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沈阳外围某市的市长,每夜换一个日本女子侍寝,他向人夸耀,他打算一年睡三百六十五个日本女子,自称民族英雄。管理日侨俘的处长和他所属的许多所长,都由当地党政要员兼任,他们从来不把这项兼职写在履历表上,他们的传记和墓志铭夸尽当年勇,从未提起管理日俘这一段。
本文摘自腾讯网,作者谌旭彬,原题为《国军在东北侮辱日本妇女风潮》。
中国沈阳,穿着传统和服的日本妓女
各方“权势”向日侨管理所的中国干部要女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遣返了数百万日俘日侨。大致而言,中方对这些曾经的侵略者做到了“以德报怨”。但在东北地区,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国军官兵针对日本妇女的强奸风潮。
此次风潮,据亲历东北接收之国军宪兵王鼎钧先生回忆:
“那时她们……为丈夫乞命,为子女乞命,为自己乞命,既而发现中国男人所要的不过如此。她们也弄不清楚眼前这个中国人谁有多大权限、谁能发挥多少影响力,她们完全顺从‘中介人’的摆布。所谓中介人,主要的是日侨管理所的中国干部,各方‘权势’向他们要女人,他们晚间把年轻女子送到指定的地方。沈阳外围某市的市长,每夜换一个日本女子侍寝,他向人夸耀,他打算一年睡三百六十五个日本女子,自称民族英雄。管理日侨俘的处长和他所属的许多所长,都由当地党政要员兼任,他们从来不把这项兼职写在履历表上,他们的传记和墓志铭夸尽当年勇,从未提起管理日俘这一段。”①
“‘淫媒’之类的人物也应运而生。我有一位本族的长辈,……他若不来沈阳,房子就由他军中的密友们自由使用。管理房屋的副官告诉我,许多上校、少将级的人物轮流在那幢房子里宿夜,年老的日本妇女晚上送年轻的日本女子来,那些军官喝酒的节目也省了,有时一个人睡人家两个,有时两个人睡人家一个。”②
“后来我到台湾,结识了一位剧作家,他当年在军中做政工,他的部队第一批出关,进占沈阳。他的官阶虽然低,却也有一段醇酒妇人的日子,他说,他们当时的口头禅是‘以个人幸福庆祝抗战胜利’。……我从他那里知道,日本的少妇和少女,装束有别,他们找来的都是少妇,上了床才发现是少女。他们纳闷:向来只见少妇冒充少女,何曾听说‘反串’?后来明白了,日本少女认为贞操神圣,妇人就没那么严重,她以少妇装扮保留自尊心,同时她也表示大割大合,没有什么‘过渡’。”③
“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有美色,正如并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有权势,双方都有自知之明,不得已而求其次,连我们的几个班长都没留空白,他们总是白天外出,匆匆赶回来参加晚点名,一脸酒色财气,连长训话,要求大家‘节制’。”④
孙立人曾亲眼目睹过国军高官对日本妇女的强奸
另据新一军参谋潘德辉披露,孙立人甚至亲眼目睹过一场国军高官针对日本妇女的强奸案:
“1946年……军部和新三十师驻海城。某日午间,我骑马至海城四周察看地形,至一大宅院旁,听到院内有凄惨的哭叫声和皮鞭抽打夹杂日语巴格野郎之骂声。我因好奇而下马爬上院边之大柳树窥看究竟,简直让我惊讶的几乎滚下树来。因为院内正进行一场威胁日本女孩接受玩弄的丑剧,除二名日语译员正在鞭打日女外,全是我军师团级干部。”⑤
“见此情形我立即飞奔回部报告仲公,适在午睡,侍从副官钟长富叫我不要吵醒仲公。但仲公已被吵醒,问我有何急事,我又不好明说,只请求他老人家能即刻同我去阻止一场正在上演见不得人的丑剧。他不加思索立即命我开吉普车到该大宅院并撞开大门,一见那种情形,确让仲公愤怒已极,不由分说,手持马鞭,口中不断骂‘畜牲’、‘不是人’,逢人便抽打,打得那批不顾体面的人东逃西窜而散走,使这幕丑剧落幕。”⑥
就目前所见资料,国军接收官兵针对日本妇女的较大规模的侮辱行为,只发生于东北地区。个中原因,至少有二:
其一,东北地区之日军战俘,“几乎全部被苏军运走了”⑦;关内则大不同,据日本防卫厅统计,由国民政府负责之受降区,有日本现役军人118万余人。这一强大武装力量的存在,本身即是对国军的一种约束;何况因国军主力滞留大后方,而中共部队与日占区犬牙交错,国民政府在接收地盘问题上,还需倚仗日军之“合作”——按蒋介石的要求,在国军抵达前,日军不得放弃武装,必须坚守阵地。
其二,东北地区之日本妇女,在苏军占领期间,已不幸遭遇过狂飙般的污辱。苏军在东北,“看到日本女人就要捉,……到了下午四、五点时,街上都看不到一个日本女人,……将她们用大卡车载到俄罗斯军的司令部去,再分配到各个军营去。”⑧“日本女人都被苏联军污辱,很乱来”⑨……此类回忆资料不胜枚举。
这或许能够解释,何以苏军撤走后,东北地区之日本妇女,对国军之性索求,并未表现出激烈之抗拒。
注释:
①②③④王鼎钧:《关山夺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P81-83。
⑤⑥潘德辉:《半世追随 一生被泽》,收录于《纪念孙立人文集》,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8。
⑦李修业:《遣送东北日侨俘的回忆》,收录于《文史资料精选》第11册。
⑧⑨《陈亭卿先生夫人访问记录》、《余锡乾先生访问记录》,收录于《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采访撰写。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