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的老宅子前,张长山、张秀敏夫妇心里五味杂陈。
“祖祖辈辈都在村里住,这说拆就拆了,给谁都舍不得。”64岁的张秀敏对记者说。8日下午,夫妻俩又从租住地回到村里,为了再看一眼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
他们的家,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召里村,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核心区。为了给城市副中心建设腾退土地,潞城镇第一期6个村拆迁去年底已完成,第二期10个村的拆迁正在进行。
自9月15日镇里启动拆迁签约,到10月5日,2160户村民已全部签约。
张秀敏家是9月26日签的约,“镇里的政策是早签约早选房,大家都在抢着签,我们一开始排队没排上。”
说起今后的新生活,张秀敏又面露喜色。这次签约选房,她家选到了4套楼房,一个三居室,一个两居室,还有两个一居室。“不拆迁就啥也没有。大好事儿,让我们赶上了。”
故土难离。他们选的一套两居室,就是将在村里原址上建的回迁房,并且是一层。“平房住惯了,抬腿就能出门。”
“她其实是舍不得她养的那些羊啊、鸡鸭鹅的。”和老伴儿的恋恋不舍相比,张长山年轻时在北京城里的东郊木材厂当过工人,更适应城里的生活。“平房要烧煤炉,冬天还是冷,住楼房暖和多了。”
随着这次拆迁,张秀敏也实现了“农转非”,彻底告别了农民身份。以前,她在村里每月能领到900元养老金,成为居民后,将涨到1700多元。“瞧病报销的比例也能高不少。”
说到这次拆迁,潞城镇常屯村62岁的村民马保瑞说,那真是“跳脚高兴”。他解释说,这是通州话,就是高兴得要跳起来。
让马保瑞“跳脚高兴”的,不仅是村民都得到了实惠,还有公平公正的拆迁政策,以及透明公开的操作过程。“一把尺子量到底,你家几口人安排多少平方米,全上墙公布,谁都做不了假。”
在潞城镇拆迁指挥中心的电子大屏上,每个村的签约进展,哪家什么时候签约的,都一目了然。“为了尽可能照顾老百姓的需求,我们还注重拆迁政策的人性化。”潞城镇镇长吴孔安介绍,这次棚改拆迁充分尊重每家每户的选择权,期房、现房随便选,三处位置的安置房也随便选。
“我符合政策要求,政策符合我期望,所以签约很痛快。”9月15日启动签约的当天,马保瑞就签约了。“政策很明确,当‘钉子户’占不到任何便宜,所以越早签越好。”
目前,潞城镇一期拆迁的1783户中有不少已经住进安置房。在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地的胡各庄新村,傍晚,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崭新的楼房,一些老人在楼下遛弯、聊天,空气中飘来阵阵饭菜的香味。
家住4号楼15层的彭启福老人是郝家府村人,是去年一期拆迁的。在外面租房1年后,今年8月刚搬进这里的新家。现在老两口住在这套101平方米的三居室里,客厅宽敞明亮,各式绿色植物、工艺品错落有致。
“以前在村里搬家,啥都舍不得扔,但这次上楼,家具全是新的。”彭启福说,最令他满意的是,儿子、闺女都住在同一个小区,小外孙经常跑过来蹭饭。
64岁的彭启福经历过3次拆迁,这次政策最好。上世纪90年代修六环路,拆房重建,自己还得贴一些钱。这一次,不仅分到了房,装修费村集体都给补几万。“要不是赶着这个机会,农民哪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呀。”
站在他家的阳台上,能看到在建的未来北京行政办公区工地。“市委市政府搬到家门口了,你想想,这位置,这感觉,别提了。”彭启福乐滋滋地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