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的尺度
这个夏天,《开天辟地》、《中国1921》、《永不磨灭的番号》、《我的青春在延安》、《烈火红岩》、《红色娘子军》……在荧屏上火了一把。有不少观众认为,这些红剧摆脱了脸谱化、概念化的惯有套路,不仅大胆尝试启用明星、探索伟人感情世界,还糅进了时尚剧元素,“红剧变得好看起来”。但是,市场导向是一把双刃剑,尺度把握不好,就很可能由一味迎合观众而走向低俗。事实上,为了争夺收视率、争夺广告市场,一些被冠以红剧之名的作品,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一方面,所谓革命年代,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上看,生命个体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硝烟四起的时候,吃喝拉撒爱恨情仇还是要照常进行的。忽视或者遮蔽不代表它不存在。那个史诗神话般的时代已经随着特型演员的淡出银幕和荧屏而渐行渐远。许多真实而隽永的细节正慢慢积聚在红剧中。
而另一方面,既然革命故事要从年轻人、从平凡生活开始写,那就不能绷着脸,必须要有年轻人的特征:激情,冲劲,打打闹闹,率性而为,有爱情纠葛,免不了会头脑发热,甚至犯错误……这些,给了新红剧无限空间去想象和发挥,题材也势必多元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认为,现在把爱情、家庭、谍战的元素放进红剧里面,其实是一种回归。而市场,也在为这种趋势推波助澜。
爱情是人类的天性,青年男女,志同道合,在革命道路上产生爱情亦属必然。况且,能凭纯男人戏获得成功的电视剧实在太少。但相比上世纪红剧中的红色爱情,如今的红色爱情有些火辣。
比如刚刚演罢新版“薛宝钗”的李沁,日前在以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为主要线索、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的《中国1921》中,饰演杨开慧。剧中青年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尤受观众追捧。这位“杨开慧”,热情,奔放,女追男也就罢了,她还在雨中对毛泽东大喊:我们结婚吧,我给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脑袋,我把孩子养大……这种火爆场面,放在青春偶像剧里是小菜一碟,但是关乎伟人的历史面目,如此夸张的示爱场面,引起了不少争议。革命年代的爱情,其火辣程度因人而异;观众的心理接受程度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在没有特别的表达需要时,能做到可信就可以了。
不仅爱情,“人性”这一回归,娱乐也冒头了。
以偶像节目见长的湖南卫视,今夏启动了“红色青春季”,一举推出四部自制剧――以毛泽东为题材的电视剧《风华正茂》及《我的青春在延安》,剧情式纪实片《青春作伴》和《青春放歌》,还特意选择在毛泽东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其中,《青春作伴》起用了“天娱”旗下16位“超女”、“快男”饰演12对红色夫妻。谈及所扮演的伟人,其中一位超女无比激动,直言自己跟伟人很有共同之处,什么呢?――星座。不少观众表示吃不消,而一些90后却被这种时尚感吸引了。
更有甚者,《烈火红岩》的后半部分打起了渣滓洞的主意,居然让江姐在戒备森严的魔窟里玩起了“越狱”。她贿赂看守,换来了剪刀、长钉,然后挖地道,撬床板;她感动了监狱里胆小怕事的厨子,使后者答应利用外出买菜的机会替她传递消息;她还顺利地通过了高压电线、全天候的持枪守卫以及狱警眼线的窥探……年轻观众一望便知这都是某部美剧里的桥段。还有的剧里,革命者身怀绝技,脚一跺就蹿上屋顶,飞檐走壁。
如果说红剧的爱情戏中的浪漫细节取经于韩剧,那么美剧对于谍战悬疑情节的贡献同样一览无余。它们常常同时出现在一部剧中,在混搭和纠缠不清中带给观众异样的观赏体验。
有同名经典电影珠玉在前,电视剧版《党的女儿》作了一些突破,在讲述李玉梅与叛徒马家辉的斗争时,加入了很多悬疑色彩,双方在斗智斗勇、悬念方面丝毫不亚于谍战剧。
与《亮剑》、《沧海》统称为“海陆空三部曲”的电视连续剧《天阵》,首次披露了中国人民空军的创建史,而且大胆揭秘了国共两党的军人及反战日本人同心协力的一些历史真相。然而,航校内部谍影重重,国民党军人的立场摇摆不定,而日本军人也不时受到民族意识的干扰,再加上土匪的突袭、破坏……与其说《天阵》是一部军事题材剧,不如说是一部挑战观众脑力的推理剧。没想到,特务因为爱上女护士而暴露了身份,而最阴险的反派大BOSS“13号”在最后一刻才现形,居然还是个年轻漂亮的双面女谍。她,和她潜伏在国民党内部时策反的国民党空军大队长,以及航校的空军英雄之间不仅是儿时玩伴更是恋爱三角关系……
根据电影《渡江侦察记》改编的电视剧《侦察记》,被认为充斥了韩剧和美剧元素,出品方负责人微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只是表现手法,并不会影响红色主题,因为这“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更能吸引年轻人去看,去了解革命前辈的故事、伟人们成长的过程,发自内心地爱上它,比内容枯燥、表现手法单一的红色影视剧效果好得多”。而红剧剧情和表现手法多样化是必然趋势,“如果现在的电视剧还是像此前电影版一样只有简单的敌我矛盾,观众会觉得很枯燥。而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复杂冲突,更具可看性”。
5月31日,广电总局在官网上不点名地批评了5月备案的电视剧中,个别红剧“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并希望制作机构能“端正创作思想,认真调整创作思路,努力提高电视剧创作思想艺术水准”。有专家却表示,“披着主旋律外衣,行青春偶像剧、武打剧之实”,这种娱乐化倾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而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一定的艺术加工是必要的,比如加入爱情元素,就是为了吸引80后、90后观看。但是,真正吸引观众的应该是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矛盾冲突。也有创作者提出剧本创作的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大事不虚构,在小事上可以有一些想象的空间,可以创造一些情景。不过,编剧邵钧林表示,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形态多元开放带来了大众文化审美越来越娱乐化的问题,艺术生产者要面对的是如何适应形势、适应市场转变创作理念的问题。
电视剧如何书写历史
在电视台向制片方、出品方要收视率的时候,后者不得不把观众喜欢的娱乐元素往里加。而几大卫视之间的收视率大战――用徐纪周的话说“已经是刺刀见红、你死我活了”――造就了当前电视剧的市场环境,在业界人士看来,这并不是靠相关部门发个通知批评一下、禁一下就能解决的。
凡事过犹不及,娱乐也是如此,以前一丁点没有是枯燥,现在太多了又油滑。有人担心,被市场绑架的电视作品,将不利于年轻观众正确的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而文艺批评家仲呈祥更直言这是“游戏当下,忘了历史”。而制片方也大吐苦水,称红色题材太难把握尺度。因此,如何在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题材的严肃性,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好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间进行平衡,已经成为一把悬在红剧制造者头顶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至于红剧叙事,也有两极分化的倾向。一方面,近年来一部分党史档案的公开,也促成了部分红剧对于党史、中国革命史细节的关注。
而另一方面,有些剧作者总以为年轻人对党史、革命史不如研究者或年龄比较大的人那样感兴趣,一些红剧的剧作结构,总偏爱“宏观叙述”,乐于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教科书般的整理和归纳,疏于悬念设计、情感铺陈,以至剧不像剧,倒像是历史书上的编年表、大事记。当然,这可能归咎于剧作者或者导演的叙事能力,因为空道理是没有生命力的。
红剧的正题大多跟中国革命史有关,它不仅是一门伴随着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而且需要人们终其一生去辩证地认识,逐渐接近而无法穷尽的历史真相。对于什么是历史,却是见仁见智。2010年的一个晴天丽日,崔永元到上海放映纪录片《我的抗战》。一坐定,他就说,感谢大家冒雨前来。众人面面相觑,有人嘀咕这是在倒时差还是发神经啊?崔永元先是一脸坏笑,转瞬又言归正传:如果在座诸位记者回去写,今天,某年某月某日,雨,那么后人读到这段,自然认为今天是个雨天……这,大概也算是对“历史”二字的又一新解。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