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称,许多美国观众将“反英雄”这一概念等同于电视剧《嗜血法医》中的连环杀手德克斯特·摩根、《广告狂人》中根深蒂固的好色之徒唐·德雷帕,或是《绝命毒师》中居家好男人转变的冰毒毒枭沃特·怀特——无论他们有多么道德败坏。现在,中国也有了自己反英雄,一个深受国民“追捧”的角色——甄嬛,而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对此仅仅持容忍态度。
美媒:甄嬛是中国人的“反英雄”?
参考消息网援引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报道,由一名嫔妃最终变成皇后的甄嬛,是名为《甄嬛传》的清朝宫廷虚构电视连续剧的主角。故事发生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他于1722年继位。这部电视剧轰动一时,不仅在一些地方电视台创下了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而且在网络上也一夜“爆红”,在中国的流媒体视频网站乐视网上的总浏览量已经超过44亿次。
报道指出,这部剧集的网络观众对于甄嬛的阴谋诡计展开了深入的思考。许多人认为这部剧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一个更多是基于关系和腐败而不是功绩的体制的潜规则常常迫使人们在成功与正直之间作出选择。甄嬛“教导”他们,成功的最快路径是比别人更愿意和有能力运用“手腕”。一名网络用户写道,甄嬛的上位史,“令人们认识到,社会是黑暗的,社会让坏人变得更坏,让好人变成坏人”。
荧屏上的“反英雄”在美国等国家已经流行了数十年,但是在政府最终会评判电视剧内容的道德正确性的中国,甄嬛的出现是崭新的,具有某种潜在的威胁性。中国的监管者们尚未下令取缔《甄嬛传》:这部剧集被划分为“历史剧”范畴,这是一种允许的类别,不像某些“穿越剧”,因其对待历史的“轻佻”态度而遭禁。
在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中,21.9万名受访者中目前只有29%赞同“电视剧和电影应当传递正能量;鼓励道德竞赛的《甄嬛传》不值得推崇”。大多数人,约占68%,认为“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了“杜撰和千篇一律”的作品。大众已经发声,他们想要自己的“反英雄”。
中共党报:大长今价值观胜甄嬛
《人民日报》曾刊登署名文章,罕有地批评国产电视剧集《甄嬛传》,指该剧宣扬“学坏才能生存”、“以恶抗恶”的扭曲价值观,文章大赞早年热爆亚洲的韩剧《大长今》,称其表达坚持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主题,价值观相较正确得多。
该篇题为《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评论,开篇就指内地近年一些领域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犬儒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恶化、社会诚信缺失。这种社会风气投射到文艺创作,《甄嬛传》就是一例,主角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变得阴险毒辣,用权术和阴谋打击对手,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
但文章盛赞《大长今》的主角长今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同样受到迫害,但她未以比坏的方式战胜对手,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说明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对比之下,其价值观比《甄嬛传》正确得多。
该篇文篇引起网民讨论,有人认为《甄嬛传》传递的价值观虽令人心寒,但现实本就如此,电视剧只是反映现实而已,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做坏事不受罚,才是社会道德倒退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样的批评,《甄嬛传》导演郑晓龙表示难以接受。“评论里说《大长今》教人学好,遇到不公平的事,就默默忍辱负重,《甄嬛传》老是讲勾心斗角,把人教坏了,按照这个标准,四大名著还能看吗?《红楼梦》里有几个人有好下场,宝黛爱情能成功吗?《三国演义》讲的都是阴谋诡计,教人的也都是阴谋诡计;《水浒传》动不动就造反,宣扬暴力文化;《西游记》里孙悟空动不动就打到天上去了,这些都没法看了。”
郑晓龙说,脱离了时代背景批判《甄嬛传》,是非常不讲理的。封建社会如果靠大家理想化的忍辱负重就化解所有矛盾,天下一家亲,为什么还要用暴力推翻封建王朝?这样拍是童话而不是历史。“我一开始很生气,但冷静下来想想又有点‘洋洋得意’,批你说明你火嘛。这个问题没有真正的是非,没有真正的标准,对于没有真正是非的评论,我觉得很无聊,同时也觉得恶心。”
中国人为何看不厌宫斗剧?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去年年底发布通知,从2012年1月1日起,各卫视黄金档不得播出宫斗剧、穿越剧等四类剧集,并在2012年10月之前不再接受批准以上题材剧集的立项申请。
《光明日报》文章称,“宫斗剧”已经成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凶残阴险的竞技场,日复一日,当它们充斥我们的荧屏时,历史,哪还有正邪之分?人性,哪还有善恶之辨?
鉴于“宫斗剧”泛滥成灾,广电总局出台限制措施,卫视黄金时段禁止播出。问题的困扰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大清后宫》、《宫心计》……一出出宫廷恶斗的故事占据了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电视屏幕,汉与唐、明与清,多少历史的盛衰、兴亡的教训都退居远方,走到前台的是一个又一个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却无从考证的宫廷故事、人性斗争。在这样的叙述中,有时又借助了“穿越”的奇术——跨越时间、跨越历史、古今混杂,张飞可以打岳飞,关公可以战秦琼,艺术创作的随意由此被“发挥”到极致,《群星会》、《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热播一时。
这样的“宫斗剧”在什么意义上超过了一般文学故事的范畴,超出了我们忍受的边界?仔细查看,我觉得问题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故事”很快形成了一系列僵化的套路,逐渐创意寡淡而令人厌倦。不信你随意打开网络搜索,就能够看到网民们对“宫斗剧”情节与人物模式的概括归纳,诸如姐妹反目、慢性毒药、苦肉计策、“狸猫换太子”、皇帝成了痴情种等。有人指出,这些故事不过是在“山寨”TVB宫斗剧,从情节架构、人物设置到造型包装,几乎都是在“山寨”他人,根本缺少自己的创造。
更深的问题可能还与历史观有关。在我们常常将真理的评判权最后交付给“历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依然愿意严肃地看待我们的过去,并力图从中引发更多的道理和教训。在这种思维下,大量似是而非的“历史”故事铺天盖地而来,的确让“严肃”的我们一时间手足无措,大感混乱,以致不能忍受。宫斗剧已经成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凶残阴险的竞技场,日复一日,当它们充斥我们的荧屏时,历史,哪还有正邪之分?人性,哪还有善恶之辨?
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确实产生着某种消解信仰和正当价值的作用,在我们对价值的追求还不得不继续由“历史”来承担时,的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这些“历史”的严肃性!
我们应该宣扬和鼓励文艺市场真正的多样化,让多样化的艺术样式尽力施展各自的力量来争取观众,在真正多样化和充满艺术趣味的竞争中,让那些庸俗的部分自然淘汰或者改变,而在鼓励和推动文艺多样化的方向上,我们的行政管理部门颇有施展的空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