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书是给心灵抹上“隔离霜”
羊城晚报:您的很多小说,都写到了中国的历史。我也发现,对历史的书写,近年来很受海外华文作家的喜欢,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题材?
严歌苓:也许是使命感吧,我们这一代人都没有办法摆脱的。离开中国到海外生活,也许是有一种距离,可以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祖国和思考祖国,感受会有些不一样。从1949年建国以来到现在这一段时期的中国,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海外也常常会被提起。这段历史是全世界都没有过的,西方人对这一段历史也特别感兴趣,这一点也许让我下意识地比较看重这段历史。
羊城晚报:一位女性作家,写那么坚硬甚至冷酷的战争和历史,觉得难写吗?
严歌苓:我不觉得难啊。因为我永远都在读资料,看历史书,这是我很享受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人有了历史知识,素质会很不一样,考虑事情的角度也会很不一样。尤其在创作的时候,要写到某段时期,就会自然地在笔下产生厚重感,而不是临时去翻阅书籍,临时去打造历史,那会写得特别的“隔”。另外,现代社会很浮躁,没有一个阅读动力让人沉浸下来,读一些历史书,会帮助人对当下的浮躁起到一种“隔离霜”的作用。
《金陵十三钗》灵感源自“南京大强奸”的叫法
羊城晚报:现在国内观众很关注由张艺谋导演的根据您小说改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十三个妓女拯救一群唱诗班的小女孩,使他们免遭日本人强奸的厄运,这个角度非常特别,小说是虚构的吗?为什么会想到从这个角度写南京大屠杀?
严歌苓:“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在西方叫做“南京大强奸”。实际上,从比较形而上的角度来看,这段悲惨的历史,是一个外族对另外一个民族从肉体到心理的强奸,它比屠杀―――解决一个生命更残酷。在南京大屠杀里,当时死了30万人,其中有8万女人被强奸,这个数字令西方人很震惊,所以西方会一直这样去称呼这个事件。我当时看到史料上有这么一个记载:一群秦淮妓女自我牺牲去拯救一群女学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悲壮,很有力量,也很有意思。战争会使人很多东西突然之间发生了改变,即使连妓女也会如此,战争也能使人性发射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这个就是我想要表达的。
羊城晚报:您对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电影有没有信心?
严歌苓:有信心,因为他自己也将这部电影看成他人生中的一个大事。
写作有时会写到恶心想吐
羊城晚报:您比很多作家写得都多,您是个勤奋写作的人吗?
严歌苓:我非常勤奋。我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写得很激动,有时候会写得恶心想吐,真的是生理上的恶心。一般来说,我每天早上开始写作,写到下午三点结束,晚上基本不写作。除了对写作有很高的热情之外,还由于我的性格原因:我是个不喜欢毁约的人,一般承诺了别人约稿,我都会兑现,所以,造成了我在写作上很高产。
羊城晚报:我知道您父亲也是位作家,他对您的影响大吗?
严歌苓:我父亲是个美学趣味很高的文人,古今中外的书读得很多,知识很渊博。他称自己读书是在“鉴赏”。他是我的良师益友,经常给我文学上的一些忠告。比如说,我写到《人寰》之后,他告诉我,你写抽象已经写得最好了,再写下去会干涸,也很难超越,必须要用细节、故事情节来支撑长篇小说了。所以,那之后,我就开始写《第九个寡妇》。在他的引导下,我不断矫正自己的方向。
羊城晚报:前一阵刚播完的电视剧《铁梨花》是您跟父亲合作的?
严歌苓:其实那是我父亲的作品,是我父亲为我继母写的。由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洛阳,我父亲不可能再跑到洛阳去采风,而我恰巧对洛阳很熟悉,在那里的农民家住过一段时间。因此,我就帮他到洛阳采访,了解一些当地的情况,包括电视剧里盗墓的事情。我只为他充实了洛阳的味道和风情。
做女人要懂得“爱的纪律”
羊城晚报:您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很懂得做女人的女人,您的不少关于女人的妙语都被很多人引用,比如您曾经说:每天下午三点就要化好妆等着丈夫回家,认为 “你要是爱丈夫,就不能吃得走形,不能肌肉松懈,不能面容憔悴,这是爱的纪律。否则就是对他不尊重,对爱的不尊重。”这段话有人认为是您的“矫情”,您怎么看?
严歌苓:我承认我是很爱漂亮的,也有一点小资。我不喜欢被人看到自己很狼狈很不修边幅的样子,即使那个人是你的老公。老公每天在外边工作很辛苦了,下班之后,总是要让他赏心悦目,包括对自己的老婆赏心悦目,这样心情也会轻松愉快。反过来,这么做其实我自己心里也会很愉悦的。
另外,我在家里也会点点蜡烛、放放音乐、摆摆鲜花等做这些让人感觉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我很在乎这种仪式,我们一家人都在乎。比如说吃饭。在我们家吃饭是很重要的事情,桌上摆好四菜一汤,把电视机关上,放上一些优美的音乐,愉快地进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