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同学名言则说:
I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also get rich, but mainly change the worlds.
这才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追求,和“戏子”攀比,那是堕落!您真正改变了世界,钱还会少吗?如果目标只是要挣钱,趁早改行吧,能挣大钱的行业多的就是,也比改变世界容易很多。
中国的学术生态
最后再谈谈中国学术圈的生态。上面所说,并不是代表中国的学术体制没有问题。一个特别有警示意义的例子,是前段北航招聘青年千人,开出40万年薪。这在刚刚出道的青年学者看来,已经很高了。不过这个工资遭到笔者一位做学术出版的朋友的无情嘲笑。同一个年龄水平,类似的背景,去国内的国际大出版公司工作,收入要远高于奋斗在学术第一线的青年千人,这说明什么问题?
当各个国际大出版商纷纷瞄准中国这块肥肉,大展拳脚瓜分江山的时候,我们的科研主管部门是否需要想一想,每年投入的巨额科研经费,分配方式是否有很大的问题呢?科研活动的主体,科研人员,其劳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真正体现了其自身的价值?
创新口号我们虽然已经喊了很多年,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却至今尚未理顺,处处是雷。比如Irwin Jacob教授,要是呆在清华电子系,还能开创一个伟大的公司么? 会不会因为侵吞/贱卖国有资产而进去呢?
又比如袁隆平,是不是也该身价十亿呢?
这些问题,说白了,都是体制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舆论导向问题。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现在其实已经给予科学和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从引力波的热炒,到量子卫星,都可以看出来,一些时候甚至给科学家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干扰,比如韩春雨。
当然,中国的教授们其实也该知足。基本上来讲,我们拿的每一分钱,从工资到安家费,到经费,都是纳税人的辛苦钱。在美国的公立大学,教授们的每一笔工资收入,都是网上公布的,一清二楚。
而北航的、以及很多其他院校的青年千人们,也可以期待,会福利分到一套房子。这样明的暗的实惠,出版商们是无法比拟的,欧美高校也很少有。
这里可以引用美国肯尼迪总统的一句名言,听起来很有社会主义意味: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科研的性质决定了,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只有很少很少的几个人。绝大部分学者,做的不过是添砖加瓦的事情,一辈子默默无闻。没有兴趣和热情,绝难坚持。
老百姓这么养着我们做自己热爱的事业,而不求回报,还有什么比这更加美好的事情呢?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