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刘谦亮相春晚后,魔术大热,魔术揭秘更热。今年傅琰东的金鱼魔术再次掀起揭秘潮。由于其表演道具是活物―金鱼,又引发不少人对该魔术可能虐待小动物的质疑。
神奇的魔术总能撩拨起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六年前,我尚是北京电视台一名综艺节目主持人,比普通观众有更多机会接触魔术和魔术师。
2005年春节,我与众多艺术家赴欧洲慰问华侨华人。队伍中即有魔术大师秦鸣晓、姚金芬夫妇。他们的节目每到一地必能引起轰动,也深深吸引着慰问团内的其他成员。尤以主持人戴军、李彬和我瘾头最大,总缠着他俩要学两手。
主持人这个职业要擅长与人打交道,特别是面对陌生人。魔术表演就有这种魔力,举手之间就能让你开怀一乐,从而瞬间拉近距离。
演出间隙,两位大师慷慨地教我们一些基本的手法,并赠了我们一些小道具。大伙儿看我们很认真地学,便怂恿我们拜师。回国后,我和戴军还真拜了师,按旧时的规矩磕了头、宴了客。从此称他们伉俪为师傅、师娘。
我很珍视自己这段与魔术的缘分,更珍视与师傅、师娘的情分。
魔术之所以神秘,当然在于他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魔术师之所以神秘,则在于其行止。无论是在家练功还是台上表演,保密都是首要的。比如说在表演时,魔术师对道具箱就看得很严,一般会有专人看管。懂规矩的演艺界人士在后台总会与之保持距离,在侧幕条即使看出一二也绝不会打听“门子”,这叫尊重。
当初我们虽提出拜师,但师傅、师娘却并没有立即答应。直到临近回国的一次演出才让我看出一点希望。跨国演出,人员紧凑,师傅、师娘没带助手,道具箱只能放在离舞台最近的地方,演出时若遇鲁莽人翻动好有个照应,但这样做容易分心。最后一次演出他们便将看管道具箱的重任交给了我。虽是无奈之举,但我还是读到了“信任”二字。
回国后,师傅、师娘经不住我们数月软磨硬泡,终于松了口。磕完头,拜了师,我们的学徒生涯才算正式开始。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磕头拜师呢?首先是出于对魔术艺术家的尊重,再者是表达诚意。这门艺术很特别,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多少年心血凝成的“活儿”,倾囊相授与你,在过去是天大的事!这是给你饭碗啊,旧社会你会上两手、空地上画个圈就能有饭辙儿。
2006年年初,我参加央视《魅力新搭档》比赛,师傅授我节目“神奇的画板”,大获成功,至今感激。因为有了这样的因缘,我对魔术的表演、道具的制作、技艺的传承、节目的欣赏等等就不仅限于好奇了。同年10月,美国电影《致命魔术》上映,又使我对魔术伦理(比如说是否虐待动物以达表演目的就属于魔术伦理范畴)着迷起来。电影故事发生在魔术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两个好朋友,罗伯特・安吉尔和阿尔弗雷德・波登。两个人因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他们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是那个时代的第一魔术师。故事曲折,情节跌宕,人性之扭曲与解放皆因魔术而展开,仿佛一出人间活剧。片中有位中国古彩魔术师,其绝活是变金鱼缸,重要道具之一是大棉袍,为了不露破绽,他离开剧场时甚至还保持着台上的笨重身形和蹒跚步态。令同行唏嘘不已。虽是虚构故事,却道出了魔术师的艰辛付出。
2004年5月,师傅、师娘在排练一个叫《电锯锯人》的新魔术时发生意外,师傅为救师娘差点丢了性命。命悬一线的时刻他居然不是恳求医生救命而是请求保密,他担心这起事故会破坏魔术在人们心中的欢乐形象。事实上,处于魔术尖端领域的人几乎都面临风险。师傅有一位亲人就为魔术献出了生命;国外逃脱术的鼻祖魔术师胡迪尼也是死于魔术;大卫也曾经被困在火海里。
至于平常表演也总是充满挑战。2005年初,他们在公海的一个游轮上表演,请一位外国观众上来将师娘用绳子绑起来。然后,师娘要将这位观众身上的西服脱下来穿在自己的身上。这次,上来了一位懂魔术的高手,他用捆犯人的手法将师娘捆得死死的。面对那位外国同行有意挑衅,师娘决定破釜沉舟。最后,她的胳膊、手腕和身上都受了伤,但表演终于成功了。那个老外只好伸出大拇指,连声说:“OK!OK!”
坦白讲:魔术本来就是假的,但最重要的是,任何一个魔术的原理,无论多简单,都是设计者的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一位优秀的魔术师必须是杂家。形体、舞蹈、表演、语言、医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力学、色彩学、心理学等等都要涉猎。所以,为了尊重设计者,要求表演者公开其原理或把道具借出观察,除非是正式的魔术教学的场合,否则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尤其是在观赏近距离魔术时,更不可“动手”或用其它方式干扰表演者,这都是对魔术表演应有的基本尊重。
当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的观众开始了解魔术艺术,明白欣赏魔术其实就是享受“被骗”的乐趣。重点不在于魔术师是如何做到这些神奇魔术效果,而是这些“表演”能够带给你多少乐趣。即:惊艳比知晓有趣,过程比结果重要。在西方国家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魔术的设计者是医生、律师和大学教授这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喜欢魔术并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享受魔术设计和表演的独有思维方式。
欣赏魔术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心理活动。至于如何欣赏,似也可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欣赏魔术者若也能达到这个境界,便是魔术师的知音了。丢掉“原来不过如此”的简单揣测,乐淘淘于“糊涂”中,留点神秘和未知,其实是欣赏者的福分。所以,"魔"高一尺,"道"却未必要高一丈。当年拜师时,我写了幅字呈给师傅,算是初入师门的心得:知道难、糊涂更难、知道了装糊涂难上加难。于表演者如此,于欣赏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秦鸣晓:国家一级演员;美国国际魔术师协会会员;美国国际魔术师兄弟会会员;美国好莱坞魔术师协会会员。获美国国际魔术师协会“最佳魔术师”和美国洛杉矶魔术城堡“魔术讲师”称号。
姚金芬:国家一级演员;美国国际魔术师协会会员;美国国际魔术师兄弟会会员;美国好莱坞魔术师协会会员。获美国国际魔术师协会“最佳魔术师”称号。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