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喜欢马可·波罗笔下的泰州城
“我越来越感到,不同国度的人其实同属于一个家。”
“这城不大,但尘世幸福极多。”马可·波罗笔下古老而宁静的古城,就是泰州。
22日晚,克莱齐奥受邀夜游凤城河。初冬的凤城河两岸,幽静而淡雅,柳暗花明处的一处古戏台上,昆曲演员甩着水袖将唱腔演绎得美妙绝伦。
水波流转中,克莱齐奥也在内心与马可波罗对话:“我在猜想,马可波罗是不是也乘着船而来,那条船上也笼罩着轻轻的雾气,他是否能感觉到,他即将进入的这座城市是文化、思想、艺术的诞生之地?”昨天的演讲中,克莱齐奥说,上岸时岸边浮动的光影和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让他顿感恍如隔世。
17世纪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辅助工部侍郎治水,其间,任职泰州。克莱齐奥询问陪同的江苏作家,“孔尚任在这里做治水官员,做得好么?”熟稔这段历史的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费振钟被他的认真劲儿逗乐了:“当时当地的官员对他不好,他受到了冷遇。”
克莱齐奥说:“我最重要的工作是读、感受、历险,不仅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而且要观察每天发生的东西。我越来越感到,不同国度的人其实同属于一个家。”
他
在旅行时一本《墨子》随身携带
“我到这里不是做老师,而是做学生,到中国,首先是学。”现在的克莱齐奥,正陶醉在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相遇中。此次旅行中,他还随身携带一本南大出版社出版的《墨子》。
他说,自己小时候,对中国并不了解,读了中国的游记和传奇后,逐渐知道嫦娥奔月,“但知道得不多,当时可能只知道有兔子,所以我给孩子们老舍的书,就是希望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生活、人的生活。”
最近,克莱齐奥在南京大学开了一门通选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课堂上,他发现了艺术跟科学的紧密相连,“例如小孔成像,最早是墨子通过湖水中倒映的亭台发现了小孔成像的暗室原理,这让我很惊讶,因为这在西方的文献中没被提及,但小孔成像原理却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广泛运用的作画方式。”他说,课堂上,还有中国学生向他讲解泼墨的技法,这使他对法国的印象派也有新的认识。此外,他表示,科学对艺术、文化、历史的推动,将启发他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探索。
他
在学习时好奇中国文化
品味“老南京”
“弥凡(米饭)?”“弥究(米酒)?”在文学与文字形影不离的生活中,克莱齐奥一直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充满好奇。即使在用餐时,他也时常拿着筷子,抓着老朋友许钧教他学中文,并频频举杯,向他身边的中国朋友示意。
克莱齐奥说,10多年前自己在泰国时,就想学写汉字,还专门买了学习写汉字的书,但后来不了了之。这次到南京来,他又捡起这个兴趣,走在路上,他会默默地记诵汉字的字形和读音。“现在我想去什么地方,就写个纸条递给出租车司机,他们就能准确地把我送到,证明现在我的中文学习还是很有进步的。”
在南京的2个多月,这个73岁的诺奖大师也过出了“老南京”的生活节奏。夫人回国的这段时间,他会自己去买水果、面包,把自己喂饱。除了准备每周二、周四晚的课,闲暇时,便穿着陪了他十多年的羽绒服和鞋子,追逐着南京古城的光影仔细品咂。在浦口火车站,他寻找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在栖霞山,探访中国佛教文化的痕迹;在下关码头倾听长江的浅吟低唱;在明孝陵的石象路,与陵前千年的神兽隔空对话……
人物名片
勒· 克莱齐奥,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 “法兰西三星”。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2008年,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