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明星娱乐

《鲁迅传》流产始末:周恩来过问 塑人还是塑神?

www.sinoca.com 2011-06-08  腾讯网



  【剧本】鲁迅到底是人是神,执笔者也糊涂了

  面向艺术:能不能“有一些生活细节刻画”

  1961年《人民文学》第1-2期发表了《鲁迅传》剧本的上部,这其实已是这一剧本修改后的第3稿。此稿发表之后,又经过两次修改,第5稿发表于同年的《电影创作》第6期。错过“建党四十周年献礼”之后还经过多次修改,1963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剧本(上部)的单行本。

  剧本如此反复折腾地修改,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下面摘录了一些当时参与剧本修订工作的文艺人士的讨论观点,一窥当日的政治气候。

  “上集的戏从辛亥革命开始比较妥当。鲁迅从日本回国。满腔热情,要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希望建立共和国。但辛亥革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鲁迅陷于失望之中,……到广州以后,他又兴奋了,…下集开始,大革命失败,又是一个大失望,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家,完全绝望了。……看到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终于成为共产主义者。”――这是夏衍为电影定下的基本结构。至于其为何对鲁迅少年和青年求学时代不着一墨,尚无史料可资说明。

  “关于结构问题,主要根据历史事实,有些地方允许虚构。私人生活可以避开不写。……在人物方面,有些人一定要用真名,如胡适。在戏中,许大姐(即许广平)一定要出场,这也不能用假名。另外的人,与其用假名,还是不出场为妙。如有必要,可以对话中适当提一下。”――茅盾认为,杨杏佛、瞿秋白、陈延年都要出场,都应用真名。但他不同意在戏中将自己称作“止敬”,更不希望将自己写入剧中。”

  “我们的一些同志曾说‘鲁迅在五四前后是进化论,1927年以后才转变为阶级论的,’这个说法,不够恰当。人的思想不能分割,不能一刀切的。”――邵荃麟。

  “鲁迅写农民写得很深刻,但他的确也只写了农民的一个方面,他偏重地写了农民的消极面,没有写农民的革命面。……闰土有没有革命性?祥林嫂有没有革命性?都没有。阿Q写了一点,但阿Q的革命太糊涂了、太盲目了。最后为革命而死,被敌人枪毙了。……阿Q身上尽管有千条缺点、万条缺点.,只要有了‘要革命’这一条,就当作同志对待,是阿Q同志,不是阿Q混蛋。但他的作风相当坏,如果让他当领导,一定是个三类社。……毛主席对阿Q的估价,还是当他革命的。至于在电影上,阿Q的确很难表现。我看把阿O搞得引人同情好一些,不要使人有厌恶之感。”――周扬。

  “节奏太急促,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生活写得少了些。如果拍三、四部片子,波澜起伏就可以处理得好一些。上集他是独身的,下集里家庭生活是否可以多一些?有些生活细节对刻划他的性格有帮助,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他的性格。”――唐。

  这些意见有中肯,也有违心,更多的则是折中。欲求折中而不可得,正是1961年的气候特征。

  面向政治:“高大全”与“假大空”已显雏形

  除人物思想与人物形象之外,欲求折中而不可得的情形,在有关鲁迅的史实方面也有充分表现。

  1、史实虚构

  剧本为突出鲁迅和党的亲密关系,虚构了李大钊多次和鲁迅谈话的情节。包括李大钊邀请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稿;李大钊以领路人的姿态向鲁迅介绍革命形势,劝其南下广州参加革命;陈延年送给鲁迅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鲁迅读后深受震动;陈延年让郭晓鹏转达希望鲁迅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离开广州到上海相见……等等。

  众所周知,鲁迅1926年离京南下,主要原因是为了爱情――为了与许广平的关系,为了摆脱与朱安形式上的婚姻。但这样的事实不能写入剧本,因为在当时看来完全没有政治意义,而且对鲁迅的形象有贬低效果,所以,鲁迅离京必须是出于政治理由。所以,就有了:李大钊到西三条拜访鲁迅,催促他前往南方,去体验那里澎湃的革命气息。

  1927年鲁迅离开广州去上海,同样还是出于个人的原因。但这样写同样不行,于是陈延年的劝告再次被虚构出来,共产党人护送着鲁迅和许广平登上了前往上海的轮船。但事实是:鲁迅离开广州时只有一个名叫廖立峨的学生前去送行,廖并不是共产党员。

  剧本里浓墨重彩提到的:鲁迅和胡适在《新青年》编辑会议上的辩论、鲁迅为女师大学生通风报信、鲁迅在“三・一八”时提醒学生注意段棋瑞的阴谋等等,均属虚构。

  在剧本讨论中,何其芳对这种毫无依据的虚构持反对意见,他说:

  “剧本里真真假假都有,当然不是要一一考证,问题是鲁迅和李大钊的来往是不是那么亲密,我就有怀疑,有没有根据,是不是在老虎尾巴里那样谈心,什么消息都告诉他?到广州后,陈延年给他《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鲁迅的反应还相当强烈,这个有没有根据?他看到没有看到这本书?即使看到,能不能认识其重要性?是不是就能看到农民的革命性?虚构,我想也应该符合一点什么东西,不一定是符合事实呢(因为是虚构),是不是要符合鲁迅当时的思想情况呢,和党关系等等。还有鲁迅当面对王金发不客气,我也有怀疑。传记片有两种:一种是有事实根据,文献性的;一种是故事性的。这部片子应该属于后者,细节、次序,当然容许虚构和变动,但是总不要引起读者的怀疑才好。”

  另一参与讨论的艺术家阳翰笙,态度要缓和一些,认可剧本可以有部分的虚构,但这种虚构不能太离谱,至少要与传主的思想相统一。他说:

  “鲁迅和李大钊的区别与关系,剧本基本上处理得好。他们有关系,但没有这么密切,这是事实。但是为了突出鲁迅和党的关系,就不能不虚构一些。是不是虚构那么多?能不能再略一略?鲁迅和李大钊有区别,在探索道路时有仿徨,而李大钊是初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后来成为党的领导人,他们的区别在剧本里是明显的。要更明显,也有困难,把鲁迅写得再落后一些,也不合事实。究竟怎样写,还可以再斟酌一下。”

  2、细节遮蔽

  比史实虚构应用得更广泛的,是细节的遮蔽。

  首当其冲的是与鲁迅有深度联系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很多远离革命,鲁迅却又和他们关系密切――不能不涉及到这些人物,但这些人物又是必须被批判的,处理的办法只好是遮蔽掉他们。譬如钱玄同,执笔者陈白尘认为他应该在电影中出现,但不能用真名,结果就用了鲁迅给钱玄同起的绰号“金心异”;至于国民党人,也有处理办法 ,譬如戴季陶与朱家骅合在一起,成了“戴家骅”,观众也无从考据。

  剧本中的生活细节也被遮蔽得很厉害。革命者似乎天然必须与生活绝缘,绝缘程度越高,革命性越彻底。剧本中经常出现鲁迅家中的镜头。按常理,鲁迅家中不仅有他母亲,还有妻子朱安,还应有周作人。尤其是朱安,无论鲁迅对他态度如何,她在鲁迅家中的长期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但剧本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朱安的影子;自然,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周作人的影子。这显然是对鲁迅真实生活场景的撕裂。

  有意思的是,创作组其实非常重视细节的历史真实性。阳翰笙曾经提出告诫:“真人真事尽可能核对一下,特别是关于敌人的。胡适等人都在台湾,他们一定会集中力量搞我们一下,说我们不真实、造谣。《新青年》分家,是不是面对面开过会?钱玄同、李大钊、鲁迅、胡适都参加?最后一场,鲁迅清算进化论思想,已经成了阶级论者,他的思想是不是真实发展到了这个程度?恐怕不要说得太死,把他的思想的高度搞得准确一点。”创作组关心细节关心到了屋子里椅子和床的摆放位置(曹靖华等对此提过很多意见),却坚决不让朱安走进鲁迅家的大门,这其中,自然是有椅子无关政治正确,朱安却有损伟人形象的考虑。但如此一考虑,所谓纪录片,也就失真了。

  对剧本作更多的文本分析,也已没有多大意义。不妨以执笔者陈白尘之女儿陈虹为父亲的回忆录《对人世的告别》所撰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由于被塑造的人物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因此把关者除上海市委外,更有中宣部的诸位领导。父亲的手被众人牵制着,他不敢去描写鲁迅的常人情感与凡人生活,也不敢按照写戏的规律,赋予他一定的性格。一层层的审查,一追遮的修改,父亲已没有了自已的思想,写到最后,鲁迅到底是人还是神,连他自已都糊涂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大S汪小菲合力秀恩爱否认劈腿 吕婉柔:这是事实!
下一篇:超越常人耐受度极限:惊悚啊 Gaga穿成这样(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