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的背后:艺术创作环境变化大
对于陈强的逝世,崔永元曾说:“我觉得现在的艺术创作环境、开拓视野的机会,都比陈老爷子那个时代多得多,但是商业对文化艺术的伤害太厉害了,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圈里的人在意艺术追求,提高审美趣味,所以我们也更加怀念陈老爷子,他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
艺术创作环境确实进步了很多,当年拍摄一部电影,不像现在可以让演员随便选角色,谈片酬,当时大部分角色,都是上级下达的任务。
有媒体披露,张瑞芳在1961年拍摄代表作影片《李双双》时,因当时的政治大气候,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和非议。剧中的李双双本是个心直口快、大公无私又极朴实的农村妇女,而且作品的风格本来就是喜剧,但张瑞芳说自己表演时却顾虑重重,连笑也不敢笑大了,生怕被戴上“丑化劳动人民”的大帽子。
剧中那些男女主人公生活气息浓厚的台词,都曾被改来改去。即便如此,《李双双》刚问世时,也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有些批评近乎苛求。最终在周总理明确地肯定下,《李双双》的命运才迎来转折。然而在之后的“文革”中,《李双双》仍然被戴上了“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帽子,张瑞芳甚至还因此遭到牢狱之灾。
相比当年,如今的中国电影大环境已经自由、宽松很多。但为什么却难以再出现那些让人感动一生、铭记一生的经典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龙套大师”黄宗洛,一辈子没演过什么重要的角色,青年时他专演土匪、喽等舞台上的坏蛋角色,离休后又涉足影视剧,扮演太监、看门大爷等小角色,迄今共塑造了100多个类似的小人物艺术形象,自诩为“百丑图”。
在长期的演戏生涯中,黄宗洛把头发一会儿染黑了,一会儿染白了,一进入角色,肢体语言、说话口音甚至眼神都不一样。对于自己的演技,黄宗洛曾说:“我很羡慕那些天才,他们跟闹着玩似的就演起戏来,居然能很快就红得发紫。咱天生就是蠢才,兢兢业业,从来不敢怠慢。我的诀窍只是苦干、笨干,加傻干!”
而放眼当下的部分明星,外型上集体整容成锥子脸、大眼睛,演技上不管是开心、难过,还是生气、嫉妒、心碎、悲伤……常常是一张苦瓜脸到底。炒作上可以无底线,突破一切想象,更有甚者靠“潜规则”上位都已经不是新鲜词,难怪方青卓抱怨:“我一度对中国电影很失望,甚至想改行卖地瓜。”2012年7月4日,北京,陈强追悼会在八宝山大礼堂举行。图为朱时茂出席。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如何继承:拿出对抗现实的精神
如果我们只是高喊“继承老艺术家的精神”,那迟早会变成一句空话。作家解玺璋建议,“首先就要趁他们活着的时候,早一点下手,加以整理和总结;其次,还要有人拿一点对抗现实的精神出来,身体力行,把老一代艺术家的宝贵遗产发扬光大。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有尊严的演艺职业能代代传承下去。”
其实已经有人在行动起来。中国广播艺术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团长江平,虽然昨日其电话转到秘书台无人接听,但他曾感叹“我三十年如一日甘为他(她)们老影人做剧务当使唤小子”,也正是他出版了《我与电影人的亲密接触》,详细记录了多年来与118位老影人交往的点滴故事。他还一手促成了《飞越老人院》的顺利拍摄。
说到对抗现实的精神,不少明星开始了零片酬出演,黄晓明日前在上海电影节上就强调:“有好电影就来找我,片酬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同时他还表态, “电影市场需要死在沙滩上的人,我愿意做牺牲者。”刘晓庆近日也直言“我不是那么爱钱的人。”更劝导那些忙于赚钱的演员,“我对幸福的定义就是,一个人有一定的钱,衣食无忧,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时有一个爱你的人,这就足够了。”
另外,中国电影博物馆近日开展了“追忆一代大师--陈强”的电影公益展映,从7月3日到7月15日,分别免费放映《太后吉祥》、《二子开店》、《父与子》、《画中人》等电影。希望追忆大师银幕身影的观众可前去观影。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