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清华教授:三峡防洪并没那么强 不能包管一切(图)

www.sinoca.com 2016-06-13  澎湃新闻网


  三峡水库。 澎湃资料

  三峡水库蓄水13年,迄今尚未经历过设计大洪水的考验,它真能“包管一切”吗?

  今年很可能发生“98+”大洪水的背景下,这座1998年洪灾之后建成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备受关注。

  就三峡水库防洪相关问题,澎湃新闻专访了长期研究三峡工程与长江防洪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

  周建军所在的清华大学水利系河流研究所是国内著名的河流研究基地之一,他本人参与和承担了三峡工程泥沙、防洪、生态环境、调度运行与长江防洪等科研课题,在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取得成绩,并在三峡等工程中予以应用。

  周建军师从中国已故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秉南,林曾长期担任三峡论证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三峡工程泥沙课题专家组组长。

  专访中,周建军发言犀利,称有一种观点认为“三峡可包管一切,有三峡后万事大吉”,但实际上三峡防洪能力没那么强,它主要保荆江安全,“这在三峡防洪能力论证结论中已经是明确的”。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约360公里。

  他还说,现在大家期望越来越高,觉得三峡不仅要保荆江安全,还要保城陵矶安全,近年甚至还冒出一个三峡要拦中小洪水的任务,理由是不能让老百姓每年上堤去防洪。

  周建军认为,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因为这样会占据三峡大量库容,明显增加了荆江的风险,不符合三峡主要用于防大洪水的原则。

  “三峡防洪能力没那么强”

  澎湃新闻:三峡的首要任务是防洪,您认为防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周建军:三峡蓄水13年,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但是迄今还没经历过设计大洪水的考验。

  长江中下游防洪目标是防御1954年那样的大洪水,而三峡只拦大洪水,主要保荆江安全。即再出现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荆江也不会出现毁灭灾害。 1870年洪水时,枝城流量110000立方米/秒,宜昌30天洪量1650亿立方米。由于荆江大堤远高出荆北平原,防毁灭性灾害就是保荆江大堤不溃。

  过去尽管已经拦过很多次洪水,但都不是真正需要三峡做的。长期以来把拦洪标准降低了。按道理说,这些洪水不需要三峡去拦,三峡真的需要一次大的洪水检验。

  其实,三峡的防洪能力没那么强,它主要保荆江安全,这在三峡防洪能力论证结论中已经是明确的。只是,现在很多机构和专家都不说,不愿意把这话讲出来。最后,给大家的印象是三峡可包管一切,有三峡后万事大吉。

  澎湃新闻:您认为三峡防洪能力“没那么强”,如何解释?

  周建军:一,三峡为河道型水库,实际防洪库容应该按照动态库容来计算;二,拦洪多了,水库回水线会超过库区移民线;三,城陵矶水位现在抬高很多,荆江和洞庭湖仍沿用以前的水位进行防洪规划,实际风险提高了。

  设计按照静态库容来算,三峡水库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但三峡是一个河道形的水库,汛期防洪期间,实际上水库里水流流速很快,水面坡降比较陡,因此按照动态库容来算更符合实际。这样一来,三峡就只有180亿立方米左右的防洪库容,相差40来亿。

  或者说,尽管水位维持在一个数值,但这只是坝前水位,离坝较远地方水位早已经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没有拦洪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大部分空间被占领了。

  另一方面,按照动库容推算,三峡坝前水位还没有到175米,可能170米左右时,库区在涪陵附近回水线就开始超过移民线了。水位一旦到175米,就有可能翻过防护堤导致涪陵进水。所以,考虑回水线可能超过移民线这一限制因素,水库实际的有效防洪库容还要再减掉一截。

  此外,城陵矶水位是三峡防洪规划的一个重要基准,依据是1954年洪水时的洪水位。但是,经历了60多年的变化,河道淤积等已经使水位比那时高出1.7米到 1.8米。不能小看这个幅度,它既抬高了洞庭湖水位,也抬高了荆江水位,因此就降低了三峡实际的防洪作用。特别是下游水位顶托使荆江水位抬高,三峡调节的效果更差。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合肥一变性女称两度遭性侵 是否算“强奸”存疑
下一篇:假军官与8女子办公室内发生关系 全程录像(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