而且今年似乎要实现人气的刷新。冯小刚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创造的是一个机缘,更深厚的原因大概还是中国这个浩瀚的社会需要春晚这台晚会。13亿中国人有愿望“一起过大年”,我们需要一个“超级热闹”,把我们千家万户连成一片。因为这样,中国有多大,春晚“就会有多大”。
春晚有些节目似乎不是用来追求收视率的,但穿插了它们几个,春晚的收视率反而连年做到了中国所有电视节目收视之最。在一个超大国家里,有些事就是这么“怪”。我们大概不能以为自己是最能看透春晚,它“一旦听了我的意见就一定更好”的那个人。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在明天晚上看“冯氏春晚”,因为有他,新有的说,不新也有的说。冯小刚大众文艺功底深,而且千锤百炼,什么样的评价估计他也能扛得住。因此无论春晚节目单得到的第一轮评价是什么,我们想说,等着瞧,选冯小刚导演春晚,没选错。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