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明星娱乐

大决战:一部邓小平生前每年必看一次的电影(图)

www.sinoca.com 2010-09-09  网易


  1948年秋,中共中央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为了把三大战役搬上银幕,八一电影制片厂历时五年拍摄完成《大决战》。该片公映后,获得上下普遍的欢迎,在海外也产生良好反响。邓小平满意地说:“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这部巨片是如何诞生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大决战》塑造的勇敢但并非没有恐惧、聪明但时而优柔寡断的林彪(右一)形象,被认为是影片的一个亮点。

  求真求精写剧本 全国“海选”演员

  早在19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酝酿将三大战役搬上银幕,但由于条件限制,最终没能如愿。198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hu耀邦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决战》的拍摄开始启动。

  本着“剧本不好不拍”的原则,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2月成立了三大战役剧本创作组,由王军、史超、李平分别负责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部分影片剧本的创作。为了写好剧本,《大决战》创作组查阅了包括当事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资料,采访了战役参加者和有关人士300余人,还实地考察了三大战役旧战场。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和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对《大决战》剧本的创作很重视,多次召见主创人员进行研究讨论。杨尚昆对大家说:“《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剧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林彪这个人物在戏中的分量可想而知。当时有人担心片中反映林彪会有麻烦,主张不写林彪。还有人主张,如果要写就把他写成反面人物。杨尚昆得知这一情况后,作了重要表态:“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这一表态对于剧本真实地反映林彪,反映三大战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作为当年的战友,杨尚昆对林彪的感情可谓一言难尽。据扮演林彪的马绍信回忆:《大决战》完成后,杨尚昆在接见剧组主要演员时,急切地问“林彪呢?林彪呢?”当有人指着马绍信说:“在那儿呢!”杨尚昆便急速上前,紧紧握住了马绍信的手,抖了又抖,眼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经过一番艰苦而又认真的写作,1987年年底,电影文学剧本《大决战》终于完成了写作,进入筹拍阶段。八一厂研究决定由李俊出任总导演,杨庆卫为总制片主任,由杨光远、蔡继渭、韦廉分别负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具体导演工作。

  一部戏的成功与否,演员的选择非常关键。摄制组决定通过“自愿报名,试戏选拔”的方式在全国进行“海选”。消息一传出,一大批特型演员纷至沓来。经过一番紧张的选拔,片中几位关键人物都有了着落。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扮演者毫无悬念地落到了古月和卢奇的名下,林彪一角则由马绍信(原黑龙江鸡西市艺术剧院演员)扮演。

  对于扮演蒋介石的人选,经过反复研究,摄制组最终选择了在影片《血战台儿庄》中有出色表现的赵恒多。而扮演周恩来的人选则选择了曾在《七七事变》、《四渡赤水》等影片中扮演周恩来的苏林。

  三场战役各有特点 小细节展现大主题

  电影《大决战》由《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三部影片组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影片的拍摄风格对于影片的成功与否至为重要。作为总导演的李俊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摄制组说:“《大决战》是完整的一部电影,虽包括三个战役,但三个战役构思在大决战一部影片里。各战役的导演要有总体意识,把握总体风格,完成总体构思。除此之外,又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风格。”

  为了使摄制组充分把握影片拍摄要点,1989年底,李俊还率杨光远、蔡继渭、韦廉三个分导演走访了作为平津战役总前委之一的聂荣臻元帅。聂帅向李俊一行详细介绍了三大战役的相关情况,这对《大决战》的拍摄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李俊的统筹指导下,电影《大决战》所包含的三大战役在全局上自然天成,但每场战役却各有特点。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是以打为主,一仗一仗地打,一地一地地夺。而平津战役则是有打有谈,军事较量和政治交锋交错,互为制约,巧妙地避开了前两部已经充分表现的尸横遍野、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将重点放在战略部署及和平谈判方面,从而使观众能够直观地领略到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巧妙的斗争策略。即使表现战争场面也很特别,如平津战役攻打天津的战斗用29个小时就攻下来了。为了显示这一特点,导演特地在银幕上用字幕精确地显示战斗时间表。

  总导演李俊经过反复认真思考,为影片定下“刀削斧砍不失其细,精雕细刻不失其雄”的艺术原则。他说:“影片应该是大笔挥洒出来的一幅巨大画卷,有分量,有气势,有力度,有视觉冲击力。同时还要注意挖掘动人肺腑的细节,没有细节就不会有感情上的冲击波。应该精选加工,努力把思想性、艺术性结合起来,使之有观赏性。尤其是我们放映时间长达9个多小时的影片,如果不充分注意观赏性,不分析观众的审美心理,就会看的人很少,这将是一个不幸的结果。”

  看过《淮海战役》的人对片中这样一个悲壮情节一定记忆尤深:在战役停顿的瞬间,一个女大学生不堪国民党士兵的侮辱逃出帐篷,身披睡衣在冬天的旷野里奔跑。一位解放军战士见状挺身相救,并用自己的棉大衣裹住女学生。两人不幸中弹,女大学生把棉衣盖在战士身上与之相拥而死……类似的情节在《辽沈战役》中也有体现:敌人的通讯班被我军包围后,一个敌军排长高喊着“缴枪不缴女人”,然后开枪把通讯班里的女电报员都打死了。战争性质及国共双方的决战命运通过女性这一特定的视角在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大决战》在演员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演出时,也很注意。李俊认为:“听领袖人物讲方言,有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大家已经听习惯了,还是用方言好。”最后摄制组在征询总政领导、专家顾问及一些老同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一部分领袖和将帅讲方言,其余人物讲普通话。

  精神上平民化 细节上生活化

  《大决战》之所以拍得既有气势,又能令人回味不已,场景营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营造壮观的战争场面,《大决战》参拍人员数量是史无前例的,仅是八一厂1000多职工中就有近800人参与了拍摄。至于所用各项物资也堪称军事片之最。

  影片中有一个反映毛泽东爬坡时冰河开冻的场景,很是耐人寻味:在茫茫的陕北高原上,毛泽东爬上山坡,举目四眺祖国的大好河山。随后镜头一转,黄河冰凌开始颤动,一幅大地回春、冰河开冻的恢宏壮观场景便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情此景,将我军走出低谷、开始反攻的背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出来。这个镜头在片中虽是短短的一瞬,但摄制组为获取它竟然在黄河边苦苦等了两年!

  《大决战》的成功还得益于编导们精致的设计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影片涉及人物众多,如何突破脸谱化的俗套确有难度。但编导们采取了“精神上平民化,细节上生活化”的手法。在表现开国元勋叱咤风云时,将笔墨更多地伸向他们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冬天冲澡、示范剃头的邓小平;满面春风、用兵如神的刘伯承,张口就开玩笑;诗人味十足的陈毅;一身硬气、打仗灵活机动的粟裕等,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演员们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吃了不少苦。由于艰苦岁月的磨难,大决战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主要领导都比较清瘦,这下可苦了演员们。为了使自己形象与剧中人物相符合,大家纷纷减起肥来,其中较为普遍的方法就是饿肚子。扮演毛泽东的古月和扮演邓小平的卢奇为减肥常常饿着肚皮通宵下棋。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瘦身运动”,大家的身材都变得“苗条”多了。

  体形问题解决了,演员们又在内功上下起了功夫。拍《大决战》时已是深秋时节,为了拍好“毛泽东游泳”的镜头,古月在冰冷的水中一遍遍游来游去,直至拍到满意镜头为止;对于邓小平这个角色,卢奇也费了不少心思。邓小平的女儿毛毛看了影片后托人转告卢奇:“卢奇演得很好,我代表家里人谢谢他。”邓小平夫人卓琳对卢奇的造型也是赞誉有加,她对卢奇说:“我和邓小平生活多年,都觉得(卢奇)很像,没见过邓小平的人自然会觉得更像。”

  作为三大战役的重要指挥者,林彪在剧中的表现自然也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经过一番深入细致调查,马绍信对林彪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银幕中的林彪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后来《大决战》在香港上映时,剧组搞了一个观众见面会。香港观众对马绍信的欢迎程度居然超过了毛泽东的扮演者古月,很多观众都争抢着与马绍信合影。古月见状风趣地说:“林彪同志啊,现在你比我吃香喽……”

  《大决战》中的蒋介石是人们关注的又一个焦点人物。经过一番努力,赵恒多以其朴实贴切、自然生动的表演将蒋介石的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后来第十二届金鸡奖评选时,赵恒多因为没有参加影片配音工作而痛失“最佳男配角”桂冠,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评审委员会给了他一个“表演特别提名奖”。

  历时五年大功告成 影片上映好评如潮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分导演完成了三部影片的拍摄,作为总导演的李俊还必须从总体上把“最后一关”。李俊参加过百团大战,到过朝鲜战场,对于战争片的拍摄可以说既有生活体验,又有拍摄经验,对于《大决战》最后把关可谓是个关键性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大决战》剧本写作,还是在拍摄过程中,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决战》剧本写作先后八易其稿,杨白冰对每一次打印稿都要认真审阅,并提出具体要求。当样片定稿后,杨白冰高兴地对摄制组说:“请江主席题写个影片名吧。”

  1991 年6月11日,江主席与政治局几位常委审看样片,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不少历史人物在一生中有许多变化,在描写他们的形象时,要实事求是,要照应到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大决战》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创作经验。”审看完片子后,江主席还与影片主创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并欣然为影片题写了片名。邓小平对《大决战》的拍摄也很关心,后来他在上海看了片子后满意地说:“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1991年 8月1日,为庆祝我军建军64周年,《大决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时任国家主席、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也参加了首映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影片在全国上映后,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1992年1月,《大决战》荣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最佳美术、最佳剪辑、最佳道具和最佳烟火等6项大奖。同年还获得第15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总政还给《大决战》摄制组记一等功。

  《大决战》在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都产生了良好反响。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多家报纸对此作了报道,称赞《大决战》“艺术感染力大,是部好电影”。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星二代承受压力大 房祖名:爸爸是747 我是直升机
下一篇:现实生活中能盗梦吗?《周公解梦》更加有依据?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