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发出爆炸性新闻
组委会经费缺乏,无法刊登广告,张安东于是骑上自己的二手越野摩托,天天带着蒋和欣到北京各大高校的广告栏去张贴报名简章。“靠,北大学生最可怕,看问题看得那么透。”蒋和欣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忍不住说了句粗话,“在北大贴简章时,几个学生过来观看,当场就评论:‘这不就是选美吗?’惊出我一身汗。”
有时,张安东骑摩托外出看到漂亮女孩,如果旁边有家人或朋友陪伴,就过去主动邀请对方参赛。为什么一定要有家人陪同才去邀请?“那个时代,随便在大马路上和姑娘搭讪,是有可能被当做流氓抓起来的。”张安东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
4月8日是报名的第一天,来了50多人。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刘卫兵正在新华社摄影部实习,听说了这一比赛,就带着一架海鸥相机,跑到崇文区文化馆去看个究竟。他请教什么叫“青春风采比赛”,同行诡秘地笑笑,悄悄告诉他,其实就是选美比赛。他决定,先采访再说。但大部分女孩都是背着单位和家人来参赛的,大家都躲着他,只有一个年龄稍大、比较大方的女孩接受了他的采访。面对“为什么参赛”的提问,刘卫兵至今还记得她的回答是:“培养气质,锻炼素质。”但他拍的这组片子并没有发表。“我和新华社的老师们都觉得,这类新闻不太适合发。”刘卫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记者曾利明率先向海外发出了报道《北京首次举行“选美活动”》,紧接着又发出了题为《北京选美报名第一天》的报道:“8日晚上,两位女军人捷足先登,从容走进体检室,测量身高、体重、腿长及三围。现场有些条件很好的女孩只作壁上观,北京时装队的卢娜莎就是其中一个,她说她先看看情况,反正报名截止日期是15号,最后一天报名也不迟。”
19岁的北京女孩魏雪是无意间报的名。她家解放前是商人家庭,家境比较优越,高中刚毕业的她正在家准备出国留学。当天她经过崇文文化馆,看到报名简章,觉得挺好玩,就进去报了名。
后来成为电影演员的潘婕也报了名。21岁的她当时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业余时间在纺织部下属的一个女子时装模特队担任队员。她的好朋友杨秋怡是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的学生,看到比赛消息后,急切地要来参赛。杨秋怡很漂亮,但是当时很穷,连8元钱的报名费都掏不出来,还是潘婕帮她出了。
北京的春天,狂风呼啸,沙尘四起,潘婕和杨秋怡头戴纱巾,从蓟门桥乘车来到崇文门,其间倒了好几趟车。潘婕虽觉得报名费不菲有点犹豫(她当时参加一次时装表演的报酬才7元钱),但是想到费了那么大力气,自己也就报了名。
最终,除了一些一看形象就不行没有被允许报名的,报名参赛选手共842人。
“比赛和体检非常相像”
正如曾利明在报道中把赛场称为“体检室”,那次大赛留给潘婕的最深印象,就是比赛和体检非常相像。
她去的那天,报名的选手很多。大约一百人左右,挤在一个大屋子里,排成几个长队。评委这摊儿负责查视力,那摊儿负责量身高、三围,另一摊儿负责才艺表演⋯⋯选手赛完一个项目,就到另一处去排队比下一个项目。
潘婕是穿着一件带有大垫肩的粉色风衣去的。风衣是她在东四最时尚的小店买的,当时女装流行大垫肩。发型是当时流行的盘头。幼教毕业的她想表演钢琴演奏,但是现场没有钢琴,她就走了几步模特步,跳了段舞,就算是特长展示了。
潘婕听到评委在议论,要把她的朋友、文静美丽的杨秋怡评为第一名,把她评为第二名,但是杨秋怡的三围不如潘婕好,尤其是腿不如潘婕长――两个人身高差不多,潘婕的腿长是87厘米,杨秋怡是78厘米――就把杨秋怡的腿长改成了跟潘婕一样。
潘婕惊讶于评委的不避讳,但并没想过提出抗议,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那时候不像现在,像超女得第一意味着多少钱,多少名多少利。那时候真没有,真的是无欲则刚。1988年能大红大紫又怎样,又挣不了多少钱。”
5月初,初赛选出的300名选手参加了复赛。
潘捷顺利进入了复赛,但因为去南方参加模特比赛,没能参加复赛,不过,组委会同意形象和表现都很抢眼的她直接进入下一轮。
魏雪也进入了复赛。她对进入前50名很有信心,因为她有两个绝活,一个是英语演讲,另一个是民族舞。为了复赛,她还自费请了专业舞蹈老师进行辅导。她的参赛服装是姨妈从国外给她带来的绿色紧身上衣和黑色裤子,上面缀有很多小亮片。大多数选手都是素面朝天就来了,只有她涂了口红。
复赛设置了泳装比赛的环节。比赛时,10人一组,列队进场,面对评委站定,每个人依次走近评委,再走回去。曾利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此大胆的赛程设置让感到惊讶,感叹北京真是领风气之先。不过,魏雪中学时练过多年的跳水,对穿泳装倒不是很在意,她还记得,当时穿的是一件黄蓝相间的泳衣,很漂亮。
与比赛的顺利进行相反的是,广告招揽并不成功。负责谈广告的蒋和欣连一件西服都没有,每次只能借张安东的顺美西服穿。他至今记得,他和赵耀在长城饭店与香港一家皮草公司谈广告,第一次知道了“皮草”这个词。“我们那时都说‘皮货’,哪知道什么皮草啊!”最终,只有安徽一家小礼品公司提供了两万多元的广告费和一些小纪念品。
筹到的费用只够维持比赛的各项支出。当时,一般工作人员能拿到每天10元的劳务费。组委会成员不拿报酬,只管两顿盒饭。“但是在1988年,你要知道,吃盒饭也是很牛逼的事情,跟现在不一样。”赵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